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江苏仓促启动治淮项目

(2022-12-18 23:19:30) 下一个

江苏仓促启动治淮项目

                                     2005年7月24日

何必

淮河流域尚未动工的治污项目再次上了环保“黑名单”……(略。)

时下,有关环保的题材非常走俏,但凡说是环保,就一定会很顺利地通过媒体领导的选题审查,甚至在成品问世上也会受到照顾,毕竟,有着关乎国民切身利益乃至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大事,经过媒体的渲染,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了全社会对于环保的重视。

这个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十五”计划,到现在已经运行了4年半多了,距离计划结束还剩下区区5个月的光景,可计划中的4个治污项目至今却还未开工,这不是找着挨批呢吗?计划里明明白白地写了进去,也得到了国家计划部门的恩准,财政额度也借此名义划拨到位,可到这个5年都快结束的当口,项目还没个动静,这不是给有关部门难堪嘛?不等着领略通报批评并勒令紧急开工的待遇还想什么呢?

这个淮河如今也真是破鼓万人捶,是个什么货色,只要是心情不好想找个题材骂人了,找到淮河一准没错,保证骂到了口吐白沫儿昏天黑地噎个半死也不会有什么闪失,先前说治理淮河丫挺的耗资600个亿化了10年工夫却没见着什么结果,闹得媒体都在颇有些酸葡萄心理地追问这么多钱都干什么用了,言外之意在暗示又有贪官污吏接着这个机会中饱私囊先富起来了。

去年6月“世界环境日”中央电视台报道,前一段时间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新华社记者对淮河流域污染状况和防治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淮河污染严重反弹,淮河流域一亿七千万人口,守着一条淮河却没有水吃。淮河治理十年了,而且投入的资金几百个亿,没有见什么成效。面对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企业都宁愿违法,一旦被逮住也不过罚一点款了事。而地方政府的保护以及把目光盯在经济增长上,也是造成如今这种守法成本大的原因。

今年7月,环保总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会同建设部、水利部和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人民政府进行了专题研究,决定立即启动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而淮河沿岸省份也在对污染治理方面互相推卸着责任,特别是位于河段上游的河南在这方面做得尤其为甚,境内沿河两岸的小工业企业所造成的巨大污染直接排放入河,而湖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却非常不情愿为河南制造的污染买单。而河南对淮河的污染由下游掏腰包,也是中国特色了。

近年来淮河跨省污染问题层出不穷,与之相关的官司也接二连三,但并没有一个普适性的生态补偿标准。为些有环保总局人员透露,正会同水利部等部委联合研究水污染方面的生态补偿机制。据称,水污染方面的生态补偿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上游对下游造成的污染损失进行赔偿,另一方面是下游对上游治理污染的行为进行补偿。但存在的问题也有不少。分析人士指出,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原则,治污资金主要由排放企业承担,同时各级人民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按照事权财权划分的原则,将治污所需经费分别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但跨省的流域污染问题在法律上很难确定责任主体,政府、企业还是个人,“淮河上排污的主要是工业企业,安徽沿淮所有的排污企业都算责任主体么?再有,安徽省上游的河南排污企业怎么算呢?”虽然“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生态补偿原则获得广泛认可,但涉及具体补偿行为时,补偿的主体和受体关系却并不明确。

……

所有这些,都为淮河治理带来了旷日持久的麻烦。这也印证了现如今一句日渐流行的话,无论大事小事,都可以见微知著窥一斑而见全豹,折射映衬出体制上结构性的病入膏肓。

本人祖籍江苏,每每碰到有关江苏的负面新闻总是看着别扭,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了,就像说中国人的毛病那般,骂也就骂了,不挨骂长不大,挨了骂也还是长不大。

笔者在央视时,曾经对温铁军进行过演播室访谈,题目就是浙江模式与苏南模式的比较,曾经热火朝天的华西村为代表的苏南模式的沦落,也昭示出苏南死死抱着大行政小社会信条与套路不撒手的德行,让我不得不为家乡的破败而无可奈何。

为了这几个计划内项目没按期开工,就动用行政方式进行干预,并“督促其年内务必全面开工”,这当然又是迎合政治需要的把戏,与淮河治理本身没有太大关系;或者说,如果在年内依然不能开工,那么将对淮河治理“十一五”的资源分配产生影响,同时,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及环保风暴的当下,虽然绿色GDP国际上还没有准确而成熟的评价体系,但却成为中国官场上权力分配的新工具,仕途上前赴后继者谁也不想在此被这样的新生事物蛰上一口断送前程。

于是,可想而知的是,这4个项目一定会如期开工,哪怕弄个挖土机刨出个槽子来,也算是可以给上级交待、并可以继续叫喊着向国家要淮河治理财政拨款的由头与作为,而且还为自己的政绩添加了靓丽的一笔。

当然,地方汲取财政能力的捉襟见肘,那就不是本官要考虑的事了。凡事都要与时俱进,谁的急谁着,当下江苏在市管县方面已经走到了极致形成了内部的巨大消耗,展现着地级市对县级市的盘剥与掠夺,可就算如此,在环保风暴面前,也还是不能改变弱肉强食的局面。

还可以推测的是,就算是这4个项目仓促开工,弄出个豆腐渣工程甚至设租寻租锒铛入狱的结局,也是指日可待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