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111一115

(2023-11-02 12:04:22) 下一个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二)

 

图片

 

【原文】

      帝曰:络气〔1〕不足,经气〔1〕有余,何如?

      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2〕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3〕①。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

      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②。

      帝曰: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4〕;经满络虚,刺阴灸阳〔5〕③。

      帝曰:何谓重虚④?

      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6〕,是谓重虚⑤。

      帝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7〕也;尺虚者,行步框然〔8〕⑥;脉虚者,不象阴也〔9〕⑦。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点评】

本段重点说明重实和重虚之证如何处理,并指出预后情况。

【原文通解】

●帝曰:络气〔1〕不足,经气〔1〕有余,何如?

【1】络气,与经气相对应,行于络脉之气。人体有十二正经,外加任督二脉,这些经脉的走向大都是从头至脚的,是纵向的。而络脉,则多是横向的。通常,经脉是主干,而络脉是支线。

黄帝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的情况怎样?

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2〕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3〕①。

【2】脉口热:应为寸口出现热证。

【3】主病者:指生病的经络。

①春夏阳气高,故脉口热尺中寒为顺也。十二经十五络,各随左右而有太过不足,工当寻其至应以施针艾,故云治主其病者也。

岐伯说:所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是指寸口脉滑而尺肤却寒。秋冬之时见这样现象的为逆,在春夏之时就为顺了,治疗必须结合时令。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

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②。

② 秋冬阳气下,故尺中热脉口寒为顺也。

黄帝道:经虚络满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所谓经虚络满,是指尺肤热而盛满,而寸口脉象迟而涩滞。这种现象,在春夏则死,在秋冬则生。

帝曰: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4〕;经满络虚,刺阴灸阳〔5〕③。

【4】【5】灸阴刺阳,刺阴灸阳:张景

岳:“络主阳经主阴,灸所以补,刺所以泻也。

③ 以阴分主络,阳分主经故尔。

黄帝道: 这两种病情应怎样治疗呢?岐伯说:络满经虚,炙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炙阳。

帝曰:何谓重虚④?

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6〕,是谓重虚⑤。

【6】脉气上虚尺虚:《新校正》《甲乙经》作“脉虚气虚尺虚。”

④ 此反问前重实也。重(chóng)虚:脉学名词。指虚脉重见。《素问通评虚实论》:“脉气上虚尺虚,是为重虚。"

⑤ 言尺寸脉俱虚。(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此少一虚字,多一上字。王注言尺寸脉俱虚,则不兼气虚也。详前热病气热脉满为重实,此脉虚气虚尺虚为重虚,是脉与气俱实为重实,俱虚为重虚,不但尺寸俱虚为重虚也。

黄帝道:什么叫重虚?

岐伯说:脉虚,气虚,尺虚,称为重虚。

帝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7〕也;尺虚者,行步框然〔8〕⑥;脉虚者,不象阴也〔9〕⑦。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7】言无常:表现为病人语音低微,说话不能接续的现象。

【8】行步恇(kuāng)然:表现为两脚发软,步行无力。恇然,怯弱的样子。

【9】不象阴也:是指血虚脉,搏没有血液充盈的表现。

⑥寸虚则脉动无常,尺虚则行步惬然不足。(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气虚者,膻中气不定[疑足〕也。王谓寸虚则脉动无常,非也。)

⑦ 不象太阴之候也。何以言之?气口者,脉之要会,手太阴之动也。

黄帝道:怎样辨别呢?

 岐伯说:所谓气虚,是由于精气虚夺,而语言低微,不能接续;所谓尺虚,是尺肤脆弱,而行动怯弱无力;所谓脉虚,是阴血虚少,不似有阴的脉象。所有上面这些现象的病人,可以总的说一句,脉象滑利的,随病可生,要是脉象涩滞,就要死亡了。

【译文】

       黄帝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所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是指寸口脉滑而尺肤却寒。秋冬之时见这样现象的为逆,在春夏之时就为顺了,治疗必须结合时令。

       黄帝道:经虚络满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所谓经虚络满,是指尺肤热而盛满,而寸口脉象迟而涩滞。这种现象,在春夏则死,在秋冬则生。

       黄帝道: 这两种病情应怎样治疗呢?岐伯说:络满经虚,炙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炙阳。

       黄帝道:什么叫重虚?

