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人事部助阵能防腐败?

(2022-12-13 13:07:34) 下一个

人事部助阵能防腐败?

                                    2004年10月13日

何必

中国正尝试通过独立的专业人才服务机构,来选拔中高层级的地方党政官员。……(略。)

看到这个消息,笔者第一反应是,人事部这下又有事干了。众所周知的是,人事部与劳动部(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数度分合,一会儿是劳动人事部,一会儿又拆分开来,让人搞不懂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与发展,社会组织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中国社会结构中基本上形成了政府和企业的格局,原来归属人事部管辖的单位干部系列里的企业技术与管理干部都划归为劳动部门服务,而政府部门里司局级以上干部都要由党的组织部门任命,人事部所剩的管理范围越来越小,低级别公务员、以及近年来被当作是改革最后阵营之一意欲取缔交付市场、国际上闻所未闻的所谓“事业单位”里的同样是低级别的职工。

而且,随着企业、以及其他机构里逐渐将原来的人事部门从工作内容到门口的招牌都改作“人力资源”部门后,“人事”在向现代化进发的过程中到底还有什么作用、要这劳什子作甚等问题,早就被人们的浩荡唾沫弄得湿漉漉滑腻腻的,体无完肤。有关人事部撤销的传闻,在每一次国务院机构调整会议前都被坊间作为竞猜项目中赔率最高的,但至今,随着实质上吃皇粮人数处于有史以来中国官民比例最小化、每个纳税人所供养的官员比例史无前例地居高不下,(中国历史上曾经是3500人养一个吃皇粮的,现在则平均为30个人养一个,而西部一些地区达到9个人养一个,在湖南、江西一些贫困地区甚至到了3个人养一个。)人事部也就自然而然地被保留下来。

虽然保留,但即使是出于名正言顺,也要给自己找点什么事干。如今的人才市场早就变成了劳动力市场,人才的概念越来越贬值,并让位于更时髦的类似“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等称谓,各级人才交流中心除了保管一些人的人事档案外,没什么新鲜事可做;而就连这人事档案,也早就有了将其划归国家或地方档案部门无偿保管的政策建议。虽然人事档案有偿保管也属于中消协所谓“不平等格式条款”(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霸王条款”),但人事部门还是死死抱住这几乎是唯一的收入来源,至少干事拿钱了。

如今,在腐败频仍、贪官遍地、大案要案此起彼伏越来越频繁之际,官场上又弄出了“通过独立的专业人才服务机构选拔中高层级的地方党政官员”的花样。

这腐败是咋出来的?是公共权力不受制约。如今时髦语境当中走俏的是对各级地方行政领导的问责制。瞭望东方周刊》早就指出,事实上,各种行政决策的出台通常都是经过各级党的领导机构圈点认可才由行政部门签发,如果行政问责只是针对地方政府领导人却把地方党的领导人排除在外,那么这种问责基本上还是隔靴搔痒。

而《行政许可法》充其量也就是限制各级政府的权力,但却还是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虽然有了《党内监督条例》、《党内处罚条例》,但如果党的权力不在法律的约束范围之内,那么公共权力制约就只能是进一步退两步的事。就像人们耳熟能详的那样,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不受约束的权力也产生不受约束的腐败。

其实,党内也早就有了类似纪律检查委员会这样的机构,但是就如同近来被各种媒体讨论得热火朝天的那样,由于各级纪委分属地方党的机构管理,让纪委去监督当地党的一把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操作当中都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一旦地方党的机构领导人东窗事发,总是要由中纪委耗资巨大派工作组下去才能搞定的制度原因所在。

而通过人事部这种所谓“独立专业人才服务机构选拔党政官员”就能铲除腐败的根基?依靠诸如人才测评等等舶来品就能把中国特色的政治生态环境彻底改观?

所谓独立,让人想起如今几乎成了千夫所指的股市里曾经被奉为圭臬的“独立董事”制度。随着像德隆事件等上市公司丑闻中那些有模有样的独立董事们无视中小投资者利益逃之夭夭并且至今仅仅被舆论在道义上追究,就可以想象这“独立”的含义如何。

实质上,人事部远非什么独立的机构,也是党政体系之中的一个部件,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中国政治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习性,并不具备完整而独立的主体品质。同时,“人才测评”这种玩意儿在国际上还是个争议很大远未成熟的技术,(如果不是这样,人们也就不会出现因为失恋情仇而自杀或行凶了);而把这种不成熟的技术运用在中国,就更显得削足适履刻舟求剑。依靠这种机构(及其下属的人才服务中心)以及这种似是而非的技术就能避免腐败,好像也太天方夜潭了些。怎么看也不过就是政治利益格局的一次调整(权力再分配)而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