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房地产诚信建设金之“利好”

(2022-12-22 23:53:18) 下一个

房地产诚信建设金之“利好”

                              2005年11月30日

何必

中国消费者协会也在全国启动了专门针对房地产业的“诚信建设金”……(略。)

记者介绍,申请这笔建设金的程序是先上报当地的消费者协会,而后由当地消费者协会筛选再上报给中国消费者协会。

遇到这样一条消息,该如何进行点评?

实际上,这笔基金是由上海市的一家名为中凯房地产公司赞助的。其中那75万是一直滚动着的,也就是说,消费者打官司可以向中消协先申请基金,当官司打完之后,如果赢了的话,打官司的费用还是要如数归还的。

而如此消息,被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从电视画面中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为社会非常熟悉的新闻发布会,大张旗鼓郑重其事,与会人员都西服革履一本正经,相关人员也都悉数亮相,为了这么个新鲜事务而助阵喝彩。媒体自然也不乏报道,央视在新闻中滚动播出,而央视早间节目《媒体广场》在引述报纸对于该新闻的报道后,主持人兴高采烈地评论到,“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大大的利好消息”。

果然如此?怎么到了《首都经济报道》节目里就没有这般喜不自胜之感?

在讨论这篇稿子时,笔者与其它人员都很困惑于上海中凯为什么要干这么一件事?而它向中消协赞助如许款项,二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如果说中消协取得了这笔钱,那么它安排的用途是否合乎该组织的规范?同时,作为中国可怜的唯一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接受上海一个房地产商的捐赠,是否会有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以及吃人嘴短拿人手短的嫌疑?

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笔钱本身,大概会有卧底者揭露内幕才能说清楚,否则其中的瓜葛很难条清缕晰。

所以,对如此新闻进行评论,显然还是不能脱离了房地产大的环境。

最近很热闹的,恐怕就是北京华远房地产老总任志强有关房地产为了品牌就应该是个暴利行业的说法及其所引起的轩然大波了。任志强也算作是快人快语了,年中期他所谓房地产就不应该给穷人造房的言词就引起了全社会浩荡的涂抹淋浴,而今他再度高调亮相,说出如此惊世骇俗之词,更是引发了众怒。媒体纷纷指责他的社会良知,并由此引发到了各地政府与房地产商互相勾结狼狈为奸,地方财政很大程度上依靠当地房地产的贡献,因此治理房地产暴利绝不仅仅是对开发商动手这么简单的事;360行都有品牌,这并不能成为暴利的托词,何况在中国的房地产的品牌简直就是无中生有胡说八道。

不过,笔者倒认为,任志强只不过是那个道破皇帝新装的孩子而已。就目前情况看,众所周知的是,中国房地产领域是一个暴利行业,55%的利润率是开发商牟利底限,北京的房地产领域每两天就会产生一个新的亿万富翁,而且在中国,涉足房地产领域如果没有黑社会背景几乎寸步难行;同时,房地产领域也是权钱交易的重灾区,近年来落马的高官的发迹史里基本上都与此行业有染。

也许,光是看几个零散的片断就可以让人串连起清晰的概念来。

山西省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在全省开展以清房、清车和制止奢侈浪费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治理”,对政府官员的吃、住、行问题进行集中清理和纠正。据最新清理结果,该省省管干部申报两套以上住房的占61.35%,其中11国市的省管干部申报两套以上住房的占79.72%,县处级干部达40.98%,乡科级干部占10.75%。

建设部日前透露,我国建筑能耗惊人,建造和使用建筑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6.7%。现有建筑的95%和新增建筑80%以上达不到节能标准,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对社会造成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建设中存在土地资源利用低、水污染严重、建筑耗材高等问题。不少大型公共工程盲目求大求新求洋,成为巨型结构的游戏,建造时高投资,并带来长期的高额运管维修费用,建成之日即成亏损之时。巨型结构的游戏不断出现。原因在于:搞基本建设的人不是专家;存在大量的“钓鱼工程”,立项报批时缩小规模造价,实施时再扩大;建筑工程普遍缺乏监督。8月15日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指出,许多处于正常的设计使用年限之内的建筑被强行拆除,使中国住宅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各类房屋建筑存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建筑能耗也直线攀升。建筑运行能耗占我国能源总消费量的比例已由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目前的26.7%,已经达到了世界建筑能耗占能源消费量30%的平均水平。

