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舌尖上的中国》意外走红让人浮想联翩

(2023-10-09 00:39:26) 下一个

《舌尖上的中国》意外走红让人浮想联翩

                      2012年6月8日

何必

近日,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意外地蹿红于电视与网络媒体……(略。)

这又是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吧。

来看看相关内容吧。

洋鬼子中文媒体的相关文字。

(何必注,略。)

老左派电子杂志的相关说辞。

(何必注,略。)

来自俺收到的电子邮件的相关内容。

(何必注,略。)

白祖诚老先生发来的相关内容。

(何必注,略。)

呵呵。

装修噪音里的写作。

怎么样?又是养生大全吧。其中,吃喝玩乐无所不包,如何让自己活得健康舒坦些个,这些个内容很值得品读和作为个人与家庭必备工具书吧。食疗手册,玩乐宝典,一应俱全。

今年的大年初一,俺就传播过养生大全。其实,俺这里的相关内容太多啦,多得俺都不知道该如何传播咧。如果专门传播这类内容,恐怕也会很可以在俺每天一篇的规模里滥竽充数不少尼。不过,俺好像根本不用什么滥竽充数,现如今中国乱七八糟的事情太多,根本写不过来,犯不上用养生内容来填充空挡。

传播这类养生内容的,数量与岁数好像有着一定的相关性,或者说,岁数越大传播这类内容越多。可能是岁数大了,对养生保健方面的注意力会越来越多吧。白祖诚老先生年逾八旬,现在还能够大规模传播不少领域的最新信息,光是在今年,白祖诚(群)发给俺的王立军、薄熙来、陈光诚、十八大、毛泽东、黄泽荣、辛子陵等方面的内容,俺就传播过太多了吧。俺很佩服白祖诚老先生的精力和体力,经年累月,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去德国或者美国,都能够传播如此大量的内容,没有一副好身板儿是不可能滴。就俺个人的体会来说,如此每天一篇风雨无阻从不间断的文字,已经干了丫挺的八年多。俺越来越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越来越不是什么智力和知识以及判断力和表现力的玩意儿,而日益成为一个体力活,俺一贫如洗,而且颠沛流离惯了,像什么洗瓜菜啦洗餐具啦打扫房间啦等等个人卫生状况经常遭到他人的斥责讥讽,如果有人在俺这里刷一个锅就用半吨水,让俺咬牙切齿。对于这些个斥责,俺经常回应,甭说那么多,看看谁的身体好吧。打羽毛球,俺技术虽然很惨,但是场上体力几乎是最好的,一帮子湖南人,个个都而立之年左右,体力上根本不是俺的对手,公认俺这个他们丫称之为“老爷子”的主儿体力太让人艳羡不已啦。羽毛球雷打不动,也为俺八年多坚持下来有了物质基础,没有一个好身体,要想八年没有一天间断,不管节假日还是身体上的大大小小的毛病,是不可想象的吧。(前天是什么世界无烟日,各方都在大呼小叫,吸烟不仅仅有害健康,而且导致肺癌,中国禁烟效果不彰等等。看到如此老生常谈,俺这个有着大约四十年烟龄的老烟鬼就不屑一顾——这他妈纯属避实就虚,现如今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无处不在而且愈演愈烈,网民说在中国的躺下就是个完整的元素周期表,也就是说所有毒素应有尽有,我党及其委府无法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就拿烟草来说三道四,狼心狗肺吧。俺当然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面对着无处不在的有毒食品,烟草的危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咧。再说了,俺早就两袖清风穷的跟似的,吃喝嫖赌心有余而力不足,常言道有贼心没贼胆儿,俺有心有胆儿但没子儿,也就只能望黄赌毒兴叹咧。如此,俺就剩下抽烟喝酒这么点子嗜好咧,如果连这都去掉了,俺还活个什么劲啊。不管怎么样,现在饭量还是那么大得让人目瞪口呆,睡觉一躺下就像死狗一样,外面电闪雷鸣俺根本不知道,也经常因此在睡觉时听不到电话铃声而被兴师问罪;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没拦得住俺能吃能睡能抽能喝能打球能打炮儿……俺才不会去一门心思梦寐以求变成什么“好男人”呢,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污言秽语不大打出手不离经叛道……那他妈与娘儿门儿何异啊?退一步说,就算俺戒除了烟酒,俺就不一贫如洗了么?俺就能够荣华富贵了么?俺从监狱里出来25年了,没有二进宫已经很不错咧;而且到现在穷得叮当响,也还没有破罐破摔,身体还凑合,反正俺称之为全球华人黑社会老大的朋友曾经说俺是个衣服架子,身材也将就,俺很顾影自怜啦。哈哈。)反正,俺的身体可以支撑到现在从没有一天中断过(2007年在奥斯陆曾经因为断网而没有发送,但还是每天都在写)的如此文字传播,所以嘛,菜洗不干净,炒锅或者饭碗不刷,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毛病,至少不会影响每天坐在电脑前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而且到现在颈椎腰椎并没有因为如此劳作而出问题。哈哈。所以嘛,白祖诚老先生能够有如此体量,难能可贵耶。

