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大力整治非法停车场

(2022-12-31 01:45:27) 下一个

大力整治非法停车场

                                       2006年2月23日

何必

停车……收费混乱不说,停车场还真真假假没法分辨……(略。)

记者在建议观点里写到:“现在许多非法收费人员都穿着正规服装,手拿正规停车票,其实这些都是从一些公司流失出来的,应该加强管理;停车乱收费的问题是老生常谈了,蛋是一直没有一个部门能出来对这种行为进行治理,所有现在越来越猖獗。”

看了这样的内容,作为该节目的策划,笔者心里不太是滋味:如果是城管组织查处非法停车场要求媒体配合,也就算了;而这次却是记者暗访拍摄后通知城管执法,这种做法就很让人感到别扭,媒体与执法部门沆瀣一气,屁股完全坐到了执法者一边,这种制作取向很值得怀疑。如果媒体干起了收拾非法经营者的差事,并且依靠着执法部门,这媒体的公正性就很有问题了。

好在,这只是记者操作的问题。在节目后的点评里,立场有着几乎是根本性的变化。

对于拒绝消费的老潘来说,开车是个非常奢侈而遥远的事,虽然蒙骗驾照已经有一打的年份,可惹不起还躲不起?至多俺不买车不开车省得被丫挺的折腾成天到晚点头哈腰装孙子,因此也就无从知晓这停车费里的猫腻到底是怎么着。

可随着进入该节目组,对北京市犄角旮旯千奇百怪现象的报道,对于非法停车场现象也有所知晓,从记者的报道里,感觉这些非法停车场的人员真是可恨,光天化日之下无法无天惟利是图狐假虎威倒行逆施,应该狠狠收拾他们才对。本来嘛,这些非法停车场的“管理者”,钱不少收,可警察一来就溜之大吉,任凭乱停车的处罚单据一张张雪片似的贴而无动于衷,(是不是还有些幸灾乐祸?)在停车领域造假贩私,弄得机动车主们真伪莫辨,交了停车费还面临被处罚的危险。

可笔者每天上班途径电视台旁边的一个非法停车场,看到那里的看车人春夏秋冬起早贪黑风餐露宿,没车时坐在路边的小板凳上,一旦有车来了连忙起身指挥停车入位然后收钱给票。看着看着,感觉他们实在很不容易。光是说这指挥停车并且进行看护,也算是付出劳动了。对他们进行处罚,很不合乎情理。

而且,那些看车人都是些北京下岗人员、以及外地来京务工人员,个顶个都是没什么本事的人,才会忍受在这种非法状态下不避寒暑风雨都在露天作业赚取点劳务报酬,他们显然是没那么大的胆量和能耐在停车领域形成大规模弄虚作假的,那么这种状况是如何形成的呢?

如果单纯穿着停车管理人员的服装,考虑到现在连警服都满大街都是,制作或购买假服装应该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可这正规停车场发票就不是那么容易制造了,如果没有特殊渠道,这种发票的获得应该颇有难度。

而媒体报道,北京市不少停车场,都是那些正规停车场经营者连带做的,立个牌子就收费,画地为牢,提供发票、服装甚至发改委监制的停车场牌子,以假乱真得让那些机动车主们眼花缭乱;而如果被警方查处,提供方则逃之夭夭,根本不承担任何责任。想想也是,人家提供了一个挣钱的机会和条件,还能让人出事抗到底不成?虽然这明显属于以权谋私,但毕竟存在就合理嘛。

说来说去,怎么着似乎都有道理,到底要说什么?

查处非法还不容易?找个碴儿逮着罚就是了,或者干脆扭送公安机关。

可为什么这种非法停车场屡禁不止?这还不是因为北京市停车位太少?现在,北京280万辆机动车,停车位总共也就才60万个,有太多的机动车根本没有地方可停,也就是说,北京市大部分机动车都处于有人生没人养的状态,是个准残废状态。

在西方国家,停车位的数量要多于机动车数量,因为机动车要机动,不能只停放在一个地方。通常,停车位与机动车的数量之比应该为1:1.2甚至1.5,而我们这里呢?1:0.2!

振作内需蛊惑人心扩大消费让人们肆无忌惮地买车,可车买了却不提供停车位,那么,这种消费算什么狗屁货色?如果真是考虑到土地严重稀缺,那么就必须在发展汽车时在停车位规划上进行系统考虑,采取经济或其他政策将停车限制措施计入购车和用车成本之中,而不能任凭购买却不管提供公共空间里停车这种公共服务。

所以,问题还是归结到行政不作为上。政府通过发展汽车产业获得了财政汲取渠道,却不提供相应的服务,拿了钱不干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非法停车场,就是在这种行政不作为的局面里填补空缺的。而这时,执法部门却出现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