作为中国房地产大亨的潘石屹所办的《soho小报》在2004年7月20日版上,说到潘石屹动辄说北京房价必涨时,一位资深房地产分析师评价认为,“潘的行动并不仅仅代表他一个人的行为,在潘的身后站着一大群与他背景相似、利益相关的人,这些人都是京城知名的房地产大腕,与其他行业同行是冤家不同的是,平时这些房地产大腕们经常一起参与各种公开的论坛和私下的聚会,对各种关系到自身利益的信息互通有无,形成一个国内其他行业罕见的团结、紧密的行业垄断阶层,他们之间可能在业务尚互有关联,会集体对应政府有关政策的推出。在经常房地产界,这个阶层被认为是一个‘大资本家’阶层,这个阶层的典型特征是,由于多年在业界的经营,使其手中都握有大量资本,同时通过资本的力量掌握了国内很多媒体,形成自己发表言论的统一平台,并通过这个平台对政府政策的制定与走向施加影响……‘大资本家’们拥有与政府强大的对话能力……”

……

如此看去,房地产领域出现这么一笔“产业诚信建设金”,在55%的暴利状态下,大概不足为奇;而这么一笔钱就值得媒体大呼小叫对消费者来说是个“大大的利好消息”,恐怕还很难如此快捷地下结论;对于大城市快速培育亿万富翁的房地产行业来说,捐献几百万玩票作秀也未尝不可。

那么,中消协依据什么标准来认定打官司的案由呢?本周,开篇节目曾经报道一个患者在医院不慎掉下楼摔伤致残,求助于中消协却被推出门外,理由是医疗事故中的患者不属于消费者,从而引发了各界对于患者法律地位的争议,可无论如何还是暴露出中消协在维护弱势群体权益方面的基本立场。由是,对于中消协来说,好不容易弄来一笔钱,当然还是要找那些胜诉率高的案件来做,否则没打两个官司这钱就一干二净,岂不是很没面子?

不信?拿开篇节目里提到的北京市消协的法律支持金来看,很大程度上并不上针对房地产这一块的。从该资金出现以来几年时间,总共打了并且赢了两场官司,一个是关于小孩因为治疗阑尾炎而导致下半身瘫痪没有了知觉,还有一个是家里装修的问题。

几年来打赢了两场官司,这也算是维护消费者权益吧。与此对应的是,房地产领域里的纠纷节节攀升。最近人们热议北京朝阳法院针对拖欠物业费的业主的强制执行现象。近几年,物业纠纷案件大幅增长,以朝阳法院为例,2002年受理物业管理纠纷194件,2003年这一数字增长为650件,2004年更是高达1898件,年增长率分别到了235%和192%。

照理说,物业纠纷应该是典型的消费者权益案件了,而其中却根本看不见消协的身影。所以,能够对中消协这次新闻发布会作何正面点评?在老潘看了,怎么着也提不上对消费者来说是个“大大的利好消息”的层面来如此肉麻。

所以,没有任何点评地直接播放广告。

其中还有个缘由,也亏得老潘等一小撮人的记忆力还凑合,看到开篇稿件似曾相识:也是中消协,也是这个中凯,当时节目组讨论的结果就是这注定是一场作秀。

果然,事后老潘一查节目单,今年3月9日,该节目就曾经播放过这则新闻,接受采访的是中消协武高汉,这次换成了王前虎。一事两报,掏300万做这么大一个局,哪个房地产商也会乐意的。

还“大大利好”呢。我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