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百二十七 陪父游园

(2023-09-11 02:49:13) 下一个

 

为儿一片心,带父逛园林。

绍介古今事,难忘风雨淋。

 

    吃了一天药,喝了一壶开水,休息了一天,祝安的身体就好了。

史维华考虑父亲来一次苏州不容易,便带他去看了相门北面的动物园。看了老虎、狮子、河马、猴子、蟒蛇、豹子等。父亲很兴奋,还笑着拿了一棵草去喂骆驼,这个镜头竟被外国游客拍去了。看完动物园,又去了拙政园。

祝安说:“好家伙,这么大的园子,这么多的楼台亭阁,整个淮阴地区也没有啊,谁家这么有钱啊?”

    维华说:“这是古代官宦人家建造的,经过明朝、清朝,有450多年历史,换过好些主人了。解放后归了国家所有,供人们游览。”

    “好,公有的好。”父亲夸赞说。

看完拙政园,又看了忠王府。维华给父亲讲了太平天国革命,讲了忠王李秀成。

父亲感慨地说:“你老太爷当时参加了太平军,可惜在战斗中牺牲了,只留下一把大刀。你大爷爷又拿他参加了义和团和洋人打了几年。抗战时,我和你祝雄大伯又拿它打过日本鬼子。”

    “爸,你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小时侯我见过这把大刀,刀把上还有一块红布带子。后来就不见了,哪里去了?”维华问。

    祝安说:“这刀交给你祝雄大伯收藏起来了。”

    “爸,现在还不能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呢。小叔说,天下还不够太平,国内敌人还蠢蠢欲动。还得提高警惕呢!”维华笑着说。

    “这我知道,两个月前还发生了中印战争呢!不过,现在战争都是飞机、大炮、坦克车,大刀不管用了。”祝安说。

    维华说:“大刀的精神还是需要的。让大伯把刀一定藏好。万一国家有事,拿给我用。”他又想起关云长那把青龙偃月刀。

    “但愿天下永远太平,不要再有战争。因为战争,我们一大家失去多位亲人。”祝安说完叹息着。

    “不管用着用不着,这刀是传家宝,一定收好。”维华害怕它丢了。

    “放心吧,丢了人也不能丢了刀。将来我们老了,你们小兄弟们就得管好,传承着这大刀的精神。”祝安说。

    看完拙政园往回走,正巧从狮子林门前走过,于是爷俩又进了狮子林。

    进了狮子林,祝安左右观看,只见一座座石头,没有狮子,便问:“怎么光有石头,没有狮子啊?”

    维华笑说:“爸,你误会了。因为这里的许多石头像狮子,才叫狮子林的。”

    “哈哈哈,苏州人真会绕人。叫石头林多好呢!”父亲说。

    狮子林以湖石假山众多著称,以洞壑盘旋奇巧取胜。园内有指柏轩、燕誉堂、真趣亭、飞瀑亭、问梅阁、御碑亭、立雪堂等精致的厅堂楼阁。祝安不识字,维华不断地对他讲解着。

维华领着父亲从假山中钻来钻去,爬上爬下,左旋右盘。

祝安说:“哪里来这么多石头,要是在我们老家可值钱了。菜板大一块石头也当作宝贝,立在屋山头,还刻上字叫‘泰山石敢当’!不过这石头不好,又丑又漏,又瘦又皱。砌不了墙,铺不了地。”

    维华说:“爸,你不懂,这是假山石,就得这样才算好,才算美。”

    “又他妈奇了,苏州人真怪。说话和我们不一样,看东西也和我们不一样。幸亏当年我没有同意随大军下江南。”祝安觉得他当年选择对了。

    维华在心里发笑,觉得父亲像《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

    回到旅店,下午时文兵、章梅、王波、谭学珍几个同学一齐来看望了维华父亲,一个个问安问好。

    祝安指着王波、时文兵说:“这两个小哥,说话和我们那里差不多。”

    王波说:“我们两个是涟水人,离淮泗很近。”

    “怪不得,我们是一个地区的。涟水我去过。涟水战役时,我们那里有两个民工在那里牺牲了。当时涟水被破坏得很厉害,现在好了吧?”祝安关心地问。

    时文兵说:“解放后,都被修好了。在城里还建了涟水战役纪念塔。”

    祝安望望两个女同学说:“这两位姐姐说话,我也能听懂,但好像不是我们苏北人。”

谭学珍说:“伯伯,你猜对了。我是镇江人,她是南京人。都靠长江。”

祝安望望章梅,关心地问:“大姐,日本鬼子在南京大屠杀时,你们家没有人受害吧?”

    “有,我小爷、小姑都被杀了。当时我爸、我妈在江北六合才幸免于难。”章梅回答,声音里酸酸的。

    “万恶的日本鬼子,欠下我们中国人累累血债。”祝安咬着牙恨恨地说。接着他又问谭学珍:“你这位大姐,住在镇江城里还是城外?家里几口人,父母都好吗?”

    谭学珍忙回答:“我住城里,父母身体都好。有弟弟、妹妹,哥哥南京解放时参军去了,后来在贵州安了家。工作忙,不常回家。”

    “当兵好,保家卫国,你们属于“光荣之家”。都很好,你们今天能上大学,多亏共产党。”祝安高兴地说。

    “伯父说得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学们齐声说,而后便告别而去。

    第二天,维华又带着父亲穿过观前街,到了金门。在那里见到店里有卖板箱的,油漆得很漂亮,祝安说:“我们买两只吧?”

    维华说:“买这么多干什么?”

