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

(2022-12-03 18:01:35) 下一个

@

(写作具体日期不详,应该是在2000年以前)

何必

你很可能见过这个符号,这个“@”怎么读?

随着互联网对于我们工作、生活日益全面、快速而深入的侵袭,越来越多的各色人等名片上赫然增加了个人电子邮件信箱(email--伊妹儿)一栏:某某@某网站,彰显着与时俱进的观念风潮;我们也能在太多的场合里碰到这样的情形,人们举着电话向另一端的人声嘶力竭不厌其烦地反复着自己的网上邮箱的一大堆字母符号,每每读完后还要重复几遍以供对方核对,还不惜通话资源的浪费而要求对方照本宣科再朗诵一遭。

这种喧嚣嘈杂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这个“@”。

大体上,现在有两种读法。

一种是看上去或者自以为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主儿们(该群体几乎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明明地地道道黄皮肤黑眼球很多连黄河长江都没有越过、遑论出境实地体会被自己在想象里和睡梦中追捧地天花乱坠的西方文明,却一改父母替自己做主命名因而剥夺了自身姓名制造权,自作主张给自己弄个什么“大卫”、“彼得”、“米切尔”、“詹姆斯”之类的美国化的名字混淆视听标识身份)将其读成英文的“at”--someone at some website(某人在某网站),加上这伊妹儿到现在为止还没见到有什么可以用中文读写的,因而念起伊妹儿来叽里咕噜一连串英文、尤其是将这“@”读成“at”、将其后不可或缺的那个“.”读成 “dot”而不是“点儿”的时候,念诵者众目睽睽之下那股子神气活现的劲儿大了,好像参与国际大循环就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at、dot做起。

另一种则是看上去好像有些食洋不化不伦不类,将那劳什子玩意儿读作“圈儿A”,让人觉得实在有望文生义的感觉--可不是嘛,一个圈儿,里面一个a,只是由于约定俗成而不必再唠叨什么圈儿里圈儿外的。这种读法倒真是符合汉文字象形性质的精神,照猫画虎囫囵吞枣凑合着念得让对方知晓完事。

而这两种读法都让人听上去感觉不舒服,好像或多或少都有着明显的舶来品痕迹。大概,全世界的人都会如此对待这个美国人鼓捣的东西的发音。

可了解一下才知道并不是这么回事。作为地中海国家的意大利人秉承着文艺复兴的传统和当下时装胜地的习俗而将其唤作“蜗牛”;地处北欧在中国人心目中印象为冰天雪地没有什么热情、更多了解大概也只是西贝柳斯的音乐里才见到的芬兰人称作“喵喵”;与之毗邻的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俄罗斯人则昵称为“小狗”;而作为伊斯兰国家的土耳其人也把它形象化地谓之“玫瑰花”;连一向以刻板机械缺乏灵活性的德国人也拿它叫做“瘊子尾巴”。

蜗牛、喵喵也好,小狗、玫瑰花、瘊子尾巴也罢,比起没有任何特色的at、圈儿A来,显得亲近、自然、形象和温情。

我们总是张口闭口中国特色,以至于这种说法已经成为很形式化的话语。而当我们面对汹汹而来的日新月异时,却好像被潮流和时尚扫荡了智慧与灵感,在琳琅满目参差不齐的新鲜里哑口无言,只能将时光倒转回到整个一个民族处于呀呀学语的状态,一直让我们津津乐道的五千年文明的功夫在这种文化侵袭面前孱弱苍白甚至荡然无存。

而更令人惶惑的是,我们周围太多的人却乐此不疲为了全球化到所谓“主流价值观”及其必然导致的文化趋同而冲锋陷阵一马当先,在亲手埋葬自己血液中流淌的民族情结与文化意识方面乐不可支时不待我,好像如果在这方面无所事事将使其生命黯淡或行尸走肉。

再看看国人间动辄就去拿些英文单词来意会彼此、媒体上到处充斥的用英文对于某个物品、事件、阶段、人物乃至现象的描述与刻划(中央电视台某足球栏目中的一个板块甚至连个中文名称都没有而只称谓作“top ten”——其意为“十大……”)、各级官员也乐得在公开场合讲话与交谈之中故意在似乎的不经意中崩出个把英文单词来、很多办公室门牌上都是中英文俱全这些不胜枚举的事例,真不知道我们这些中国人在干什么。

当然,如果再比照时下流行的“做秀”、“脱口秀”、“T台秀”里的“秀”不过是英文“show”(意为展示、炫耀)的音译,媒体里使用越来越多的"酷"也不过是英文“cool”(意为凉爽、冷静)从里到外的照单全收。

勿庸置疑,开放的中国在向世界学习,中国人在对于自身浩荡数千年的惟我独尊及其带来的与国际流向相左相背致使历史上落后挨打甚至沦为半殖民地的反思、清算与批判之中放逐着自己的灵魂与才智。

问题是,置身于汹涌澎湃当中的中国人,是否还能有自己的冷静、理性、自尊与独创。

问题也是,一个缺乏想象力和原创力只会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民族,决然不会有受人尊敬的民族地位和发展空间;并且,从经济角度看,文明传承的成本在如此境况下是非常巨大的,因为挽救一个文明比维持它要耗费太多的资源。

问题当然是,当法国人、德国人和很多欧洲人在本土上对于仅仅因为说英语的人不友好、甚至动用法律禁止在本土媒体使用外国语言时,我们大概还没有资格耻笑他们还不如中国人的国际化意识、眼光与步伐。

问题还是,众所周知,除了中华文明之外的另几大文明都早已销声匿迹,人们现在不得不用时下的模式去解读古墓中沉睡的古董,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在古罗马崇武势力和精神的浸淫中消亡,这种历史告戒着作为唯一古代文明流传至今的中华文明的当代载体的现代中国人:当一种文明不得不用另一种语言去注释和解读时,前者的命运是岌岌可危甚至与世长辞的。

什么时候能够出现带有中国特色的有关“@”诠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