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十七 参军

(2023-02-27 07:43:59) 下一个

 

农会显身手,开渠水灌田。

旱情得缓解,万众心相连。

史圩乡各村农会,发动群众车水开渠,进行抗旱斗争,取得很大效果。农田的禾苗逐渐返青,百姓饮水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从抗旱开始,一直到结束,半个月时间,老天爷也没有下一滴雨,人们对刘老爷也慢慢失掉了信任。

通过这次抗旱,广大群众才发现,靠天吃饭不行,靠政府也不行。只有靠自己。人们还发现农会有巨大的作用,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的,是可以信赖的自己组织。就连地主也承认农会比政府有能力。

钦义二爷感叹说:“我活了七十多岁,从未见哪个政府这样关心老百姓,有这么大能耐,发动这么大规模的抗旱,能把六塘河水引到岸上来。农会真不简单。”

“爷爷,这就叫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大家团结起来,集中力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天灾人祸。”维新见爷爷高兴,也跟着发议论。自从到小学教书,接触了进步的师生,他的思想认识也提高很多,不再局限在诗云子曰当中了。

夜校学员徐董川和小学六年级学生史嘉义两人去找校长史金玉,提出要去参军,打击日本侵略者。

校长一听,十分高兴,说:“国难当头,青年应该有所作为。不过,嘉义你年龄小,还不到十八岁,晚两年再去吧!”

嘉义说:“我已经十七岁了,日本鬼子不让我再等,他们马上打到家门口了。我年龄不够,但个子够了,力气够了。”

徐董川说:“校长你放心,我们两人到一个部队去,我照顾嘉义,不会有事的。”

“看来你们两人是商量好了。”校长仔细看看面前两个学生。

“是的,我们在日本鬼子进攻南京时就忍不住了,就商量过要参军。”徐董川说。

“不知你们想参加什么军队?”校长问。

“只要是打日本鬼子就行。”史嘉义说。

“我们还没有想好,想听听老师的意见。”

“现在中国在和日本侵略者作战的,主要有两支军队,一是国民党军,一是八路军。”校长介绍说。

“听说还有一个叫新四军的,是不是?”嘉义问。

“新四军和八路军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八路军司令是朱德,曾在井冈山闹革命,后来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了延安。新四军司令是叶挺,曾经率领军队打到武昌,赶走了军阀。他的部队人称‘铁军’。国民党军在我们县里你们就能见着,我就不介绍了。”校长见学生搞不清楚,便作了简单的说明。

“我不想参加国军,他们老打败仗,东北丢了,北平丢了,上海丢了,南京丢了,简直是一支败军,太丢人了。这样的军队我不参加。”嘉义说。

“我们参军是为了打鬼子,是想打胜仗。听说蒋介不都带着人马跑到重庆去了,还抗什么日?这种军队我也不想参加。”徐董川说。

“校长,你知道哪里有八路军新四军吗?”嘉义问。

“我听说北方陇海路附近就有八路军。洪泽湖西边靠近安徽有新四军。不过我都没有见过。看看,你们要到哪里去?”校长问。

徐董川和史嘉义两人又商量一会说:“我们就到新四军那里去吧,铁军,这个名字好,一定能打胜仗。而且靠我们这里近些。”

“离家近,以后想家了,还可以回来看看。”嘉义说。

“去你的吧!还未参军,还未打仗,你就想家了,干脆不去算了。”徐董川生气地说。

“你生什么气啊,我是说以后嘛。”嘉义笑着说。

“我下决心了,不赶走日本鬼子,我决不回家。”徐董川发誓说。

校长心想,这真是好青年。不过还是提醒他们说:“你们要参加新四军的话,得保密,不要声张。因为国民党要是知道了,他们肯定会阻止你们,甚至把你们强拉进他们的军队。我们县就有韩太勤部下王观夏的部队,千万不能让他们知道。”

“我们知道共产党和国民党有斗争。会注意保密的。”徐董川说。

“你们还得作好准备,带好衣物路费,还得和家长说清楚,征得他们同意。更重要的要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

“我们早想到了,军队里行军打仗,绝对没有家里好,但我们不怕苦,不怕危险。怕苦就不参军了。嘉义你怕吗?”董川表态以后又问嘉义。

嘉义说:“表哥,你放心。你有多大胆,我有多大胆。我陪着你。”

这里姓史、姓徐、姓陈的世代有姻亲。所以表爷表叔、表兄表弟多的是。

“好吧,你们走之前再到我这里来一下。”校长说。

等董川、嘉义离开学校后,校长立即召集几个老师商量说:“董川、嘉义要去参加新四军,我看两人家境贫寒,我们是不是表示一下,凑点钱,给他们买双鞋子,买件衣服,送点路费。”

“我同意,这样的青年应该鼓励。”维新率先表态,说完便从口袋里拿出两块银元交给校长,其他几个老师见了,也纷纷解囊,都为学校有这样的好学生而感到骄傲。

校长说:“这事目前不宜声张,待他们走后再对师生们宣传。”

学校两青年,参军勇向前。

老师为动容,捐款助忠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