    “一只留给你用,你看,上学多年了,一直用块布包东西,有了箱子不是方便多了?一只带回去给你妹妹用。”祝安这样打算着。

    维华听了,觉得也有道理,便同意买了。

    第二天,维华问父亲:“你千里迢迢来了,见不见王伟伯伯?”

    祝安说:“我们又两年未见了。老伙计了,平时怪想念的,我想还是见见好。”

维华说:“我现在就领你去见他。”

说罢就领着父亲去王伟家。

    到了王处长家,维华轻轻敲门说:“处长伯伯,我父亲来看你了。”

    处长听有人喊“伯伯”,知是熟人,忙打开门,仔细一瞧,见维华后面站的是祝安,便高兴地上前抓住祝安的手说:“啊呀,老兄弟,你什么时候来的啊?”

“我是前天来的。”老兄弟回答。

处长连忙拉着祝安进了客厅,请他坐下。

    “老弟,你来有什么事吗?”处长兄弟问。

    “没什么事,我现在退了,闲着没事,来苏州看看,孩子在这里上学两三年了,还未来过。乘这机会来看看这个人间天堂是什么样子。”

    “好,明天我陪你到苏州各处瞧瞧。老弟,不要急,在这里多住几天,我们老兄弟多说说话。”处长说。

“老首长,你现在又是大学里大处长了,我这乡下老土可不敢和你称兄道弟。”祝安说。

他认为自己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怎和大学先生相提并论。

    “什么处长、老领导。我们还是当年打游击,打鬼子的老伙计,哪天也忘不了一起吃糠咽菜,一起出生入死。”处长感叹说。

    “老领导,你不仅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也是我们乡,我们区散布革命火种的人。我们那里人都在想念你呢!”祝安真诚地说。

    “那是党交给我的任务,必须去完成。再说,没有你们积极支持配合,我也很难完成任务。唉,你们那里人真好啊!诚恳、朴实、勤劳、勇敢,是块好根据地啊!为了保护革命干部,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也在所不辞。要不是刘湾刘大娘的掩护,我王伟很难活到今天哩!喂,大娘家现在怎样,刘传相那个女儿长大了吗?几年前我在南京工作时,刘传梅去找过我。又几年过去了,不知近况如何?”处长回忆着,慨叹着,询问着。

    “我也很少到那边去,近况不太了解。回去后我打听了情况,写信告诉你。”祝安说。

    “我们学校杨校长,也曾在我们淮海区打过游击,到过我们汪集一带。你想不想见见他?这个人很好。”处长说。

    祝安说:“这个同志我听说过,但没有见过面,不熟悉,我看就算了吧!我很不善于和知识分子打交道。”

    处长和父亲在不停地说话,两个人热火得很。维华在旁仔细地听着看着。有的事他过去偶尔听说过,有的全然不知。他读过杨校长抗战时在苏北根据地写的几首诗,也听过他的报告,但未说过话。

处长和祝安正在谈得热烈的时候,政教糸曹秘书回来了。处长忙作了介绍。祝安站起来见了礼。

秘书说:“我早听老王说过你,我也认识你这个儿子,很好。”说着她望一望维华。接着笑说:“我们学校师生还吃过你们家的猪肉呢。怎么样,现在还养猪吗?”

    处长说:“老弟,你看我们家的秘书,好像又想吃你们那里猪肉了。”

    祝安说:“老领导要是需要的话,我还可以帮你搞几头。”

    “不,不,不。我在开玩笑,我们不能再加重老根据地人民的负担了。再说,国家调整政策以后,情况逐年好转。我们这里蔬菜基本能够自给了。”处长说。

    曹秘书对祝安父子说:“今天中午你们爷俩个就在我家吃饭,和老王干几杯,老兄弟们说说话。老王,不要让他们走了,我去做饭。”

祝安听说,忙站起身要走。

处长伸手拦住说:“我们总管刚才向我下命令了,看住你们,不让走呢!”

    祝安听了,与维华只好又一起坐下。

    放寒假时,史维华背着箱子,带着父亲和王民、刘伟贤、应成友五个人一路同行。上车下车,上船下船几个同学一齐帮扶着维华父亲。

祝安过江时坐在船上,望着长江,慨叹道:“长江这么阔,浪这么大,当年大军渡江,解放南京,多么不容易啊!!”

他好像看到了炮火连天,烽烟四起,千帆齐发的场面,他不住地看着江面。

    由于几天来奔波劳累,维华有点感冒发烧。上船以后,他一直没有精神。

    船过了扬州,遇上了大风,走得很慢。

    维华感到喉咙发干,他随身带了一些润喉片,不时地含一片。祝安见他如此,忙叫他多喝点开水。可是偏偏船上不供应开水。

船上人睡不着,互相说着话。维华直是一声不响,一个老妇人说:“这个小哥怎么这样老实,也不说话,也不吃东西。”

到高邮附近,风更大了,又下起雨来。忽然有人大叫“船晃动了。”大家闻听立即慌乱起来,有人连忙抢救生衣。

船上负责人见状连忙说:“不要惊慌,船靠在岸边,根本没有开动。”

大家听了这才安静下来。

船走了整整三十个小时,第二天早晨才到了淮阴。下得船来,早晨的阳光一刺,维华两眼直流泪,祝安见了,连忙把他扶住。

王民说:“大叔,我来扶!”

刘伟贤也帮着背起箱子上了岸。他们换坐汽车,下午才都到了家。

苏州见战友,执手笑交谈。

昔日烽烟事,如今忆亦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