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亲密

人未识,情己在。这是一种追求,追求一个人的亲密与宁静。
个人资料
正文

慎独其实很后现代

(2009-10-10 11:19:34) 下一个
慎独其实很后现代

前不久,读到福柯对基督教的批判一文. 那篇文章的框架值得思考:
先引用一段:

翻开西方思想史,福柯认为,始终贯穿于其中的核心问题,无非就是‘真理与主体性’的相互关系(Foucault, 2001: 504)。所以,在福柯看来,‘我们自身究竟是谁’的问题,实际上只能是在‘真理与主体’的相互关系的框架中被探讨。他认为,‘我们自身究竟是谁’的问题,又可以翻译成这样的问题:‘我们自身为什么现在非要成为一个主体不可’。福柯强调指出:我们自身究竟为什么和怎样成为主体,乃是西方思想史上最关键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命运,而且也关系到揭示整个西方社会文化制度的奥秘。福柯后来明确地把这个重要问题称为‘关于我们自身的历史存在论’(l’ontologie historique de nous-mêmes)。他指出:关于‘我们自身的历史存在论’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就是‘我们自身是如何成为主体’?所以,福柯强调说:“我所研究的,毋宁是探索我们文化中,有关我们人类的各种不同的主体化模式的历史(J’ ai cherché plut?t à produire une histoire des différents modes de subjectivation de l’être humaine dans notre culture)”(Foucault, 1994 : IV, 222-223)。

从这个角度看,宗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思想史的一部分,也在试图解决"真理与主体性"的问题.而福柯的批判变得有意义, 就是超越宗教的框架下谈,放在一个更可比性的框架上来谈,从做人的角度来谈,不管是父母教育孩子,不是自己选择人生,总要有所依据. 各类信教的人, 如果认为他们所信的不是真的,或者信了没有好处, 或者信的功用与利益不是真的,就没有了意义. 所以各类人各类信仰, 最终会面临到什么是真实(与之对应的,如佛家常言虚幻),以及什么是真理的问题. 而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真理学说, 包括各种各样的宗教意义上的真, 而任何一个人选择相信什么,就引伸到一个主体性的问题. 各类思想,各类宗教, 只能通过一个人而显现出行为与意义.故这个主体性才是关键之一.

这个框架的好处就是, 我们没有必要在儒家是不是宗教,佛教是不是宗教这样的话题来打口水战. 科学,哲学,宗教,佛教,道家等就是不同的主体化模式, 归根结底,都在帮助理清现实与真理,看破虚幻与陷井,并帮助我们成就我们的个体的主体性, 安身立命,成就我们独特的人生,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这个框架帮助我们认识到和谐的可能,不必宗教战争与迫害,每一种思想与学问,都是我们提供了对真理性问题的一种视角与实践,一种假说与证伪的认识过程. 有趣的是,这个框架与我博客中一系列就传统文化有关的慎独的探讨相关. 简言之,. 慎独,其实也是关于真理性与主体性的讨论.

慎独,用福柯的话来说, 就是”我们自身为什么现在非要成为一个主体不可呢”?

“我们自身是如何成为主体呢?”

福柯的两个问题, 很有后现代主义的味, 原来古人快雪时晴谈慎独, 跟玩后现代派一样啊.

这篇就此打住,让朋友们沉浸在后现代主义的沉思中:: ”我们自身为什么现在非要成为一个主体不可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