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杭州飙车案标识着中国社会不可避免的溃烂

(2023-03-06 00:19:53) 下一个

杭州飙车案标识着中国社会不可避免的溃烂

                   2009年5月20日

何必

豪华跑车、富家公子、浙大毕业生、飙车撞死人,诸多吸引眼球的因素集合到一起,引发了社会对杭州飙车案广泛而热烈的关注……(略。)

嘿嘿。

这就是现如今中国官方媒体上的新闻评论。

瞧瞧都说了些什么吧。

杭州飙车案,真的就这么点子事情么?

其实,咱们可以从里面看到更多。

王未名从美国给我发来BBC和世界日报的相关报道。

(何必注,略。)

洋鬼子的中文媒体的相关内容。

(何必注,略。)

环球时报编辑发来该报纸发表的相关言论。

(何必注,略。)

来自我收到的电子邮件的相关内容。

(何必,略。)

郭宇宽发来的相关内容。

(何必注,略。)

崔之元发来的相关内容。

(何必注,略。)

白祖诚老先生发来的相关内容。

(何必注,略。)

好像应该是老周的亲戚发来的相关信息。

(何必注,略。)

老周发来的参考材料。

(何必注,略。)

徐水良发来的网络文摘。

(何必注,略。)

吼吼。

从中,咱们可以解读出什么?

从网上看,流传说,杭州飙车案肇事人的母亲是杭州市政协主席,父亲是做生意的。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就是官商勾结的典型案例了吧。

这起案件,引发了中国全社会的义愤填膺。

肇事人面对致人死亡的行为,若无其事,镇定自若,打了长达40分钟的电话,引来了若干达官贵人子弟前来。

由此,咱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富人都是什么德行样了。

草菅人命,无法无天。

这件事还没有完,杭州又出了交通事故。王未名发来的相关内容。

(何必注,略。)

宝马撞人案,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一个非常标志性的现象。各地层出不穷的宝马撞人案,以及这类案件触发的社会情绪,都在毒化整个中国社会,使得仇富和仇官心态越来越甚嚣尘上。

70码之说,也成为了新的流行语。这意味着,公权力越来越不是人的啦。

我曾经多次引用的一个过时的数据是,中国以占全世界0.9%的机动车拥有量,造成着全世界15%的交通事故死亡率。这个数据虽然老了(我没有看到新的机动车保有量和机动车致死率的数据),但是却很能够说明问题。

即使是我所在的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的市区,看看机动车是何等风光无限的吧。只是去看,在行人穿越人行横道时机动车肆无忌惮地鸣笛抢行,就知道中国社会是什么样了。我多次在这种时候故意停留在人行横道上,对着按喇叭的机动车污言秽语,很多时候还拉开那机动车的车门要强行拽下司机来打杂种的。毕竟,在绿灯的情况下,行人穿越人行横道是合理合法的,机动车理应让路;北京市也明文规定,机动车在市区不得鸣笛。但是,所有这些,都成为扯蛋啦,

看看北京,就知道中国的城市规划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机动车为本啦。有关的内容,俺早就说过太多啦。于此不赘。事实上,正是中国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设计与供给,形成了机动车高于人的奇观,人在机动车面前,不得不忍气吞声。

相关的问题,从人们广为诟病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俗称新交法)第76条(俗称“全无责”条款)的争论里,就可以看出来了;而且,有关机动车强制责任险(俗称交强险)的规定,更是个王八蛋的内容。我曾经多次对此嬉笑怒骂。中国社科院易宪容看到我的这类文字,也发来邮件,希望能够更为广泛地传播呀。

问题更在于,中国该不该进入汽车社会,以及中国能不能进入汽车社会。

这点,我说的也很多。北大郑也夫在此的观点,是很值得思忖的。

而杭州飙车案,更是让咱们看的,财富的权力以及财富的道德在中国都成了什么样了。

实际上,这类事情旷日持久地发生着。

只不过,因为现如今民怨沸腾,互联网提供了如此信息快速传播的技术手段。

委府对于他们丫能够控制的诸如六四之类的题材进行封锁和屏蔽,但对于突发事件却无能为力,只能任由其传播,等到成为公共事件时,再想删除已经来不及啦。

麻烦的是,现如今的公共事件越来越多。群体性事件此伏彼起,群情激奋,官逼民反。

咱们怎么说来着?这就叫吴法宪的妹妹:无法弄。

中国社会,就这么一天天烂下去,等待着总爆发的那一天。

哈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