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一十章 恢复

(2023-05-02 02:48:45) 下一个

拔除敌据点,安定众民心。

握紧刀枪把,身家始得宁。

拔除史圩国民党据点以后,史金玉把重点工作放在重建家园上面。虽然国民党还乡团占领汪集、史圩等根据地时间不长,但破坏性很大。首先搅乱了人们思想,土改时农民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地主还乡团的反攻倒算,疯狂报复,令农民由内心惶恐。大军北撤,国民党势力还这么强大,敌人虽然遭了一次失败,被逐出根据地,但这里仍是国共两党拉锯的地方,隔河相对,剑拔弩张。不得不令人提心吊胆,夜不安枕。

其次,生产受到破坏,不光影响了收割和耕种,而且许多人对土改时分得的土地不敢耕种。虽然这几天地主把拔回的土地又交给农民,但心里打不到底,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乡团再回来,再拔田报复,老百姓实在受不了。这些问题不能解决,人心不稳,便很难恢复生产,恢复社会秩序。

面对这些情况,乡政府立即召开全乡干部会议,分析情况,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后,各村又召开农会会议,打通农民思想,解决他们的种种顾虑,帮他们树立信心。

干部们以身作则,带头耕种分得的土地。帮助有困难的农民把庄稼种下去。

与此同时,各村又召集地主富农开会,敲敲警钟,劝他们不要学史钦朝。要安分守己,不要再有什么痴心妄想,不要再想着还乡团能帮什么忙,要认清形势,农民当家做主,消灭封建压迫剥削,这是大势所趋,是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这些道理,多数地富分子都表示接受,表示一定遵守政府法令。他们在前天公审大会上也看到了,民主政权的威力和农民的愤怒情绪,许多人不敢再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为了保卫政权,保卫胜利果实,根据地动员广大青年起来保卫家乡,打击敌人。祝本家维新担任了史渡村财粮,管理土地、钱粮。祝养家维商参加了民兵组织,维业参加了县独立团。祝贤家维恕担任了村委委员。

经过大军北撤和还乡团的祸害,人们认识到,只有枪杆子才能建立政权,只有枪杆子才能保卫政权,保卫人民。县城和巴集仍被国民党统治着,因此重巴区游击队仍然无法回到家乡。他们主要活动在六塘河北一带,史渡、史庄是他们常住的地方,因此和老百姓互相之间都很熟识。他们住在庄上,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经常帮人家挑水、打扫卫生、干农活。

董英、沈华喜欢找张大娘、侉姑拉家常。也许是因为命运相同,有许多共同语言的缘故。

张大娘对董英说:“董姐,你年龄不小了,该托个媒人找个婆家了。”

董英笑着说:“革命不胜利,我是不嫁人的。再说我们共产党提倡妇女解放,婚姻自由,我将来找对象也是自己找,不要媒人。”

“没有媒人怎么行,多不好意思!”张大娘心想,这是难为情的事。

董英说:“大娘,我看你家两个闺女都不小了,有婆家吗?”

“有啊,几岁时候就订亲了。”张大娘毫不隐瞒地说。

“哎哟,干嘛那么急呀,他们长大了能愿意吗?”董英觉得此地人太守旧了。

张大娘说:“有什么愿意不愿意,自古以来,儿女的婚姻都是由父母做主。只要不疤不麻,不瘸不拐,不痴不傻就行。”

“不好,不好,买件衣服还要挑挑看看哩。婚姻是一辈子的事,哪能这样随随便便。”沈华也觉得定娃娃亲不好。

董英关心地问:“男孩子干什么的?”

“都是贫穷人家,你想有钱人能看得起穷人吗?自古就是朱门对朱门,笆门对笆门。大女婿也是当兵的,听说在八路二支队。”

沈华说:“革命战士,这还差不多。二女儿呢?”

张大娘说:“二女儿家是杀猪的,女婿读过几天书。”

“读过书,识字也还可以,只是杀猪不大好。”沈华有些不满意。

“我看你几个侄女也都不小了,也都说好亲事了吗?”董英很关心这些女孩子。

“都定好亲了,大侄女订好结婚日子了,二侄女婆家也提出要求,明年办喜事。”

“实话说,都太急了。”

张大娘说:“闺女,你们不知道。这样马来兵往的社会,哪家有成人闺女在家能放心啊!不如送她们到婆家算了。”

“这叫不负责任啊,女孩儿真可怜,真可怜。”沈华说,而且表示:“董姐,将来我们若遇不到合心合意的人,一辈子也不要结婚。”

董英本想了解了解情况,想把她看中的这几个闺女介绍给自己游击队的几个青年战士。一听这么个情况,只好打消这个念头了。不过她还是想,得帮帮这些女孩,起码提高提高她们思想觉悟,解放解放思想,免得出嫁以后挨打骂,常受罪。董英真的喜欢这几个女孩。

此后,她一有空就向这几个女孩讲道理,教唱革命歌曲,学扭秧歌、踩高跷。

革命一枝花,全心为国家。

真诚求解放,关爱女儿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