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飞潜智

光影流转,育教绵绵,拈花微笑,潜智蔓延。
正文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青春的孤独、压抑与解脱

(2022-08-31 20:28:25) 下一个

(原创:灵隐士)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青春的孤独、压抑与解脱   

  电影是一首诗,一个孤独少年低吟浅唱,在心里祭奠自己那无助的青春。

青春

  什么是青春呢?第一次的萌动?美好的憧憬?还是热血叛逆?

  电影里的少年都有着苍白的皮肤,一张稚气的脸,平日不苟言笑。如果能透视穿过表层那苍白冷漠的皮肤,会发现里面有红色热血在涌动;在一副呆滞、麻木的表情之下,其实藏有一个骚动不安的独特灵魂。为什么呢?这是一个成人世界,孩子始终是弱者,面对成人强行施加到他们身上的霸权,他们心里不甘愿,但又无力反抗,只好制作一个面具。戴上这个面具,让他们保护着自己,平衡着跟成人之间的距离,形成了外部表现和内心世界两者间的正反对立。一旦回归到同龄的群体之中,他们表现出来的就会完全不一样,因为无需再带着面具。

  这样看来,青春是脱离母体之后,一个独立个体的一声宣誓,是自我认知的开始,也是一声怒吼,是对循规蹈矩的成人世界的反抗。

孤独

  人总会有孤独的时候,成人也会。孤独的根源在于过于独特而找不到跟自己相似,能够共鸣的,所以就无法被其他人所接纳,被群体所认同。青少年阶段,发育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精神上认知上。青春的个体都渴望变化,希望自己与众不同,能够吸引别人的眼睛,被其他人所关注和认同。但是社会团体强调共性,作为服务于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去培养服务于社会的标标准准的人,就像为一台机器提供标标准准的零件。这样就很难顾及一个个体与众不同的特质,更不会一个个去鼓励和培养。在电影里,家长和老师出现的机会很少,这表明成人对孩子的世界缺乏关注,在暗示成人对孩子的漠然,割舍与自我封闭。对青少年而言,会感觉他的独特被成人所忽视,被抛弃,在学校,在家里都是这样,结果造成他们不愿沟通,宁愿孤独。 

压抑

  青少年本质是跳跃灵动的,成年人的思维却是固定严谨的,这两种东西本身很难融合。在教育中,如果用强硬的手段打开他们的脑袋,一定要把自己的东西塞进去,而忽略他们意愿的话,他们在心里就会抵触,就会逃避,如果逃避不了,就会不停的抗争,反而起了相反的效果。电影里莉莉周的音乐,现实中的网络游戏,都是他们逃避现状的一种手段。那种成人认为虚无的,无聊的,反而是他们精神上的避风港。电影里,主人公莲见会拉着单杠尽量让自己的双脚离开地面,也会靠紧双脚蹲站在一个小小的圆凳上,因为他想摆脱现实里的压抑。在网络世界里,他们一群人有共同的爱好,可以自由的发言,发挥自己独特的一面,被接受,被认同。这是他们的世界,他们的乐土,在那里就有归属感,他热爱它。可是一起相约去看莉莉周的演唱会,见了网友竟发现是身边的同学,天天见面欺负他,完全是两个人,因此心里非常失望。虚拟的变成了身边残酷的现实,就没有了依恋的感觉。一旦失去了那个地盘,精神也就没了依靠,一切重新开始,重回之前的压抑。 

解脱

  女孩久野最后自杀。在这之前她跟人一起放风筝,一边笑着一边跳着,好开心。电影的画面也很美。之后镜头停顿,她趴在地上,身体的周边是血迹。在微风的拂动下,一只彩色的风筝孤零零的挂在高处,微微抖动。醒目、伤感,这是生命的终结。她被同学霸凌,被逼迫进入成人世界援交,所以痛苦压抑。于是主动选择自杀,以生命换取解脱。男孩星野被人刺死,被他所霸凌的学弟。星野一开始品学兼优,是学霸。但被其他同学排斥,被人霸凌。面对压抑的环境,他开始反抗,学会了更残忍地霸凌别人,侮辱别人,通过这样他吸引了更多的眼球,显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可是当一个人独处,在没有人的角落,他却发狂大叫宣泄心中的不满。无论怎样抗争,他无法消除笼罩在自己四周的压抑,无法解脱。 

  莉莉周的歌声并不优美,也不高雅,但是那迷幻、迷离的感觉,却可以穿透青春的心,熨帖到孩子心灵上的无助,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当他有了信心,力量时,才有勇气面对压抑的环境,坚强踯躅地向前走,穿过迷迷茫茫的青春荒野。

  导演有意强化了放风筝的片段,是在寓示如何教育青少年。风筝下面有一根绳子,细细的,虽然看似若有若无,但是至关重要,是牵引风筝离地起飞的命门。风筝要飞得高,那根绳子一定要细,人也要观测时机一点点逐渐放手,这样风筝才会借助微风之力越飞越高。如果绑上一根结实的钢铁锁链,或者那放风筝的人紧紧攥着绳子,死活就是不愿放手,那样的话约束力太强,反而让风筝根本无法起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