       岐伯说:脉虚,气虚,尺虚,称为重虚。

       黄帝道:怎样辨别呢?

       岐伯说:所谓气虚,是由于精气虚夺,而语言低微,不能接续;所谓尺虚,是尺肤脆弱,而行动怯弱无力;所谓脉虚,是阴血虚少,不似有阴的脉象。所有上面这些现象的病人,可以总的说一句,脉象滑利的,随病可生,要是脉象涩滞,就要死亡了。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三)

 

图片

 

【原文】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①?

       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②。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

       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1〕④。脉浮而涩〔2〕,涩而身有热者死⑤。

帝曰:其形尽满〔3〕何如?

       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4〕⑥。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点评】

与上段一起重点说明重实和重虚之证如何处理,并指出预后情况。

【原文通解】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①?

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②。

①言气热脉满,已谓重实,滑则从,涩则逆。今气寒脉满,亦可谓重实乎?其于滑涩生死逆从何如?

②逆,谓涩也。(新校正云:详王氏以逆为涩,大非。古文简略,辞多互文,上言滑而下言逆,举滑则从可知,言逆则涩可见,非谓逆为涩也。)

黄帝道:有一种病症,寒气骤然上逆,脉象盛满而实,它的预后怎样呢?

岐伯说:脉时而有滑利之象的生;脉实而涩滞,这是逆象,主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

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1〕④。脉浮而涩〔2〕,涩而身有热者死⑤。

【1】春秋则生,冬夏则死:是说疾病在春秋季节阴阳均衡,有治愈的希望;而在冬夏季节阴阳各有偏盛,就容易死亡。

【2】脉浮而涩:张琦:“此为阳病见阴脉。脉浮宜汗解,涩为血少,不能作汗,故死。

④ 大略言之,夏手足寒,非病也,是夏行冬令,夏得则冬死。冬脉实满头热,亦非病也,是冬行夏令,冬得则夏亡。反多夏以言之,则皆不死。春秋得之,是病故生。死皆在时之孟月也。

⑤(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移续于此,旧在后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下,对问义不相类,王氏颇知其错简,而不知皇甫士安尝移附此也,今去后条,移从于此。)

黄帝道:有一种病证,脉象实满,手足寒冷,头部热的预后又怎样呢?

岐伯说:这种病人,在春秋之时可生,若在冬夏便要死了。又一种脉象浮而涩,脉涩而身有发热的,亦死。

帝曰:其形尽满〔3〕何如?

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4〕⑥。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3】形尽满:是说身体肿胀的病变。

【4】尺涩而不应也:尺肤表现为枯涩,与脉象不相应对。

⑥形尽满,谓四形脏尽满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太素》涩作满。)

 ▲黄帝道:身形肿满的将会怎样呢?

岐伯说:所谓身形肿满的脉象急而大坚,而尺肤却涩滞,与脉不相适应。像这样的病情,从则生,逆则死。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黄帝道:什么叫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说:所谓从,就是手足温暖;所谓逆,就是手足寒冷。

【译文】

黄帝道:有一种病症,寒气骤然上逆,脉象盛满而实,它的预后怎样呢?

岐伯说:脉时而有滑利之象的生;脉实而涩滞,这是逆象,主死。

黄帝道:有一种病证,脉象实满,手足寒冷,头部热的预后又怎样呢?

岐伯说:这种病人,在春秋之时可生,若在冬夏便要死了。又一种脉象浮而涩,脉涩而身有发热的,亦死。

黄帝道:身形肿满的将会怎样呢?

岐伯说:所谓身形肿满的脉象急而大坚,而尺肤却涩滞,与脉不相适应。像这样的病情,从则生,逆则死。

黄帝道:什么叫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说:所谓从,就是手足温暖;所谓逆,就是手足寒冷。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四)

 

图片

 

【原文】

       帝曰:乳子〔1〕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①?

       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②。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2〕,脉何如?

