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北京“民工荒”影响不可小觑

(2022-12-14 00:59:59) 下一个

北京“民工荒”影响不可小觑

                               2004年11月4日

何必

“北京出现民工荒,招服务员比招高层管理人员还难”……(略。)

就像去年的非典一样,这种开始发端于开改革开放先河的广东的“民工荒”,后在南方逐渐蔓延,北方最早受感染的一定是北京。交通与信息的发达使得内陆地区之间的所谓比较优势和地区壁垒几乎丧失殆尽。到现在北京人才知道,感情这“民工荒”也是能传染的。

广东“民工荒”闹了已经有些年头,今年福建泉州也出现企业家们张灯结彩招募民工的激动人心的景象,但却事与愿违,背景原因被解释作“工资过低还被拖欠、健康安全无保证、老板无视法律法规”;通看南方各地农民工短缺的原因,大体上都是如此。反观北京,这三条也照样赫然存在。就在前两天,媒体还报道北京出现过两个民工向欠薪的老板讨要工钱,被老板叫来了几个打手用刀砍伤的事件。这样的用工环境与条件,不让民工用脚投票才叫见了鬼呢。

“民工荒”在北京出现了,其他地方还会远吗?不信,想想去年的非典。

现在,北京人大多对于保姆难求耿耿于怀,媒体对此说东道西莫衷一是。今年春节前,好像也差不多快成为一个形象工程般地大张旗鼓从四川批量弄来了川籍保姆登堂入室,但没过多久就因为女娃儿素质太低薪酬期望太高而不得不让她们打道回府,这个政绩工程也偃旗息鼓。随后,北京人又盯上了陕西米脂的“婆姨”们,但不成想,早就被订购一空。说的永远比做的多的北京人又胡思乱想,要是能弄些个菲(律宾女)佣来大概也是件挺爽的事。

笔者也算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怎么看也找不到北京人能被菲佣看上眼的感觉。这不,甭说别的,连那来自湖北的保姆都铁定了心一去不回头呢。

21世纪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就是就业,这几乎在社会上形成共识。就业市场形势严峻,劳动力严重供过于求,这本身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北京劳务市场上却从今年一季度开始出现需求总量大于供给总量的奇观,而且绵延不绝愈演愈烈。

在城市人心目中,民工是什么样的人?一个个土里土气,蓬头垢面,满口方言,没有教养,完全是下等人,也就配给自己干点粗重活计。笔者周围不少人都持此种看法。从外地人眼光里,满目都是北京人妄自尊大眼高手低不可一世的德行。

按照官方数字,北京市现有民工70万,实际上,北京流动人口早就在400万的水平上。一些像收购废品、保安、保姆、餐厅服务员、农贸市场商贩、建筑装修、货物搬运、物品快递、家用电器送货与安装等等岗位都被民工垄断了。而这些领域,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逢年过节民工返乡之际,北京人连日子都过不好,以至于人们曾经设想过,如果没有了民工,北京生活将陷入瘫痪。

而且,民工的存在也还有着对城市生活很重要的影响。不争的事实是,民工的收入水平是比较低的,这种低水平收入迄今为止也一直被那些鼓吹中国接受国际产业分工和比较优势安排者们津津乐道为中国所具有的物美价廉劳动力的重要依据。随着经济增长,人们收入水平却得不到同比增加,这也是在“先生产后生活”、“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这些荒诞不经而大行其道的思路里所临盆的怪胎,昭示着贫富和城乡差距的合理化,并成全了所谓“外部性”(类似民工所遇到的健康、法治环境等)因素对收入的影响。

在宏观上,民工低收入平抑了本地总的工资水平,遏制了工资总量的快速增加给经济带来的压力、以及对社会生活格局产生的影响。如果用工成本持续增加,将使企业成本随之攀升,最终会在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价格上有所体现,而形成物价总水平的增长,造成通货膨胀的倾向;同时,低收入的民工及其在本地生活的家庭在低水平上的消费,也形成了对物价的抑制作用。于是,从原理上说,民工的存在实际上对城市居民享受物美价廉的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我们却不能对民工长期的低收入水平以及对城市生活产生的影响喜不自胜。如果城市生活的物美价廉总是以牺牲民工利益为代价,这种生活是不可能长期得到有力支撑而得以延续的。

另一方面,北京城市生活支出水平也逐年快速增加,令包括民工和笔者在内的很多居住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不堪重负,住房、食物、出行、医疗、教育、通讯、娱乐、安全等等,居住成本日益提升,性价比却一股脑下跌,收入增长远远赶不上支出增加,常常有入不敷出之感,再加上社会保障水平的低下,自然要对这个车水马龙的城市诚惶诚恐。

我们正在建造一个表面繁荣却华而不实的北京,让越来越多的人望而却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