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十五 迎娶苦女

(2022-12-05 05:34:06) 下一个

 

茹苦含辛二十余,观音甘雨落天衢。

东来紫气春风到,河畔沙中出蚌珠。

三爷钦云又跑到河堤上问了姜家闺女,得知她弟弟也同意这门亲事,便高兴地回家和二哥商议。

“他们既同意了,宜早不宜迟,我们就立即把他们婚事办了。”二娘听了很高兴。

她从三爷提这门亲事起,就装作拾草,到堤上偷偷看了姜家闺女,见这孩子长得眉目俊秀,身体结实,动作敏捷,便高兴得夜不成寐,巴不得这闺女立即对她喊“娘”。

“时间太紧,得好好准备准备。”二爷说。

“我看简单一点,也不要多作准备,相距不远,派几个女孩把她接过来就行了。”三爷希望简单些,快一些。

“不行不行,不能亏待孩子。这是明媒正娶,得用花轿,吹吹打打地迎进门来。”二爷说出自己打算。

“这孩子长得不错,只是命苦,没了父母,只有一个兄弟,年龄还小,也不会操办。我看了,她身上穿的还是带补丁的衣服,总不能就这样迎回家来啊!”二娘想得更细。

“二哥二嫂,姜家太穷了,也不会有什么陪嫁,我想还得做两套新衣服送过去,不能让这孩子太寒酸了。”

三爷觉得这门亲事是自己说的,一不能让乡亲们笑话,二不能让姜家太难堪。

“说得是,我们是娶人,不是娶财产。有没有陪嫁我不在乎。只要人好就行。我明天就上街买布、买鞋、买头巾 ……”二爷已经有了打算。

“买这些东西,你外行,明天我和你一起上街。”

二娘听说,心想这事我得发挥发挥作用,现在她已经把姜家闺女当作自己孩子了。

三爷听了很高兴,觉得自己这个媒人对得起姜家闺女。

第二天,二爷二娘一起上街买回了布料、头巾、鞋子,还有花粉、髻钗。到家后,二娘又立即安排祝本去汪集让闺女从婆家回来帮忙。又让三爷叫大兰姐妹三人也过来帮做新衣。

因为人手多,干活快,几天工夫,衣服就做好了。二爷写了两个孩子的庚帖,请人选了好日子,而后又请三娘出面当正式媒婆,拿着嫁衣,捧着花粉到姜家说定了婚期,于是三爷这个媒婆便退居了二线。从今而后,两边传话的任务都交由三娘去做。

姜家姐弟把东西接下,看到史家这样尊重他们,体贴他们,心里十分高兴,心想孤苦艰难的日子就要过去了。将来到婆家一定好好干,好好侍奉公婆。

定下了婚期,二爷便请三爷出面,请各位亲友来吃喜酒,而后又到村里租了花轿,到附近请了吹鼓手,回家后,又和二娘把屋子里里外外收拾干净。又买了几张大红纸,请村里教书先生写了几副喜联。

提前三天,二娘就请三娘一同把新人的床铺好,被子缝好,在被子的四角还填了红枣、花生、白果、莲子,意味着早生贵子。

二娘又正式聘请三娘为全面奶奶,于是三娘身兼两 职,成为这场婚事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在迎婚的前一天晚上,三娘吩咐祝贤、祝安兄弟二人给祝本压床,意取平安健康、吉祥如意。

祝贤听说,有些不好意思,祝安说:“你不想去,我一个人去。”

“胡说!必须两人一起去。这是规矩。”三娘命令似地说。

母命不可违,祝贤只好接受安排。

迎亲那天一早上,花轿和吹鼓手就来了。本来按当 地风俗,花轿到女家吃过午饭,下午把新娘娶到婆家,晚上举行婚礼。但二爷、三爷考虑到姜家只有两间低矮草屋。客人去了,既无坐处,也没有条件提供饮食。便决定迎亲人等在家吃过午饭再去姜家。好在路途不远,时间来得及。

姜家闺女在婚期那天,早上便烧了一锅热水,洗了 澡,把新嫁衣换上,梳了头,盘了髻,插上角钗,又在鬓边戴了两朵绒花。对着镜子一照,竟然连自己都不认识了。

小弟一见,惊讶地说:“姐姐,你原来是这样的漂亮啊。简直是七仙女了。”

姐姐也觉得自己是明珠被埋没了。正如俗话说:“出生穷人家,明珠也无光。”