       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③。

       帝曰:肠澼〔3〕便血〔4〕,何如?

       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5〕④。

       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⑤。

       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

       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帝曰:肠澼之属〔6〕,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7〕⑥。

【点评】

此段重点说了两种病,一种是小儿的发热,还有一种就是泻病,以及这两种病的预后。

【原文通解】

●帝曰:乳子〔1〕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①?

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②。

【1】乳子:一种解释是指产后哺乳的时期,另一种是指婴儿。

①悬,谓如悬物之动也。

② (新校正云:按《太素》无手字,杨上善云:足温气下,故生;足寒气不下者,逆而致死。

黄帝道:乳子而患热病,脉象悬小,它的预后怎样?

岐伯说:手足温暖的可生,若手足厥冷,就要死亡。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2〕,脉何如?

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③。

【2】喘鸣肩息者:肩息,指呼吸困难,抬肩以助呼吸的状态。哮喘病人或其它原因引起缺氧时均可出现这种情况。

③缓,谓如纵缓。急,谓如弦张之急。非往来之缓急也。《正理伤寒论》曰:缓则中风。故乳子中风,脉缓则生,急则死。

黄帝道:乳子而感受风热,出现喘息有声,张口抬肩症状,它的脉象怎样?

岐伯说:感受风热而喘气有声,张口抬肩的,脉象应该实大。如果实大中具有缓和之气的,尚有胃气,可生;要是实大而弦急,是胃气已绝,就要死亡。

帝曰:肠澼〔3〕便血〔4〕,何如?

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5〕④。

【3】肠澼(pì):病名。肠中有积滞而引起的各种病证。

【4】便血:大便带血。

肠便血:肠游,中医古病证名,大便脓血之病证,可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痔漏等肠道疾病。见于中医经典《内经》。澼,(音pi僻),便泄脓血。杨上善《太素·调阴阳》注云:“澼,音僻,泄脓血也。"

【5】身热则死,寒则生:热为血败,故死。寒为荣气在,故生也。按:注非也。下利之病,多由七情郁结,食饮内伤,积而未化,或肾虚气衰,不能腐熟,以致成痢。若更外感风寒,又加身热等证,有如伤寒,有如疟状。治此证者,单表外邪,则痢积逼迫,专攻痢积,则痢下里虚,外邪乘虚而入愈深,治之最难,故多死者。

④ 热为血败,故死。寒为荣气在,故生也。

黄帝道:赤痢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痢兼发热的,则死;身寒不发热的,则生。

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⑤。

⑤阴病而见阳脉,与证相反,故死。

黄帝道:痢疾而下白沫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

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黄帝道:痢疾而下脓血的怎样?

岐伯说:脉悬绝者死;滑大者生。

帝曰:肠澼之属〔6〕,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7〕⑥。

6】肠澼之属:属,从属,类,指肠澼这类的病。

【7】以脏期之:按五脏在五行所属的日期推算。

⑥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脾见甲乙死,是谓以脏期之。 

岐伯说:脉悬绝者死;滑大者生。

黄帝道:痢疾病,身不发热,脉搏也不悬绝,预后如何?

岐伯说:脉搏滑大者生;脉搏悬涩者死。五脏病各以相克的时日而预测死期。

【译文】

黄帝道:乳子而患热病,脉象悬小,它的预后怎样?

岐伯说:手足温暖的可生,若手足厥冷,就要死亡。

黄帝道:乳子而感受风热,出现喘息有声,张口抬肩症状,它的脉象怎样?

岐伯说:感受风热而喘气有声,张口抬肩的,脉象应该实大。如果实大中具有缓和之气的,尚有胃气,可生;要是实大而弦急,是胃气已绝,就要死亡。

黄帝道:赤痢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痢兼发热的,则死;身寒不发热的,则生。

黄帝道:痢疾而下白沫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黄帝道:痢疾而下脓血的怎样?

岐伯说:脉悬绝者死;滑大者生。

黄帝道:痢疾病,身不发热,脉搏也不悬绝,预后如何?

