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开放金融与中国人死得其所

(2023-01-21 05:24:46) 下一个

开放金融与中国人死得其所

                                 2007年6月19日

何必

说到QDII,大部分普通人对这个经济术语都很陌生……(略。)

记者在建议观点里写道:随着投资收益的上升,投资的风险也会加大。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的投资产品。

QDII的叫好不叫座,区区6%的使用额度,又一次展现了众志成城。

本来嘛,QDII实际上反映出中国社会问题的加总,比如知情权的缺失,比如金融知识的欠缺,比如对于银行的不信任,比如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等等。

其中,涉及到本币与外币之间汇率的结算,就是个很大的问题。虽然说,节目中混淆了外币概念当中美元和其他货币(比如欧元、英镑、日元)在对人民币汇率变化上的不一致性,有着暗示美元等于外币、承认美元霸权地位的疏漏,但人民币升值却似乎是个不容置辩铁定进程。

前两天,《环球财经》邵振伟给我发来了颇为有趣的内容,题目叫做“对第二次中美战略对话最尖锐的分析3篇”,对前不久进行的所谓中美战略对话进行了剖析。

蛮横的美国 可怜的中国

(何必注,略。)

这是其中的第一评。

看得出来,作者还是有着民族主义情结。殊不知,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卖国求荣经历的中国,崇洋媚外、一见到洋人就腿软哆嗦心虚胆颤的调性已经深入全民的骨血之中,渗透在血脉里。周小川对米国人的那套奴颜婢膝,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入世之前,朱镕基到美国去,不也是口口声声“我是来给美国人们消气的”?一国(还甭提什么负责任的大国)的政府首脑,嬉皮笑脸地到别的国家给其国民消气,这真是闻所未闻。这也应该算是民族国家外交史上的奇耻大辱了吧。

而我们谁又听说过,历任委府领导人,向咱国民赔礼道歉,给咱们消气来着?别忘了,是咱纳税养活着他们呢。可咱的总理去给美国的纳税人消气,话里话外都是一副“我都这样了,你们还要我怎么着?”的架势,怪不得,现在人们越来越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就如同当年巴黎和会的21条。

想来,面对统治困局,时任委府急于寻找到突围途径,在分税制及其所附带的将权力无限大责任无限小的统治精神全方位全天候之后,在财权上收事权下放这种惊世骇俗的胡作非为让各级明白其机理后,地方割据也就在所难免,因此中国已经失去了内生性改善的根本条件,不得不依赖外力、换言之就是依靠洋人来弹压内部权力争斗和日益高涨的地方势力。

所以说,中国入世,本质上与经济无关,而是一幕彻头彻尾的政治运动。中国入世所签署的9项重要条约当中,只有一项是涉及到企业权力的,其他8项都是限制中国当局的政府权力。这种结果向全世界宣示,中国必须通过类似加入世贸组织、借助国际规则来制约委府已经逐渐失控的权力扩张态势。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入世后到现在的6年间,委府权力非但没有得到制约,反而有着迅速扩张的态势。2003年颁行的行政许可法,到现在连个摆设都算不上,连媒体都懒得再援引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立法史上足以成为教案的笑话。行政权无处不在的僭越,表现在比如国资委对国有企业垄断地位顺理成章的捍卫和提升上,表现在卫生部对于医疗体制改革方案起草权的把握上,表现在委府出台企业主收入与员工收入幅度的规定上,表现在日益严厉的言论管制上,表现在攘外必先安内传统专制思路的变本加厉上……

因此,面对米国人,咱从来就没有志气过嘛。

再来看第二评。

对话是假 要价是真

——再评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高层对话

(何必注,略。)