午饭后,三娘便带着花轿,一路吹吹打打到了姜家, 亲手搀扶姜家闺女上了花轿。而后又嘱咐姜家小弟扶着 轿杆送姐姐一程。这也是当地的风俗。闺女出嫁,娘家兄弟要送行的。

于是花轿起行,鞭炮齐鸣。吹鼓手喇叭响起,在前面开路。姜家小弟忽然鼻子一酸,眼泪下来。他想到这以后只有自己一人过日子。怎么办啊!越想越难受,竟然哭出声来。引得轿里的姐姐也在啜泣。

三娘见了,连忙安慰:“孩子,别哭,你们两家相距不远,姐弟俩可以天天见面。”

经三娘这么一劝,姐弟俩方才止住了眼泪。

花轿到了门口,又一阵噼噼叭叭的鞭炮声,祝本姐姐和三爷家姐妹三人把两边门框处堵得严严的,外面围观的人根本看不到新娘。

三娘把轿门掀开,搀着新娘走下花轿,而后便由大兰姐妹几个簇拥着跨过堂屋门口的火盆,进了屋子。

接着家里便安排招呼亲友坐席,喝喜酒。霎时满院酒气冲天,一片欢声笑语。

新娘怕麻烦,晚上不愿吃饭。三娘便让小兰拿几块冰糖交给新娘。

晚饭后,便安排新郎新娘拜天地。史圩乡的习俗是在拜天地之前增加了“送房”这一程序。

主持婚礼的是张二表叔。张表叔先安排送房。送房的程序是先说喜话,请新郎、新娘。先请新郎,新郎故意坐在院子里,让人说着喜话,把他请进屋里。

王大姑爷首先说了一段请新郎的喜话:“喜鹊喳喳叫,新娘迎娶到。满门生喜气,父母哈哈笑。新郎快进屋,莫把春光耗。”

新郎听了,坐在院里丝毫未动。

张表叔见了,忙说∶“新郎未动,谁再接着请。”

姓陈的姨弟说:“我来。星星天天亮光光,红烛高烧照满堂。亲戚友朋来祝贺,新郎快快发喜糖。”

大家看看新郎有什么举动,只见祝本把板凳往门前 移动了几步,又坐了下去。

史大胆站在门边见了,有些发急,便大声说∶“我来请!公鸡叫,母鸡闹。新娘来到家,新郎快来抱。”

大家一听哈哈大笑,只见新郎坐在那里还是纹丝未动。

又一姓李的表兄说∶“满门喜气上冲天,王母娘娘开眼帘。快请新郎进门去,我派神仙送喜钱。”

新郎听了,便把板凳移进了门里。

大家说∶“还是王母娘娘面子大。”

“好,现在烦劳大家把新娘子请出来。”

又是王大姑爷开了头∶“花喜鹊,尾巴长。新娘来了幸福长。莫耽误,快出房,出来堂上拜爹娘。”

新娘听了,站起来就想往外走,却被小兰一把按下,“不要动,让他们多请几次。”

于是,新娘又坐回到床上,有人偷偷掀开门帘,见新娘未动,便说∶“喜鹊大姑爷,你的喜话没有发生作用。”

本庄的史小三说:“你们看我的。新娘一枝花,到 了二爷家。院里飞起金凤凰,田里长出好庄稼。”

大家一听都说:“好好好!”

有人又偷偷看看新娘,已经从床上站了起来,但未迈步。

史大胆听说道:“我再来一段催一催。”

祝安见了,忙说:“老哥,你就免了吧,不要把新娘吓回去了。”

大胆还是大声说:“新娘子,长得俏,新郎见了,急着 ……”

“住!住!住!”祝安一边喊“住”,一边用手把大胆嘴捂住,他不让大胆对新嫂子说脏话。

李表弟见了,站起来说:“还是我来吧。风爽月明夜正半,风鸣莺语影成双。男耕女织家兴旺,和睦家庭福寿长。”

这段喜话刚说完,便看见小兰和张二姐把新娘扶出 门来,但由于头上有个红盖头,人们仍未能一睹芳容。

接着张表叔便宣布新郎新娘拜天拜地拜父母,和互 相对拜,而后送进洞房。新郎揭去新娘盖头以后,又双双出得洞房,向亲朋好友拜谢。大家这才眼前一亮,看到新娘光彩照人,仿佛仙女下凡。特别是庄上那些人,他们恨自己有眼无珠,过去为什么没有发现住在自己身边的那个讨饭女孩原来是一位大美人,却被祝本拣了个便宜。

真是:沙里藏金人不晓,心中有爱识珍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