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产业结构调整战果辉煌

(2023-01-01 23:30:49) 下一个

产业结构调整战果辉煌

                                      2006年5月3日

何必

2005年,国家运用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调整产业结构产生了积极效应,部分行业过快发展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内资企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略。)

一看就知道,这又是个溜须拍马的消息。工商部门的数据能够显示出什么实质性内容,就很是个问题。中国最具权威性的统计部门的数据尚且有60%以上的水份,遑论工商部门了;注册资本金与企业实际经营之间的效果相差万里,这也是稍微有些市场常识者就了然于胸的;为了拼凑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绩,根本不顾以往根据产值和增加值的算法,而偷梁换柱作注册资本金,并且也不论传统中动辄就“规模以上”企业的说法,而换成了“产业实有户数”,将大大小小的企业一勺烩,用这种数据来表明宏观调控的效果,也真是太有中国特色了。

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调整产业结构,这已经是让人听得很腻烦的事情了。可转型里的中国,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又势在必行。媒体自然也对此津津乐道。

2005年12月30日出版《每日工业快讯》(何必注,略。)

多么的信心十足并振奋人心。这种谋求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赌博筹码放到了循环经济、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上。似乎,中国一旦走上了这条康庄大道就足以高枕无忧。比如,建立起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坊间热议的制度创新就可以避而不谈了。

问题真的如此简单?2月16日出版该快讯介绍,(何必注,略。)

这些说法都是老生常谈了,没有任何新意。问题在于,维持一个有利于竞争的市场,并借此对企业形成创新压力,以及产权、治理结构、企业家精神,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企业生存环境?如今有目共睹的是,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即使是那些大名鼎鼎的跨国公司,一旦进入了中国,也迅速取其糟粕去其精华,在本土化过程中形成了外企在中国的灰色生存,更甭提国内企业了。

这样的状况下,所谓的产业结构调整,充其量不过又是个文字和数字游戏而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