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命途多舛

(2023-01-23 13:57:01) 下一个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命途多舛

                                2007年10月17日

何必

联合国贸发会议昨天公布的《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中国在2006年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61亿美元(中国商务部最近的更正为212亿美元),在全球位列第18位……(略。)

现如今的中国,在流动性过剩、国内市场竞争惨烈、市场空间日趋逼仄、市场环境逐渐恶劣的情况下,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走出去成为一个为各方所并不避讳的战略选择。

王未名从美国给我发来BBC的相关报道。

2007年02月05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2:54北京时间 20:54发表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从“招商引资”到“走进非洲”

(何必注,略。)

实际上,中国国内也对当前国富民穷的状况有着越来越激烈的反对的声音。近来的消息说,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14000亿美元的高度。国家成立外汇投资公司,楼继伟担任董事长,高西庆担任总经理。而今年8月份我在西班牙时就曾经写过相关内容,楼继伟在还没有被正式任命之际,已经将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几乎悉数消耗殆尽。投资在国外高风险高收益项目方面,由于中国贪官污吏们的个人私欲膨胀、以及投资意识和能力的严重匮乏,导致投资屡屡一败涂地,使得依赖于对国民掠夺而积攒下来的财富顷刻之间化为乌有。

这篇文字被博客删除,也表明了国内意识形态控制的严厉。

媒体更是指出,外汇储备的用途,最重要的绝非是向海外投资什么高风险高收益项目,在中国社会公共品严重匮乏之际,公共开支首当其冲应该弥补公共品投资的严重不足,而不是凭借着小米加步枪的原始技术,去武装到牙齿采用高科技和现代化知识的国际上进行新一轮的公费全球旅游。

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作为一个掌管中国巨量外汇储备投资的国有企业,其性质本身就被人们看到,不过是新型的腐败表现。事实上,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成效,很是差强人意。去年4月5日出版《每日工业快讯》报道,(何必注,略。)

(IBM研究院针对中国的报告,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中国媒体援引其报告,也乐得其所。其实,由企业的研究院提出中国状况的报告这种方式本身,就给中国大量吃皇粮的官方智囊机构形成了羞辱性的存在。中国几乎有着全部国务院部委局办各自兴办的研究机构,以及曾经隶属于这些部委局办的高等院校。但这些国际上闻所未闻的所谓事业单位本身,就成为体制改革当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和无法回避的难题。)

从类似TCL收购阿尔卡特以及与汤姆逊合作的失败,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国有企业海外扩张的痕迹与成效。

而开篇联合国报告当中也提及,到现在,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更多地还是以资源性为主,像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投资,已经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中国像个贪得无厌的家伙,在全世界到处寻求能源,以弥补自身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进程中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消耗,于是形成了对既有的发达国家对国际市场格局把持权力、以及游戏规则制定话语权的挑战和冲击,引发了全世界不断提升层级的排华浪潮。

许峥给我发来的材料当中,有关于中国从单纯的对外贸易转向对外投资的战略性调整的质疑。

中国不可从贸易立国转向投资立国

(何必注,略。)

实际上,正在热热闹闹举行的会议上,发出了明确的信息,那就是中国将继续一个不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路径,即所谓意识形态向左转,社会政策向右转,也就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打左灯向右转的路径选择。面对中国被越来越广泛领域里所发出的如果不当机立断及时进行根本性甚至是脱胎换骨的改变后果将“不堪设想”的警示,当局采取了政治上的保守立场,继续维持从1990年代开始的统治方式。并且将如此这般的击鼓传花游戏延宕下去。

具体到中国的海外投资战略途径上,表现出中国企业(实际上在很大程度是中国国有企业,或者说是中国官方)在应对国内市场困境上的束手无策。在开放和全球化的喧嚣当中,国内市场上行政权力对市场高度的介入,保持了国有企业垄断性的加强,也在形成着政策性保护下国有企业弱不禁风的体质。如此企业到海外投资,立刻显现出与生俱来的天然缺陷。

其实,不仅仅是TCL。我们看到的中储铜事件、中航油事件、中储棉事件、中储糖事件,等等一系列中国国有企业里的庞然大物在海外投资的溃不成军,被国际资本戏弄的惨不忍睹的结局,也就昭示出,中国的海外投资,到底会是个什么样的效果,以及我们作为中国的纳税人,为此还要付出何等的代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