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大雨及其灾祸卷土重来

(2022-12-10 23:44:12) 下一个

大雨及其灾祸卷土重来

                                     2004年7月30日

何必

早晨5点左右开始积水,有十几辆车被困桥下……(略。)

之所以如此大段引述新闻事实,一来这是在当天北京发生雨天交通拥堵比较全面的报道,二来也是仅有的报道。

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北京市几乎所有媒体都保持了出奇的一致性沉默,置之不理顾左右而言他,集体失语现象再度在首都发生。

就在十几天前的7月10日,北京市刚刚遭受到一次降雨的侵袭,造成莲花桥等立交桥大规模拥堵,事后数据说有2000多辆车被雨水浸泡到保险公司理赔,保险公司指定汽车修理厂成了晒车场,西翠路由于施工回填土不实经雨水浸泡发生多处路面坍塌车辆下陷,房屋倒塌人员受伤,等等,中央电视台不少节目大量报道雨天市面现场情况,让趾高气扬的北京人在全中国民众面前狠狠丢了一回脸。事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针对这次事件让北京市反思城市规划和建设,但公众从媒体上看到的,却是交管、气象、市政、规划、防汛抗旱等各个部门第一反应都是推卸责任,比如气象部门声称一方面这种灾害性天气预报起来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在雨情来临前已经通知交管和防汛抗旱部门,但后二者却坚称只收到过气象部门周末降雨预报而没有准确的灾害性天气预报。谁都看得出来,双方之中必有一方在说谎,但宽容而勤于忘却的人们也没人对此斤斤计较,到现在这种行政不作为到底起因何方也还是无人问津,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毕竟,7月10日被耽搁在路上的人还是少数人,大概也算是“一小撮”,与北京市安定团结局面无碍,于公众喜新厌旧疏远责任取向无涉。媒体只是开玩笑般地用类似“北京被大雨呛着了”这样的新闻标题触目惊心吸引受众的眼球。没多久,这件事也就被遗忘了。

按说,车也泡了,路也堵了,房也塌了,保险公司也赔了,国务院总理也发话了,总不该记吃不记打。就算是7月10日降雨属于意外灾害,是始料未及的,人们准备不充分,在下不为例的责任机制里对责任人不再穷追猛打而是既往不咎,但还是应该从这件事本身汲取经验教训,面对北京市何以如此不堪一击的发问,以及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各式各样的隐患进行反思,至少应该尽量避免此类情形再度重现。

可仅仅过去十几天后的29日,这种景观卷土重来,几乎一模一样地再度上演。有关部门也还是有声有色地干了本职工作,纷纷启动了应急预案,并采取了所能采取的措施。交管部门像7月10日那次一样,还是派出了近3000名交警上路疏导指挥交通,可还是在马家楼立交桥附近有个倒霉的家伙由于看不到交通标志也没有交警指挥而把车开到了河里;马家楼立交桥附近的公共汽车纷纷改变行驶线路,造成有些乘客早晨5点半等到上午11点还没坐上公交车,大概这近6个小时的雨中等待的滋味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马家楼桥附近的积水曾经有约1.3米,而永定门桥下更是高达1.5米,还是有车被积水淹没,如此相似的景象使人不得不戏说,大概北京城里行驶的车辆还是应该具备水路两栖功能,就像安全气囊那样,一旦碰到大雨或大水就充气漂浮起来,如果非要雨天上路最好带上点鱼杆什么的,钓不上鱼可能钓上来点城市垃圾也算没白堵在雨中,还为清洁我们的城市做了点贡献;这种水深已经可以达到游泳池浅水区的标准,弄个救生圈穿上游泳装或干脆赤条条就可以畅游泡澡;即使7月10日那么多立交桥发生拥堵后有关方面声称加大立交桥排水设施检修维护保养并保证不会再度发生严重积水状况,到了29日这场中到大雨时刻,水务局方面在永定门还是能找出由于施工造成管线堵塞排水无法进入泵站的借口而为自己开脱……

预案启动了,还是没挡住积水之严重。这预案到底管什么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