这个《舌尖上的中国》,标题很让人看了不舒服。这就如同“心肝儿上的中国”、“狼心狗肺上的中国”、“屌丝上的中国”或者干脆“上的中国”一样,用身体的一个部位来描绘整个共同体,总是有着鲁迅看着女人的脖子就往下联想的意味吧。整个中国就存在于舌尖上,这也算是那些个电视人的得意之举了吧。这让俺联想到,2004年圆明园为湖底垫上防渗层时引起轩然大波,各方都指责圆明园管理部门违背自然规律让湖水进一步被雕饰,俺所在的电视节目对此连篇累牍地进行跟踪报道,俺则在新闻评论中使用了“给圆明园穿上纸尿裤”的词句,此话经过电视节目主持人之口,迅速成为北京乃至其他地方一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说法,圆明园当局为此非常懊恼;此后,在北京樱花节期间八一湖公园厕所告急很多女士排大队等候厕所来不及尿了裤子,俺则推广为给北京穿上纸尿裤变成偌大一个厕所。依着如此路数,再来看“舌尖上的中国”,沿着俺这等色迷迷的主儿,是不是有口交的嫌疑?而且,人们说“口腹之欲”,也不光是舌尖吧。

不过涅,说起中国式的吃,那还是很令人欣喜若狂滴。

俺在挪威观感里曾经描述过,在奥斯陆时吃的方面的蝇营狗苟。

那时候,住的地方一个楼道有六七个门,住着约莫10个人(或者家庭)。那样的楼道里,只要有了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下同),公共厨房里就会非常热闹。中国人煎炒烹炸样样精通,只要一做饭就乌烟瘴气香味扑鼻,让同楼道的人五味杂陈。中国人喜欢扎堆,有事没事就往一块儿凑,凑到一起就是吃吃喝喝。于是乎,中国人三天两头霸占厨房的景象也就是家常便饭。赶上几个中国人凑在一起包饺子还算是月白风清,煮好了饺子随便抓一把给楼道里的西方人,就会让其眉开眼笑垂涎欲滴,可如果真的动起炒锅来,那可就害惨了楼道里的其他人。为此,很多非中国人对此牢骚满腹,指责中国人总是把厨房弄得烟熏火燎异味伸长,也因此,有的非中国人的鼻子过敏,要求楼道里不能有中国人,理由嘛,当然就是中国人太他妈的爱吃咧。

俺所在楼道里,只有俺一户中国人。但是俺从来不会对非中国人客气,使用厨房当然也就是理所当然的喽。一次,俺们没有煎炒烹炸,只不过弄了俩西红柿进行糖拌,这在中国人来说太小儿科了吧。楼道里的洋鬼子来了厨房,目不转睛地看着西红柿被弄成了这么一副模样,很是好奇,当然也就给其些许尝尝喽,结果呢?洋鬼子大惊失色,非常诧异西红柿这种原本来自西方的蔬菜竟然被中国人弄成了这种味道,问能不能再做一次让其观看全过程,这他妈的有何难,顺手拿一个准备宰了,可回头一看洋鬼子不见踪影,干什么去了?转眼之间又回来了,拿了笔和纸,要记录下来整个操作过程——西红柿的分量,切的块数,体积,放入的糖的分量,泡制的时间,等等。他奶奶的,中国人哪儿有洋鬼子那么精确呀,所有这些都是差不多大概其就得了。这更让洋鬼子摸不着头脑。从此,也可以看到中国式的思维与洋鬼子的思维的大相径庭不共戴天吧。