岐伯说:脉搏滑大者生;脉搏悬涩者死。五脏病各以相克的时日而预测死期。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五)

 

图片

 

【原文】

       帝曰:癫疾〔1〕何如?

       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己;脉小坚急,死不治①。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

       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②。

       帝曰:消瘅〔2〕虚实何如?

       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③。

       帝曰:形度〔3〕、骨度〔4〕、脉度〔5〕、筋度〔6〕,何以知其度也④?

       帝曰:春亟〔7〕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府;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⑤。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⑥,痈疽不得顷时回⑦。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阳傍三痏〔8〕与缨脉〔9〕各二⑧。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10〕各三⑨。暴痈筋緛〔11〕,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12〕,治在经俞⑩。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13〕也11,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利针12。霍乱,刺俞傍〔14〕五13,足阳明及上傍〔15〕三14。刺痫惊脉〔16〕五15,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16。

【点评】

本段详细列举了各种重病的诊治方法。

【原文通解】

●帝曰:癫疾〔1〕何如?

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己;脉小坚急,死不治①。

【1】癫疾:此指癫痫。

①脉小坚急为阴,阳病而见阴脉,故死不治。(新校正云:按巢元方云:脉沉小急实死不治,小牢急亦不可治。)

黄帝道:癫疾的预后怎样?

岐伯说:脉来搏而大滑,其病慢慢的会自己痊愈;要是脉象小而坚急,是不治的死证。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

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②。

②以反证故。

黄帝问:癫疾脉象虚实变化怎样?

岐伯说:脉虚的可治,脉实的主死。

帝曰:消瘅〔2〕虚实何如?

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③。

【2】消瘴(dān):病名,“三消”的统称。

消瘅(dàn),消渴病证之古称,和西医的糖尿病差不多。消瘴之病名,在《内经》全书共见17次,其中《素问》2次,《灵枢》15次,高于其他任何一种消渴病之名称的使用频率。秦汉时期,消瘴作为一种病名被广泛认可和使用,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则有“肺消瘴”之病名。历代医家或多宗之而列“消障门”论述“三消证”,如明·楼英《医学纲目·消痒门》:“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纵览《内经》全书发现,消瘴之病名,其义有二,(1)指消渴病之中消证,(2)指消渴病之三消证。

③久病血气衰,脉不当实大,故不可治。(新校正云:详经言实大病久可治,注意以为不可治,按《甲乙经》《太素》、全元起本并云可治。又按巢元方云:脉数大者生,细小浮者死。又云:沉小者生,实牢大者死。)

黄帝问:消渴病脉象的虚实怎样?

岐伯说:脉见实大,病虽长久,可以治愈;假如脉象悬小而坚,病拖长了,那就不可治疗。

帝曰:形度〔3〕、骨度〔4〕、脉度〔5〕、筋度〔6〕,何以知其度也④?

【3】形度,诊断学名词。形体盛衰的测度。可作为辨证施治的参考。《索问·通评虚实论》:“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4】骨度,骨骼长短和大小的度数,是古人测定人体周身部位和骨骼的长度、大小的标准数值,并可作为测量人体部位(主要是穴位)的重要参考依据。

【5】脉度,经脉长短的度数,也就是古人测定人体经脉长度的一种数据记录。

【6】筋度,中医古诊法“五度”(或称“十度”)之一。即衡量、测度筋的阴阳虚实。

④形度,具《三备经》。筋度脉度骨度,并具在《灵枢经》中。此问亦合在彼经篇首,错简也。一经以此问为《逆从论》首,非也。

形度、骨度、脉度、筋度:度,测量的意思。形度是测量形体的盛衰。骨度是测量骨骼的大小。脉度是测量经脉的长短。筋度是测量筋络的强弱。

黄帝道:形度,骨度,脉度,筋度,怎样才测量的出来呢?

