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小饭桌”里的隐患

(2022-12-22 23:49:31) 下一个

“小饭桌”里的隐患

                                      2005年11月28日

何必

在通州区有个小区,不少家庭办起了“小饭桌”,解决了很多家长的后顾之忧,但同时也引来了争议……(略。)

这种“小饭桌”的出现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而且光是在北京,“小饭桌”也遍布了18区县,在各种社区里都有分布;“小饭桌”的作用与影响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个节目的来源是观众发来的短信,反映“小饭桌”开办给周围居民带来了很大的烦恼,午休时间大量的孩子出入玩耍,吵闹声不绝于耳,简直成了蛤蟆坑了。

从该节目所展示的情况看,“小饭桌”的确存在着不少隐患。

首先是食品安全问题。从全国范围看,中小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层出不穷,很多黑心的假冒伪劣食品制造与经销商都把目标客户锁定在这些未谙世事缺乏生活经验、对于食品质量方面的陷阱与伤害更是没有基本的辨别和抵抗能力的孩子们身上,并且集中在学生聚集进餐的地方,从而造成孩子们群体性中毒的恶性事件。人们往往能从各种媒体上获知又有数以几十甚至上百计的孩子们出现了食物中毒症状因而再度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受害者和牺牲品。而该节目里所揭示的情形,大多数“小饭桌”都属于“非法”经营,并没有获得经营资质的审核与批准,而且经营者在公共餐饮方面、特别是针对群体性儿童食品营养与安全方面,缺乏起码的知识、经验、能力、体质等方面的检测与培训。如此情况下,从食物原材料购买、配料选购,到加工过程的卫生状况,还有餐具洁净手段及其状况等等,都很让人担忧。一旦出现什么环节上的疏漏,导致出现卫生方面的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是大量孩子集中出现在社区给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孩子们的自制力往往都比较欠缺,很难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幅度,以保证与周边关系的协调,特别是孩子们成群结队在一起时,更容易出现群体性的兴奋,进而有忘乎所以大喊大叫的情况。虽然孩子们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宽容与忍让,但如果居民旷日持久无法得到安静的家庭生活环境,也是对于公共环境质量的损害。

还有如此大量孩子集中出现,却由“小饭桌”经营者承担其人身安全方面的责任,这也是很令人担忧之处。“小饭桌”经营者应该很少是在儿童餐饮、游戏、休息、学习等状态下安全方面训练有素的,通常只是凭借个人养育孩子的那一星半点的经验,控制大量孩子却显然超出了其能力范围,更不要说给孩子们提供科学、合理并具有吸引力的服务了。

笔者在奥斯陆时,曾经多次出没于弗落格纳公园(北欧的公园都是不收取门票的),那里的维格朗雕塑公园和博物馆是奥斯陆人引以为自豪的地方。在公园入口处旁边,就是一个专门为孩子们建造的游戏场所,分上下两层,把滑梯攀登架跷跷板等混为一体,形状千奇百怪,孩子们可以在里面钻来钻去上窜下跳。我经常能看见不时就有学校老师带领一个班(那里一个班的学生人数也就十多个)的孩子到这里来玩耍,中间老师把孩子们集中起来,孩子们各自从包里拿出自带的食品,在露天里就享用起来。有时,老师还给孩子分发些食品。

也就是说,那里孩子们的午餐是在学校的安排与控制下进行的,孩子进餐时的食品状况(当然,那里没有那么多的假冒伪劣)、就餐环境、游戏场所等等都处于老师的掌握、监督和控制之下,而社会也给孩子们提供了太多的可供折腾的空间。

因此,“小饭桌”的出现与蔓延,应该视为学校对于学生进餐方面责任的推却,原本就是教育部门的失职。考虑到如果孩子在学校掌控状态下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学校要承担相应责任,学校理所当然地乐于将学生午餐这种工作推卸出去,让孩子(及其家长)自行解决,为一旦出现问题首先把学校择干净进行了制度上的铺垫。

如果不改变学校方面将诸如“小饭桌”这类责任推给社会,让孩子们放任自流,那么会有很大的隐患积攒着伺机暴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