形式主义体系下的中国,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走过场的把戏比比皆是。中国来不来就和什么国家搞什么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合作关系等等,似乎,有了这一纸战略就万事大吉;中国人喜好对话,也正因此,中国人喜好参加被国际上称之为富人俱乐部的世界经济论坛,而对同时举行的由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界社会论坛只字不提;而能够参加G8,也被中国境内媒体大书特书,而地球人都知道,那个对话不过是个世界上的富国主导世界秩序的沙龙,并且,随着新经济体的逐渐成长,G8会议就更显示出其口惠而实不至的特性,几乎完全沦为戒备森严谨防被全世界反全球化人们追得像丧家犬似的发达国家首脑坐而论道毫无实际用场的花拳绣腿。而这种场合,恰恰是中国人最为乐不可支的,满足了中国人动辄就要“对话”的虚荣心和八股八卦的语境欲求。

看看中国外交上所热衷于使用的,无非是那些几点原则,几点主张,几点立场,这种将中国国内官场上的假大空用毕达哥拉斯化算术格式放到国际上的路数,倒也让务实的洋鬼子正中下怀,在中国人喜不自胜的战略对话成果的如数家珍之际,洋鬼子们却看着咱中国人在如许对话中远远的入不敷出而笑掉大牙,并且在意识形态环境里不惜告知全世界,中国人其傻无比。

再看第三评。

鲍尔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何必注,略。)

当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被以跨国公司为首的国际产业资本瓜分得差不多的时候,国际金融资本对中国的虚拟经济开始大规模攻城略地。

全世界有几个国家开放了金融领域?到现在也不过十几个国家,而且都是那些最发达国家。到现在,全球化所产生的国际性的贫富差距和资源消耗,让越来越多的人品尝到了苦果。已经处于后工业化时代的先行者,完全可以凭借其先发优势,获得世界运行秩序规则制定方面的绝对控制权,并缘此攫取国际游戏立法权所带来的垄断暴利。也正因此,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都不曾开放金融领域,因为金融是民族国家的命脉,一旦金融失守,国将不国。

但中国却在千疮百孔风雨飘摇的局面下开放了金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太令人匪夷所思的“战略”选择。

为什么会如此呢?时任中国委府领导人也明白,金融对于中国来说太至关重要了。老生常谈的是,只要中国金融不出问题,中国经济有再大的麻烦也不足挂齿;而中国经济出现致命问题,必定是中国金融有了麻烦。

可就在中国入世最急不可耐的当口,米国人却使出了杀手锏,面对中国几乎做通了所有会员国工作更不能功败垂成的情势,提出中国必须在传媒和金融两个领域里选择一个对外开放。要知道,传媒和金融,对于专制国家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无论开放哪一个,都无异于自掘坟墓。但即使如此,面对米国人的威逼利诱,中国还是选择了开放金融,还是在全世界大惑不解的情况下把国民经济生死存亡的门户大开,确保对统治威胁更大的传媒不被洞穿,延缓结果的发生。

今年,外资银行全面介入人民币业务。媒体发现,高端服务几乎全部被外资银行所把持,中资银行还在仰仗网店密集广阔这种经年累月积攒下来的优势负隅顽抗,并对国民张开血盆大口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收费服务项目,甚至不惜对贫困家庭储蓄也肆无忌惮地收取类似小额帐户费用这种寡廉鲜耻的强取豪夺。人们看到,中资银行的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被釜底抽薪的是,面对米国人的咄咄逼人,中国自动将外资对中资银行的参股权出让,使得外资银行根本不需要剑拔弩张与中资银行浴血疆场,只需要崇洋媚外民族情绪当中对中资银行负责人进行贿赂就足以获取股权,兵不血刃把中国金融彻底摧毁。

家贼难防啊。

所以,依照我的看法,还是别说什么中国距离拉美化、买办化为时不远,而更是要看看,中国当下的拉美化、买办化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可转念一想,即使不开放金融,任凭中资银行对咱们颐指气使,利用全世界最大的存贷款利差对咱们进行明目张胆的盘剥,让类似朱小华、刘金宝、张恩照甚至高山那样的银行分子花天酒地或携款出逃,古训说两害相较择其轻,到底哪一个轻一些呢?

或者,这就像冼岩所谓的“次差”选择?也就是说,咱们早晚是个死,选择个什么方式去死,能够死得舒服些体面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