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国际惯例在中国就是掠夺的代名词

(2023-01-17 02:11:49) 下一个

国际惯例在中国就是掠夺的代名词

                           2007年4月26日

何必

全国首例机票超售案今天宣判,南航被判赔偿乘客机票款1300元……(2007年4月26日北京电视台《首都经济报道》)

记者在建议观点里写道:(何必注,略。)

网上流传着如此版本的“客机播音员语录”:

(何必注,略。)

这次判决,也算是又一个全国首例了。

对于机票超售导致旅客无法登机而造成的损失,社会上给予了很多的关注。人们发现,在航空公司援引“国际惯例”的时候,实际上却是引进了“国际半例”。类似“机票超售,被篡改的国际惯例”之类的评论,在网络上不胫而走。

人们更发现,中国当前被炒得昏天黑地的国际惯例,很大程度上根本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比如本案所涉及的,资料显示,机票超售,英文称之为overbooking,就是航空公司的每一航班实际订座大于飞机客舱内可利用座位。如一个航班只有200个座位,航空公司在起飞前销售出去205个座位,假如刚好有5名旅客因故未到,此航班的座位就被充分利用了。(何必注,略。)

而中国呢?从民航总局到航空公司,却只提及国际惯例的前半部分,对于由于超售致使旅客无法登机所造成损失的赔偿却只字不提。这就是被各方所推崇的国际惯例的真实面目。

其实,光是这民航总局和航空公司方面在国际惯例的名义下欺世盗名胡作非为,早就不是如此单纯的事儿了。2005年7月27日开篇节目报道,根据《蒙特利尔公约》,从7月31日起,国内旅客在乘坐国际航班时,如遭遇伤亡、航班延误、行李破损等问题,将与国外旅客一样享受航空公司的无条件赔偿。(何必注,略。)

看了这样的内容,大概谁都会感觉,做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不容易,连乘坐飞机都要内外有别。当时,我就此写过“国内飞行也要借道国外”,感叹过这种让人匪夷所思的规定居然就这么堂而皇之地存在并被名正言顺地执行着。显然,如果想按照国际标准获得赔偿,从北京飞上海最好绕道韩国,飞桂林最后绕道河内,飞乌鲁木齐最好绕道中亚国家……

在国际惯例的甚嚣尘上当中,我们却为此付出了越来越高昂的代价。银行收费、医疗改革、教育市场化……

连歧视本土企业和产品也可以算是国际惯例。王未名从美国给我发来的BBC的相关文字。

2007年01月07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08:17北京时间 16:17发表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江西政府采购拒绝国货引来哗然

(何必注,略。)

怎么样?江西委府竟然能够以国际惯例为由头,拒绝中国企业竞标,这也算是对国际惯例的著名解读了吧。

不止中国本土组织如此,外国企业也是如此。去年7月31日《出版》每日工业快讯报道,(何必注,略。)

今年,广州洋快餐非法用工事件被媒体广泛炒作,洋快餐也为此纷纷成立了工会,被看作是中国方面的巨大胜利。但众所周知,中国的工会到底是个什么货色,除了站在委府立场上对劳动者死活置之度外的职能外,在例如洋快餐和沃尔玛工会事情上,被坊间更多地指为公报私仇,用如此做法来表现自己的权力,挽救日渐被社会唾弃的局面。所以,这与其说是沃尔玛的国际惯例的退缩,不如说是那些洋鬼子与委府的进一步勾结。

王未名发来BBC的文字还有。

2006年10月28日 3:58

透视中国:与国际接轨

  明星的“露”是“与国际接轨”

(何必注,略。)

事实上,在中国,国际惯例或者中国特色,无非就是委府手中的硬币的两面,在老千玩乎于股掌之间,翻云覆雨乌烟瘴气,说到底,国际惯例和中国特色,都是对国民掠夺的代名词而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