革命军中马前卒

中国历史时事和国际政治评论
个人资料
正文

关于反映东北大下岗时代电视剧《漫长的季节》

(2023-05-07 02:08:26) 下一个

《漫长的季节》热映。有些身份和区域的人,可以通过以权力人脉为后台后盾、丰厚资源为基础打造的影视剧诉苦,反映下岗苦难。然而,更多地方农民、知识分子、“地富反坏右”,前革命党人,更惨的人们,几十年来的苦难悲怆,又何时能登上银幕呢? 
诉苦,也是特权。有的人可以,有的人不可以。

这是话语权的差异,也影响大众认知、身份认同、利益分配。受苦者也有三六九等。 “你只是被枪毙/饿死人了,我这可是没了铁饭碗呐”。 当然我赞同他们诉,但其他人也要诉。

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当年“根正苗红”们反对“变天账”,可是“只准’左派’造反,不准‘右派’翻天”,要让被践踏的人“永世不得翻身”呢。而这些“根正苗红”者,除了干部和军人家庭出身的,就是工人阶级及其子女。

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就批判了赫鲁晓夫时代对斯大林暴政的反思,主要集中在斯大林屠杀了大量党内干部、苏共精英,而忽视了死亡人数更多、境遇更加悲惨的农民、党外反对派、少数民族等群体,哪怕这些人才是主要的受害者。


不同群体倾诉的力度、影响力,都不一样。关于镇反、反右、大饥荒的作品,大规模搬上银幕、完整呈现了吗?基本都是美化或者歪曲了。反映大饥荒和反右的电影能在爱奇艺腾讯各平台都发布,上热搜吗?能上央视播出吗?很多相关的书都是禁书,而且书本和影视剧影响力根本不在一个层次。

严格说来,中国所有群体都能发出一定声音,中共也基本给了各方一席之地。但是,各方话语权的大小、权力人脉资源的多少、各方冲突博弈中的强弱及统治集团的偏向、对社会舆论和国家政策的影响程度,都是差异巨大的。

就像中国有残联,可是8000万残疾人的声量,和中共这个人数相近的党影响力一样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