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十九 游园

(2023-06-26 06:21:17) 下一个

 

身居闹市境幽深,飞鸟常来尘不侵。

夏日蛙鸣如击鼓,秋风虫语若弹琴。

见山楼上观山月,倚玉轩中品玉霖。

人在香洲思作画,海棠春坞动诗心。

 

上面这首诗是当代某诗人游苏州拙政园所作。苏州园林是苏州市一张靓丽的名片。人家说,到苏州不游园林,等于入故宫而未见珍宝。游园不游拙政园,如同遗漏了夜明珠。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占地六十余亩。是江南园林的优秀代表,它是明代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弃官还乡后所建。取晋代文学家潘安《闲居赋》中“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的句意。明代书画家文征明曾为此园作记,并绘《拙政园》三十一处图景。园分东、中、西三个部分,各具特色。

史维华和班上几个同学来此游园,从东门进入便是东园。东园门内有一株紫藤,高丈余,满身花穂,盘绕向上,婀娜多姿,昂首墙外,探望市景。边上有一小牌,上写“文征明手栽”。

谭学珍问:“这文征明是什么时候人?”

史维华说:“是明朝人,当时著名的诗文书画家,人称‘四绝’。在画史上与唐寅、沈周、仇英合称明四家。在文学上与祝枝山、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这园子是他家的吗?”徐静如问。

史维华说:“不是,他是苏州人,和园主人是朋友,又为这个园写了不少诗文,所以主人请他栽了这棵紫藤。因为是名人,紫藤与园并存至今。这叫物以人传。”

东园以平岗草坪为主,并配以山池亭阁。草坪之西隔水有一土山,四周有水曲折萦绕。山池之间点缀着天泉亭、兰雪堂、秣香馆等亭榭建筑,给人以开朗舒畅之感。看完东园,向西进入中园。这里是全园的主体部分,也是精华之所在。此处有众多景点,远香堂位于中园的中心地带,站在这里可观赏周围景色。堂前的水池假山旁,有玉兰临池,古榆倚石,幽竹傍岩。堂北有宽敞的平台,紧连荷花池。夏日荷花盛开,清香满堂。“远香堂”三个字的匾额是文征明所书。意思取自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远香堂的东面有小山一座,古木荫处有绣绮亭、枇杷园、听雨轩、海棠春坞、依红亭等众多景点。如果站在梧竹幽居处向西远望,可遥见苏州北门附近的北寺塔。亭中有“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一副,对此处景物作了维妙维肖的概括。远香堂北面有宽阔的水池,中间是两座小假山。两山之间隔一小溪,上有小桥,下有潺潺流水。山上则遍植枫、柳、松、竹、桔等树,四时景色宜人,极富山林野趣。文征明手书“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悬挂于“雪香云蔚亭”中。

尤文英问:“史维华,这好像是古代哪位诗人的诗句,记不清了。”

史维华说:“这原来是南北朝时梁代王藉《入若耶溪》诗中的句子。全诗写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见所闻,并蕴含长久羁留他乡的思归之情。这是五、六两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构思巧妙。”

徐静如一听,惊讶地说:“你真是老夫子啊!怎么知道得这样详细?”

“我只是在课外阅读中读过它罢了,没有什么惊奇的。”史维华轻描淡写的说。

他们几个人一边说话,一边继续往前观看。荷风四面亭则位于水池中央,三面环水,四面皆荷。此处又有一副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塘秋水一房山。”

尤文英问:“老夫子,这又是谁的诗?”

“这不是诗,只是一副对联。”史维华说。

在亭的西面和南面有曲桥两座,南桥与倚玉轩连接;西桥则通过曲廊中“柳荫曲路”,转而向北至见山楼,登楼俯视,园中景物则一览无遗。若远眺园外,则城廓青山隐约可见,天平、灵岩诸峰列嶂如屏,故名“见山楼”。同学们说,这里真是个好去处,据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曾在此办过公。

章梅说:“老夫子,有没有这回事?你考证考证。”

史维华说:“这事不要考证,肯定有。你看,忠王府紧靠这里,到这里办公不是极有可能嘛!”

远香堂西有短廊连接倚玉轩,廊桥小飞虹和水阁小沧浪横跨水面,东西两侧廊亭棋布,组成雅静幽致的水院。与倚玉轩隔水相对的香洲,是一座画舫。香洲西南的玉兰堂传说是文征明当年的画室。柳荫曲路南端有“别有洞天”,进入洞门,便到了西园。这里布局也以池水为中心。主厅是一座“鸳鸯厅”,当时因池中养有众多鸳鸯,故又称“三十六鸳鸯馆”。南半厅因馆南小院里植有山茶花,故又称“十八曼陀罗花馆”。池东沿墙筑有一条临水游廊,俗称水廊,是苏州园林中的又一典型形式。西园中还有留听阁、浮翠阁、笠亭、扇亭等亭榭。此处明净幽雅,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意境,颇富诗情画意。整个拙政园山水相间,亭台楼轩,花草碧树,遍布园内,像多幅山水图画,形成山水之间的城市,城市中的山水。据说,电影《追鱼》即在此取景拍摄。拙政园的西侧便是太平天国李秀成的忠王府。同学们游兴未尽,便又转入忠王府去。史维华仍然想着拙政园东门内那株紫藤,便吟成一绝:

征明手引到人寰,上逼云霄九道弯。

飞鸟不来空自睡,春风无视铁门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