帝曰:春亟〔7〕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府;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⑤。

【7】亟(ji):急。

⑤亟,犹急也。闭塞,谓气之门户闭塞也。

黄帝道:春季治病多取各经的络穴;夏季治病多取各经的俞穴;秋季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冬季主闭藏,人体的阳气也闭藏在内,治病应多用药品,少用针刺砭石。

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8〕之谓也⑥,痈疽不得顷时回⑦。

【8】痈疽(yōnq jū),毒疮,多而广的叫痛,深的叫疽。这样的毒疮被现代医学解释为皮肤的毛寰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痛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

⑥冬月虽气门闭塞然痈疽气烈,内作大脓,不急泻之,则烂筋腐骨,故虽冬月,亦宜针石以开除之。

⑦所以痈疽之病,冬月犹得用针石何?此病顷时回转之间,过而不泻,则内烂筋骨,穿通脏腑。

但所谓少用针石,不包括痈疽等病在内,若痈疽等病,是一刻也不可徘徊迟疑的。

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阳傍三痏〔9〕与缨脉〔10〕各二⑧。

【9】痏(wěi):针刺一次叫一痏。

【10】缨脉:缨,头部系冠带的部位。缨脉,指胃经近缨之脉。

⑧但觉似有痈疽之候,不的知发在何处,故按之不应手也。乍来乍已,言不定痛于一处也。手太阴傍,足阳明脉,谓胃部气户等六穴之分也。缨脉,亦足阳明脉也。近缨之脉,故曰缨脉,缨谓冠带也。以有左右,故云各二。

痈毒初起,不知他发在何处,摸又摸不出,时有疼痛,此时可针刺手太阴经穴三次,和颈部左右各二次。

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11〕各三⑨。

【11】大骨之会:指手太阳小肠经的肩贞穴。

⑨大骨会,肩也。谓肩贞穴,在肩髃后骨解间陷者中。

生腋痈的病人,高热,应该针足少阳经穴五次;针过以后,热仍不退,可针手厥阴心包经穴三三次,针手太阴经的络穴和大骨之会各三次。

暴痈筋緛〔12〕,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13〕,治在经俞⑩。

【12】緛:(ruǎn):挛缩。

【13】胞气不足:胞,指膀胱。胞气不足,就是指膀胱经气不足。

⑩痈若暴发,随脉所过,筋怒软急,肉分中痛,汗液渗泄如不尽,兼胞气不足者。悉可以本经脉穴俞补泻之。(新校正云:按此二条,旧散在篇中,今移使相从。)

急性的痈肿,筋肉挛缩,随着痈肿的发展而疼痛加剧,痛得厉害,汗出不止,这是由于膀胱经气不足,应该刺其经的俞穴。▲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14〕也11,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利针12。

【14】胃之募:指足阳明胃经的募穴中脘。

11太阳,为手太阳也。手太阳少[原作“太”,据下文改]阳经络之所生,故取中脘穴,即胃之募也。《中诰》曰:中,胃募也,居蔽骨与齐中,手太阳少阳足阳明脉所生。故云经络者,胃募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取太阳经血者则已。无胃之募也等字。又杨上善注云:足太阳。其说各不同,未知孰是。)

12谓取足少阴俞,外去脊椎三寸,两傍穴各五痛也。少阴俞,谓第十四椎下两傍、肾之俞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用员利针,刺已如食顷久立已,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之。)

腹部突然胀满,按之不减,应取手太阳经的络穴,即胃的募穴和脊椎两傍三寸的少阴肾于穴各刺五次,用员利针。

霍乱,刺俞傍〔15〕五13,足阳明及上傍〔16〕三14。

【15】俞傍:指肾俞两旁志室穴。

【16】足阳明及上傍:指胃俞穴及其上部的胃仓穴。

13霍乱者,取少阴俞傍志室穴。(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刺主霍乱输傍五取之。)

14足阳明,言胃俞也。取胃俞,兼取少阴俞外两傍向上第三穴,则胃仓穴也。

霍乱,应针肾俞旁志室穴五次,和足阳明胃俞及胃仑穴各三次。

刺痫惊脉〔17〕五15,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16。

【17】刺痫惊脉五:针刺惊风病需要取五条经脉的穴位。

15谓阳陵泉,在膝上外陷者中也。

 16 经太阳,谓足太阳也。手太阴五,谓鱼际穴,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经太阳五,谓承山穴,在足肠下分肉间陷者中也。手少阴经络傍者,谓支正穴,在腕后同身寸之五寸,骨上廉肉分间,手太阳络别走少阴者。足阳明一者,谓解溪穴,在足腕上陷者中也。上踝五寸,谓足少阳络光明穴。按《内经明堂》《中诰图经》悉主霍乱。各具明文。(新校正云:按别本注云:悉不主霍乱,未详所谓。又按《甲乙经》、《太素》刺痫惊脉五至此为刺惊痫,王注为刺霍乱者,王注非也。)

