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北京春季人才招聘会又粉墨登场

(2023-01-15 13:48:59) 下一个

北京春季人才招聘会又粉墨登场

                             2007年1月27日

何必

07年最大的一场招聘会今天在国展开幕了,和两个星期前农展馆的那次招聘会相比,这场招聘会无论从规模还是人数上都上了一个档次……(略。)

节目中,还做了个辅助报道:

(何必注,略。)

段子怎么说来着?

一个巨牛的招聘题

(何必注,略。)

工作日期间每天下午差不多四点半左右时,就到了例行的议稿(与当班主播、主编、制片人一起讨论当天晚上直播的节目文稿的立场、观点、材料、笑话等等)的时候了。看到了这篇稿子,在场的所有人都鸦雀无声,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当班制片人发问,这种消息以后还报不报?主编和我都坚定不移地认为,无论从时效性还是从信息发布上看,当然还是得坚持报。可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在节目后的点评当中确实出现失语状况,也就是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每年一度的春季人才招聘会,已经举办了十几年。这种例行的招聘会,误打误撞地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品牌了。虽然,这招聘会并不是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毕竟,那么多失业者挤破脑袋蜂拥而至,远不是什么市场繁荣经济向好的景象,却反映出就业形势的日益恶化;更何况,世纪之交的当口,北京还出现了大型职业中介打着全国500强企业参与的招聘会却欺世盗名弄了些个被大学生们根本看不上眼的小公司而群情激愤要求退票并冲垮护栏造成群体性事件、被当局勒令退款的恶性前科,让北京的招聘会暗流涌动的龌龊浮出水面,招致社会上对于北京人才市场恶劣的走向口诛笔伐。即使如此,这招聘会还是阿斗般的劳动力市场上交易的主要方式,这种招聘会的品牌化折射出委府在就业方面的无所作为所造成的尴尬和窘迫。

每逢此时,就会海陆空地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赶来大量的男男女女,冲着这招聘会上所陈列和展现的岗位飞也似的扑将过去,对北京的那些用人单位投怀送抱。

以前老潘我还帮助北京各家报纸的人力资源版面做报道并与那些编辑记者成天到晚混在一起、蒙他们丫吃喝的时候,也曾经与那伙人一起赶往如此春季人才招聘会,并且写过“我眼里的春季人才招聘会”被一起去的各报采用,其中还列举了当年招聘会之最,掰着脚趾头数数竟然找出了20多个。不说当时谈论过那诸多的领域,单就招聘会来说,其质量问题就很值得引起社会上的关注。也是在几年前,我就提出,相对于网络、报刊招聘而言,现场招聘会的成功率是最低的。如今,招聘会办得越来越多,出现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情况。办会方由于不愁没有足够参会者,而根本不顾招聘会本身的质量和信用,坐收渔利,像人们所戏言的那样,吃了原告吃被告:只是租下场地,然后既收参展企业的展位费,又收前来应聘者的门票钱。虽然有需求就有供给,这种情形的出现是市场的自然法则,但是,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只是依靠办招聘会聚敛钱财的出发点与实际效果也实在有发国难财之虞。而如果招聘会只是借办会发财,注定也不会长久,并且同样是造成社会负担和资源浪费的又一区域。设想,这种招聘会,除了给办会方带来实际效益外,对于社会的贡献几何?制造交通拥堵自不待言,形成应聘者久往而不胜所带来的挫折感也于社会心理健康状况没有任何益处,前呼后拥给了盗贼们可乘之机也是理所当然的,招聘会上遍地的个人简介、自荐信、求职书、艺术照甚至人体写真集等,也大概是一种可见的挥霍。

那些兄弟姐妹们不少至今还艰苦奋斗在这个领域。我真是不知道,类似的“之最”还会找到多少、每年一度的这个破烂招聘会是否还能让人眼前一亮豪情万丈地前往采访并给受众提供耳目一新的内容。

至少从电视新闻来看,已经到了招聘会报道疲劳的状态,挖空心思使出浑身解数也找不到什么新鲜的报道角度,面对已经成了死皮赖脸的招聘会,还能说些个什么好呢?

