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信:香港与内地,被人忽略的这段历史,是谁欠了谁?

(2023-06-10 11:38:17) 下一个

https://mp.weixin.qq.com/s/brm6x4q4HX73US_AMQMCcw

 银河君 香港直通车 2021-11-04 07:45
 

“内地和香港,到底谁欠谁?”

 

这个试图以量化对比方式来概括两地关系的问题其实充斥着情绪,但这样的不理性却在两地舆论场上很有空间。

 

在曾经,香港的反对派用“内地侵蚀香港”炒作社会议题,而另一边,内地网民则多认为已经享受了这么多政策优惠的香港不懂“知恩图报”

...

 

第二章:两次逃港潮,改变香港时代命运

 

在近代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逃港潮。

 

1937年,淞沪会战,上海沦陷。当时已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纺织厂——上海申新纺织厂损失惨重。其创始人荣宗敬,被誉为中国的“棉纱大王”,也从上海避居香港,并陆续在香港开办了大元、南洋和伟伦纱厂。

 

Image

图源 | 网络

 

这只是当时众多内地企业迁移的一个缩影。

 

据保守估计,仅在1947年一年时间,中国大陆就有超过50家的工业企业搬迁到香港,并携带着价值超过5000万港元的机器设备和资本。

 

在这一时期,一些传奇人物也因各种际遇来到香港。刚读完初中寄住在舅舅家的李嘉诚、怀揣数十万的积蓄与父亲一道来香港打拼的包玉刚以及日后打造了香港娱乐业“黄金年代”的邵逸夫。此时的他们尚名不见经传,却都在日后成长为企业界的巨子,搅动风云,叱咤商界。

 

另一次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前深圳河南北生活水平差别巨大,大批内地人通过偷渡方式过境谋生。

 

Image

图源 | 网络

 

作家陈秉安《大逃港》一书翔实记录了发生在深港边境地区的“逃港潮”。

 

书中“华山救亲”一章提到,1962年5月有约3万内地人集结在位于边境与香港市区之间的华山,面对港英政府强行遣返的政策,香港市民在媒体号召下密切关注内地同胞状况。“不少歌舞厅等娱乐场所都自动熄灯闭门,对华山的事情表示同情,几乎所有的香港家庭都放弃了手中的事,坐在收音机旁,关心难民营中那些可怜人的命运……延绵数公里的路上,集结的不是四五千,而是上万市民,他们中有不少是趁着微明,从市内驱车赶来送亲人的。”

...

2002年,朱镕基方问香港时,在答谢晚宴上时也全文吟诵《狮子山下》。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出自香港歌手罗文为电视剧《狮子山下》演唱的同名主题曲,他也是六七十年代逃港潮的一员。

 

几十年来,狮子山精神已经融入香港的血液,成为了香港人的精神代表,象征着香港人不惧困难、拼搏进取。

 

同时,也默默记录着香港与内地相互扶持的历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Billzhou 回复 悄悄话 人往高處走,本是客觀規律。不應以階級屬性及意識形態而好或不好。凡事都有機會成本,待在大陸與逃港發展,孰好孰壞,也是見仁見智。對李嘉誠來說,也許是機會;對某些人來說,也許是後悔。都是有可能的。關鍵是自己的感受。真正開心快樂就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