治疗惊风,要针五条经上的穴位,取手太阴的经穴各五次,太阳的经穴各五次,手少阴通里穴傍的手太阳经支正穴一次,足阳明经之解溪穴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阴经筑宾穴三次。

【译文】

黄帝道:癫疾的预后怎样?

岐伯说:脉来搏而大滑,其病慢慢的会自己痊愈;要是脉象小而坚急,是不治的死证。

 

黄帝问:癫疾脉象虚实变化怎样?

岐伯说:脉虚的可治,脉实的主死。

黄帝问:消渴病脉象的虚实怎样?

岐伯说:脉见实大,病虽长久,可以治愈;假如脉象悬小而坚,病拖长了,那就不可治疗。

黄帝道:形度,骨度,脉度,筋度,怎样才测量的出来呢?

黄帝道:春季治病多取各经的络穴;夏季治病多取各经的俞穴;秋季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冬季主闭藏,人体的阳气也闭藏在内,治病应多用药品,少用针刺砭石。但所谓少用针石,不包括痈疽等病在内,若痈疽等病,是一刻也不可徘徊迟疑的。痈毒初起,不知他发在何处,摸又摸不出,时有疼痛,此时可针刺手太阴经穴三次,和颈部左右各二次。生腋痈的病人,高热,应该针足少阳经穴五次;针过以后,热仍不退,可针手厥阴心包经穴三三次,针手太阴经的络穴和大骨之会各三次。急性的痈肿,筋肉挛缩,随着痈肿的发展而疼痛加剧,痛得厉害,汗出不止,这是由于膀胱经气不足,应该刺其经的俞穴。腹部突然胀满,按之不减,应取手太阳经的络穴,即胃的募穴和脊椎两傍三寸的少阴肾于穴各刺五次,用员利针。霍乱,应针肾俞旁志室穴五次,和足阳明胃俞及胃仑穴各三次。治疗惊风,要针五条经上的穴位,取手太阴的经穴各五次,太阳的经穴各五次,手少阴通里穴傍的手太阳经支正穴一次,足阳明经之解溪穴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阴经筑宾穴三次。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六)

 

图片

 

【原文】

       凡治消瘅、仆击〔1〕、偏枯〔2〕、痿厥〔3〕、气满发逆〔4〕,甘[守]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5〕,内气暴薄〔6〕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7〕也。蹠跛〔8〕,寒风湿之病也①。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②。

【点评】

与上段共同详细列举了各种重病的诊治方法。

【原文通解】

●凡治消瘅、仆击〔1〕、偏枯〔2〕、痿厥〔3〕、气满发逆〔4〕,甘[守]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

【1】仆击:突然仆倒的意思,此处指中。

又名击仆,指突然仆倒的病症,即卒中。

由人体正气先虚,而为邪风入中所致。

【2】偏枯:指半身不遂。

【3】痿厥,病证名。痿病兼见气血厥逆,以足痿弱不收为主证。

【4】气满发逆:气急而粗,发为喘逆。

凡诊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粗急发喘逆等病,如肥胖权贵人患这种病,则是由于偏嗜肉食厚味所造成的。

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凡是郁结不舒,气粗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忧郁所引起的。

