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186一190

(2023-11-03 16:40:59) 下一个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二)

3

【原文】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在惊人。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1】、为聋。刺膝髌【2】,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3】出血,为舌难以言。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归之【4】,为不屈伸。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腋【5】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腨(shuàn)肠【6】内陷,为肿。刺匡上【7】陷骨中脉,为漏为盲【8】。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原文通解】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在惊人。

不要针刺饮酒大醉的人,否则会使气血紊乱。不要针刺正值勃然大怒的人,否则会使气机上逆。此外,对过度疲劳,刚刚饱食,过分饥饿,极度口渴,方受极大惊吓的人,皆不可以针刺。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大腿内侧的穴位,误伤了大血管,若出血不止,便会死亡。

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1】、为聋。

【1】内漏:指耳内化脓。

刺上官穴太深,误伤了经脉,可使耳内化脓或致耳聋。

刺膝髌【2】,出液为跛。

【2】膝髌:膝盖。

刺膝膑部,若误伤以致流出液体,会使人发生跛足。

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刺手太阴脉,若误伤出血过多,则立即死亡。

刺足少阴脉,重虚【3】出血,为舌难以言。

【3】重虚:是指肾脏原来虚弱,复用针刺,使其更虚。

刺足少阴经脉,误伤出血,可使肾气更虚,以致舌体失养转动不利而语言困难。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针刺胸膺部太深,伤及肺脏,就会发生气喘上逆、仰面呼吸的症状。

刺肘中内陷,气归之【4】,为不屈伸。

【4】气归之:指气血结聚于局部。

针刺肘弯处太深,气便结聚于局部而不行,以致手臂不能屈伸。

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

针刺大腿内侧下三寸处太深,使人遗尿。

刺腋【5】下胁间内陷,令人咳。

【5】 掖:同“腋”。

针刺腋下胁肋间太深,使人咳嗽。▲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

针刺少腹太深,误伤膀胱,使小便漏出流入腹腔,以致少腹胀满。

刺腨(shuàn)肠【6】内陷,为肿。

【6】腨(shuàn)(shuàn)肠:指承筋穴。

针刺小腿肚太深,会使局部肿胀。

 承筋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属足太阳膀胱经。

标准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取穴方法:

       俯卧或正坐垂足位,在合阳与承山之,间腓肠肌肌腹中央取穴。

       解剖:

      在腓肠肌两肌腹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疾病: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腓肠肌痉挛或麻痹;脱肛,痔疮,便秘。

      穴位名解:

      1)承筋。承,承受也。筋,肝所主的风也。承筋名意指膀胱经的上行阳气在此化风而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足下部各穴上行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为风行之状,故名承筋。

 

 

 2)腨肠。腨肠者,直肠也。腨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与大肠经的气血物质特性相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足下部各穴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富含水湿,性温热,与大肠经气血同性,故名腨肠。

       穴位配伍:

       配委中治下肢挛痛。

刺匡上【7】陷骨中脉,为漏为盲【8】。

 ▲针刺眼眶而深陷骨间,伤及脉络,就会造成 流泪不止,甚至失明。

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针刺关节,误伤以致液体外流,则关节不能屈伸。

【译文】

       不要针刺饮酒大醉的人,否则会使气血紊乱。不要针刺正值勃然大怒的人,否则会使气机上逆。此外,对过度疲劳,刚刚饱食,过分饥饿,极度口渴,方受极大惊吓的人,皆不可以针刺。刺大腿内侧的穴位,误伤了大血管,若出血不止,便会死亡。刺上官穴太深,误伤了经脉,可使耳内化脓或致耳聋。刺膝膑部,若误伤以致流出液体,会使人发生跛足。刺手太阴脉,若误伤出血过多,则立即死亡。刺足少阴经脉,误伤出血,可使肾气更虚,以致舌体失养转动不利而语言困难。

       针刺胸膺部太深,伤及肺脏,就会发生气喘上逆、仰面呼吸的症状。针刺肘弯处太深,气便结聚于局部而不行,以致手臂不能屈伸。针刺大腿内侧下三寸处太深,使人遗尿。针刺腋下胁肋间太深,使人咳嗽。针刺少腹太深,误伤膀胱,使小便漏出流入腹腔,以致少腹胀满。针刺小腿肚太深,会使局部肿胀。针刺眼眶而深陷骨间,伤及脉络,就会造成流泪不止,甚至失明。针刺关节,误伤以致液体外流,则关节不能屈伸。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1

