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千疮百孔的手机实名制

(2022-12-22 23:58:10) 下一个

千疮百孔的手机实名制

                                     2005年12月3日

何必

近日,信产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手机实名制有望今年年底前进行……(略。)

其实,千龙网上该节目文字当中还有一段:“放弃代理商意味着放弃渠道,保留代理商又意味着管理将增加很大的投入,况且关于代理商,现在还没有相应的法律约束,看来运营商真是左右为难。不过,年底前手机实名制的出台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有困难也只能迎头而上了。”在节目播出时,这段文字被删除了,因为到现在为止,所有手机实行实名制的报道都没有信产部的各方认可。

记者介绍,对此,信产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各有看法。张杰认为,实行手机实名制是治理违法信息的一个途径。虽然不是唯一手段,但是缺少了这个环节是不行的;郭燕冰表示,手机实名制可以借鉴泰国的经验,对老用户采取措施是限期6个月内登记,不在规定期限内登记就停止服务。

笔者对记者交待,这种选题不应该只采访与信产部相关的“专家”,屁股决定脑袋,拿谁钱财,替谁消灾。

所谓手机实名制,是普通的用户到运营商或者户网运营商的时候,必须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提供自己的有效信息。

其实施的背景是什么呢?由于手机犯罪案例越来越多,公安部门一直敦促通信管理部门和移动运营商对用户实行实名制管理。最近公安部等部门联合整治手机违法短信息,使手机实名制的呼声越来越高。

中国移动的全球通和中国联通的世界风等属于签约用户的都需要在入网时就登记真实名字,但神州行和如意通等预付费用户都不登记。京城1000万户未登记。

看起来,实行手机实名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可这手机实名制政策的实行,到底还有些什么问题呢?

公安部敦促信产部实施手机实名制,缘由就是为了减少违法短信息的空间。可问题是,一方面,用实名制就可以避免违法短信息了?最直接的例证,就是银行储蓄实名制,原本是为了避免用假名字存钱,逼仄腐败空间,可2000年愚人节(4月1日)开始实施到现在,腐败状况愈演愈烈,储蓄实名制除了给那些遵纪守法的储户带来了麻烦外,至今没有什么正面评价。那么,手机实名制就可以减少甚至杜绝违法短信的产生?

信产部总是以韩国实行手机实名制后不良短信大大减少作为实行该政策的参照和说辞。但问题是,中国与韩国有着非常不同的国情,从政体、市场环境到国民素质以及全社会责任体系状况,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如今,做个假身份证是很稀松平常的事,连警方都难辨真假,让运营商去核实身份证真伪,即使运营商愿意,也不具备这种能力。

另一方面,在全国约两亿的用户中,有多少是进行过手机违法短信操作的?大概完全可以用“一小撮”或“极个别”分子来计数。手机违法短信出现,就要修理整个用户群,逼迫所有用户都要拿着身份证重新登记,否则就会停机。那么,这种做法是否公平?绝大多数用户在手机使用上遵纪守法,却要被极个别违法乱纪者捎带着挨整,这种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在哪里?

而且,要求用户重新登记,还牵涉到合法性问题。当初用户使用这种预付费手机时,就已经与电信方面形成了合同关系,而如今电信部门单方面要求更改合同条款,增加了契约对方的责任,却未经对方同意,这原本就是不平等的合同要求,用户完全可以拒绝;而如果运营商方面以没有进行登记为由停止服务,本身就构成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应该有法律责任问题。

还有,当初储蓄实名制是国务院采用行政法规形式公布的;而这次信产部的手机实名制规定却仅仅是行业主管部门颁行。从立法法上看,如此法规的出台的合法性也有问题。

同时,仅仅涉及到的用户就有两亿,不可谓不是与太多消费者有关了。那么,出台这种法规,是否有必须的公示期?是否经过了社会的评价与认可?况且,事关那么多人的利益,是否召开过如许规定采取方面的听证会进而由社会各方面对于该规定说三道四?

那些全球通和世界风的用户虽然已经在实名制下了,可还是没有享受到安全的使用环境,信产部对此由该承担什么样的行政、民事等方面的责任?

话虽这样说,到头来,信产部如此规制一定畅通无阻一往无前。而那些“绝大多数”合法的手机使用者,以及运营商、代理商,也必须为极个别人承担巨大的成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