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5〕,内气暴薄〔6〕也。

【5】偏塞闭不通:指九窍闭塞不通。

【6】薄:迫。

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聋,大小便不通,都是因为情志骤然激荡,阳气上迫所致。

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7〕也。蹠跛〔8〕,寒风湿之病也①。

【7】瘦留著:指邪留着不去,导致形体消瘦。

【8】蹠(zhí)跛:行步不正而偏废的意思。足部病变而致跛行

① 消,谓内消。瘅,谓伏热。厥,谓气逆。高,膏也。梁,梁字也。跖,谓足也夫肥者令人热中,甘者令人中满,故热气内薄,发为消渴偏枯气满逆也。逆者,谓违背常候,与平人异也。然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故隔塞否闭,气脉断绝,而上下不通也气固于内,则大小便道偏不得通泄也。何者?脏腑气不化,禁固而不宣散,故尔也外风中人,伏脏不去,则阳气内受,为热外燔,肌肉消烁,故留薄肉分消瘦,而皮肤著于筋骨也。湿胜于足则筋不利,寒胜于足则挛急,风湿寒胜则卫气结聚,卫气结聚则肉痛,故足跛而不可履也。

有的病不从内发,而由于外中风邪,因风邪留恋不去,伏而为热,消烁肌肉,着于肌肉筋骨之间。有的两脚偏跛,是由于风寒湿侵袭而成的疾病。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

黄帝道:黄疸、骤然的剧痛、癫疾、劂狂等证,是由于经脉之气,久逆于上而不下行所产生的。五脏不和,是六腑闭塞不通所造成的。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②。

②足之三阳,从头走足,然久厥逆而不下行,则气怫积于上焦,故为黄疸暴痛,癫狂气逆矣。食饮失宜,吐利过节,故六腑闭塞,而令五脏之气不和平也。肠胃否塞则气不顺序,气不顺序则上下中外,互相胜负,故头痛耳鸣,九窍不利也。

五脏不和,是六腑闭塞不通所造成的。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肠胃的病变所引起的。

【译文】

诊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粗急发喘逆等病,如肥胖权贵人患这种病,则是由于偏嗜肉食厚味所造成的。凡是郁结不舒,气粗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忧郁所引起的。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聋,大小便不通,都是因为情志骤然激荡,阳气上迫所致。有的病不从内发,而由于外中风邪,因风邪留恋不去,伏而为热,消烁肌肉,着于肌肉筋骨之间。有的两脚偏跛,是由于风寒湿侵袭而成的疾病。

黄帝道:黄疸、骤然的剧痛、癫疾、劂狂等证,是由于经脉之气,久逆于上而不下行所产生的。五脏不和,是六腑闭塞不通所造成的。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肠胃的病变所引起的。

 

图片

 

总结

 按本简的论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宁肯调10个实症的,也不愿意调一个虚症的。究其原因,实症的人,大多是因饮食不节和起居无度造成的,这类人,只要管住嘴,同时通过刮痧、拔罐、按摩等手法,把经络打通一泄即可。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实症的人,大多脾胃功能不错,如果饮食不节,可能好的坏的都会吃进去,这样,容易把经络堵住。经络一堵,病就来了,比如,高血压,这就属于典型的上实下虚症,关键点就是中焦堵了。因此,只要把中焦打通,气血上下运转上,血压就会下来。

      郝万山在央视百家讲坛里,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在捷克给病人耳朵放血,血压立刻就降下来了,西医大为称奇,感觉不可思议。其实,这种放血降压的做法原理很简单,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这种方法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因为,耳朵位于人体上部,也算是肢体的末端,高血压属于上实下虚症,你在最上端给他一放血,就等于“扬汤止沸”,血压当然会降下来啊。但是,他的中焦堵的问题没有解决,降下来的血压,过一段时间还会继续升上去。因此,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把中焦打通,这叫“釜底抽薪”,这才是治本。

       虚症的人,要不先天就是脾胃功能差,要不就是后天把脾胃功能给整坏了,这类人,虽然坏的东西吃不进去,好的东西也吃不进去,所以,这类人就属于“精气夺”。有一个30多岁的女客户,很是瘦弱,一身的病,看遍了中西名医,都无法解决。调理了一段时间脾胃功能有所恢复,很多的病症都有缓解。但离彻底恢复健康还是有差距为什么呢?"精气夺”也。

       宁调10个实症,不调1个虚症,因为“精气夺”。这就是虐症难调的原因。这里奉劝网友,一定要养护好自己的脾胃,否则以后调理起来很困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