中国人的煎炒烹炸能耐好像是代代相承无师自通的。即使在国内根本不会做饭的主儿,到了那边,无法成天到晚光顾餐馆(大款也无法支付其开销),只能自己动手喂脑袋的情况下,那种与生俱来的本事就浮出水面啦。在俺住的那个地方的中国人,几乎个个都可以随便扒拉几个不错的菜品,而且由于来自国内天南地北,风味千差万别,凑到一起更是异彩纷呈。西北人做面食,江浙人做甜品,湖北湖南人弄辣的,东北人乱炖,如果再赶上一个做饭的好手,那就是没完没了地过节啦。要不然俺老是看到那个来中国泡了一个四川导游成为未婚妻的挪威人比昂,三天两头往俺们那里的中国人堆儿里扎,一起吃吃喝喝。丫挺的如果没有这份中国福分,恐怕也就只能在西餐里打发这一辈子咧。(以前俺对什么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洋快餐就不感冒,去了挪威之后更加对洋快餐避犹不及,从来不去招惹丫挺的——垃圾食品嘛。)(不过,说起洋鬼子食品,俺还真是记忆犹新一段往事。1980年人生观讨论之后,俺认识了很多人,雷祯孝与朱正琳们被称之为“贵州帮”,与之形成对垒的则是金观涛陈越光等等的“杭州帮”,不亦乐乎耶。杭州帮里有一个当时就已经是北大数学系博士生的人,叫沈学宁。俺祖籍江苏宜兴,对食物也偏重江南口味。可俺问沈学宁到北京是不是习惯北方面食为主的生活时,他的回答让俺差点儿背过气去——只吃面食,不吃米饭,因为欧美人都吃面食,才有了如此飞黄腾达,东方人吃米,所以一泻千里!所以嘛,金观涛后来与厉以宁等弄出《河殇》主张废弃中国的黄色(土地)文明而拥抱欧美的蓝色(海洋)文明,(实际上,到现在这种论调愈演愈烈,孙立平今年“转型陷阱”论里提出应该迎接“世界主流文明”,与金观涛们异曲同工吧?而现如今越来越火的那个因为写了《奔向重庆的学者们》的荣剑,也是什么宪政啦主流文明啦等等,不一而足咧。)在杭州帮里,也可谓源远流长了吧。数典忘祖到了如此地步,是不是也太让人唏嘘不已了?)

俺们楼道里另外一个洋鬼子,是个挪威人,刚刚进入大学读本科,乳臭未干的小屁孩儿一个。他成天到晚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吃饭非常简单,就是烤两片面包,抹上点子沙拉酱黄油什么的,一个大柿子椒(比国内的大多啦)切两根丝,放上一片生菜之类的蔬菜叶子,面包一夹,就是一顿饭,而且早中晚都是如此。俺看到小伙子如此吃法,真为洋鬼子感觉悲哀——人生在世,连吃都如此糊弄自己,人生的意义何在?活着还有什么劲?如果一辈子就是这么个吃法,根本不知道中国式食品的味道,也太枉来人世一遭了吧。看小伙子的食品,热量和营养没有问题,但是却没有中国人必不可少的大快朵颐的口腹之欲的快感,无法体验人生居然会有如此千奇百怪琳琅满目五彩乱缤纷的吃法,以及随便信手拈来的食品胡乱折腾一下子就让人回味无穷的快意人生。

俺没有品尝过什么法国大餐意大利大餐,从电视节目里看,那些个大餐,看上去好像精雕细琢,而且刀叉盘子一应俱全,中国式的吃里,除了宫廷之外,一双筷子就全部搞掂,没有那么多的程序性事务。当然喽,这种缺失仪式性的内容,也让现如今中国所有的节日都只剩下了吃,舍此无他。洋鬼子节日里太多仪式性高过内容的成分,比如圣诞节需要老人派发礼物,比如圣诞树,比如万圣节里的鬼灯,等等。这些也是俺经年累月唏嘘不已滴。俺太希望,中国式的饮食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发扬光大,并且具有出了口腹之欲以外的文化内涵。

反正,从吃上说,俺还是以为中国人最牛。

当然喽,如果把舌尖上的中国赋予什么爱国爱党的政治化色彩,就纯属扯蛋啦。如果没有我党,中国也不至于如此毒气室以及《餐桌上的十面埋伏》不是?

嘎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