央视在这个方面却别出心裁,恬不知耻地报道什么这次招聘会由于事先把与会用人单位发布的岗位信息登录到网络上,使应聘者能够节约时间、精力和沟通成本,有的放矢地前往会场,目标明晰地指哪儿打哪儿。央视甚至在这届招聘会刚刚开始时就匪夷所思地做出预测,招聘会的成功率将从过去的8%提高到20%。老潘我实在佩服央视臭不要脸已经到了如此地步,初生牛犊不怕虎,死猪不怕开水烫,太不知道劳动力市场报道应该遵从的基本规矩了。无论是招聘会举办方,还是与会者,对于成功率的测算都要到招聘会以后,还要经过考核面试测评等诸多环节后才能得出大体上的数据,就算是跳大绳的半仙儿在这么早就急不可耐地公布成功率也会噤若寒蝉,而习惯于溜须拍马的央视却能够得出如此让人大惊失色的前瞻性判断,哪儿只是胆大妄为乎?

要说最高当局对日益恶劣的就业形势熟视无睹甚至无动于衷,似乎也有失偏颇。2002年新一届委府亲政后,就召开了由委府最高领导人参加的人才工作会议,这种规格前所未有,并且将就业当作了与经济增长并驾齐驱的社会治理目标。可令人无奈的是,政策出不了中南海。此前政权与那些早就和国际资本合谋的精英们,共同在市场化的旗号之下把就业这个关乎到基本人权的大事也推给了市场。甚至在中国整体就业状况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还是要屈从于比如米国人的压力,纵容人民币升值进入快速通道。口无遮拦的郎咸平近日又振聋发聩地说道,如果人民币再这么升值,那么广东将彻底完蛋。外电也对人民币升值后所造成的中国制造业状况迅速恶化进行了评论,认为这让中国当局应对一个非常严峻的局面。

当然,作为传统媒体当中的强势媒体,电视自然是不敢说这些内容的。这也是我在议稿时经常语塞,但却拦不住我把节目题材当作靶子、在个人空间里来说三道四的原因;同样,这也是我经常拒绝内地电视媒体采访、却可以在比如凤凰卫视出镜进行时事评论的理由。

所以,这北京春季人才招聘会之类的电视节目点评,就会发生哑口无言的状况。

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矛盾,却没有随着招聘会的火爆而得到缓解,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情势。从家政服务上,保姆短缺也是北京媒体报道中经常念叨却无可改观的地界儿。特别是到了眼下春节即将临近的当口,保姆供不应求到了告急程度,也算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我以前也有过大学生就应该去做保姆的胡言乱语。事实上,劳动力市场短缺的,绝不仅仅是保姆。

上个世纪90年代曾经走红大江南北的K•布兰查德、S•约翰逊《一分钟经理》的扉页上,就开宗明义地白乎:我们把现代液晶显示手表上的一分钟读数作为一分钟经理的象征,为的是要提醒我们每一个人,每天抽出一分钟时间来注意一下我们所管理的人,并认识到他们是我们最重要的资源。

我们日新月异意乱神迷的亲爱祖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让全世界目瞪口呆的飞速进展,经济总量坐四望三,超越德国不过是手拿把攥弹指一挥间轻而易举的事,超英赶美的壮举现在成了举世公认的事实。可伟大的经济成就和表面繁荣之下是个什么德行样呢?2006年7月27日出版的《每日工业快讯》报道,(何必注,略。)

看了这样的文字,是不是有盲人摸象的感觉?中国的经理人的严重短缺,已经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各式各样经理人的培训,也在惟利是图的社会氛围当中,迅速沦落成为单纯的赢利工具,而诸如中央党校所进行的经理人短训班,更是被媒体指责为成了中国大大小小的企业家谋求与权力媾和的胜地。

看着节目画面中那群大学生表情呆滞地出现在招聘会上,联想起经理人严重匮乏的局势,就想到了A•B•卡罗尔《管理者的道德伦理:水门事件后的看法》中的说法:“今天的经理感到的压力是,为了争取达到公司的目标,他得放弃个人的道德标准。”(转引自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第171页)

我早就胡说八道过,当前的各类教育,已经全然放逐原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将教育当中的道德成分尽数抹煞,高等教育当中失去德育,并且在学生行为规范里也将治理责任全部归之于法律,于是,现在的大学生们只能把法律当作是行为规范,根本没有了道德作为约定俗成准则的概念和行为禁忌。这样,从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以及各式各样的成人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一批又一批知识型(姑且不说这种称谓是否恰如其分)却毫无道义感个责任感的酒囊饭袋。

如果说经理人需要放弃自己的道德标准以完成职业任务的话,那么中国的大学生们却是天然的合格者,因为他们本身就没有任何道德观(这当然不能全部、甚至大部分责怪他们);可即使如此,中国的经理人还是缺乏到了如此地步。就算不谈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严重一边倒、经济高速发展而社会摇摇欲坠的情状的话,至少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在如此基础上距离崩溃还能够有多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