【题解】

     【0】志:记的意思,应记不忘。

  志,同“?”,即记在心里。本篇论述了虚、实的要点及针刺补泻手法,这些都是针刺中的重要内容,应当牢记不忘,所以篇名为“刺志论”。其内容包括虚实要点;例举了多种正常与反常的情况;针刺补泻的一般方法。

2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1】,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2】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3】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4】,水浆不入,此之谓也。夫实者【5】,气入也,虚者【6】,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空【7】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8】也。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1】,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1】气实形实,气虚形虚:形:指人的形体。

马莳注:“气者,人身之气也;形者,人之形体也。气实则形实,气虚则形虚,此其相称者为正,而相反则为病”。

黄帝问道:我想了解有关虚实的道理。岐伯回答说:气充实的,形体就壮实,气不足的,形体就虚弱,这是正常的生理状态,若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

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纳谷多的气盛,纳谷少的气虚,这是正常现象,若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

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脉搏大而有力的,是血液充盛,脉搏小而细弱的,是血液不足,这是正常现象,若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黄帝又问:反常现象是怎样的?

岐伯说:气盛而身体反觉寒冷,气虚而身体反感发热的,是反常现象;饮食虽多而气不足,饮食不进而气反盛的,都是反常现象;脉搏盛而血反少,脉搏小而血反多的,也是反常现象。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气旺盛而身体寒冷,是受了寒邪的伤害。气不足而身发热,是受了暑热的伤害。

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2】也。

【2】湿居下:指脾脏有病不能为胃行津液,水谷不能化精微,湿气聚集下部。

饮食虽多而气反少的,是由于失血或湿邪聚居于下部之故。

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

饮食虽少而反气盛的,是由于邪气在胃和肺。

脉小血多者,饮中热【3】也。

【3】饮中热:饮酒过多,中焦郁热。

脉搏小而血多,是由于病留饮而中焦有热。

 ●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4】,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4】风气:指外来的风邪。

脉搏大而血少,是由于风邪侵入脉中且汤水不进之故。这些就是形成虚实反常的机理。

夫实者【5】,气入也,虚者【6】,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5】实者:指邪气盛实。

【6】虚者:指正气虚弱  。

大凡实证,是由于邪气亢盛侵入人体;虚证,是由于人体正气外泄。气实的多表现为热象;气虚的多表现为寒象。

入实者,左手开针空【7】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8】也。

【7】开针空:空,即孔。开针孔,是指出针后不按针孔。

【8】闭针空:是指出针后,按闭针孔。

针刺治疗实证,出针后,左手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外泄;治疗虚证,出针后,左手随即闭合针孔,使正气不得外散。

【译文】

       黄帝问道:我想了解有关虚实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气充实的,形体就壮实,气不足的,形体就虚弱,这是正常的生理状态,若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纳谷多的气盛,纳谷少的气虚,这是正常现象,若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脉搏大而有力的,是血液充盛,脉搏小而细弱的,是血液不足,这是正常现象,若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

       黄帝又问:反常现象是怎样的?

       岐伯说:气盛而身体反觉寒冷,气虚而身体反感发热的,是反常现象;饮食虽多而气不足,饮食不进而气反盛的,都是反常现象;脉搏盛而血反少,脉搏小而血反多的,也是反常现象。气旺盛而身体寒冷,是受了寒邪的伤害。气不足而身发热,是受了暑热的伤害。饮食虽多而气反少的,是由于失血或湿邪聚居于下部之故。饮食虽少而反气盛的,是由于邪气在胃和肺。脉搏小而血多,是由于病留饮而中焦有热。脉搏大而血少,是由于风邪侵入脉中且汤水不进之故。这些就是形成虚实反常的机理。大凡实证,是由于邪气亢盛侵入人体;虚证,是由于人体正气外泄。气实的多表现为热象;气虚的多表现为寒象。针刺治疗实证,出针后,左手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外泄;治疗虚证,出针后,左手随即闭合针孔,使正气不得外散。

 

 

针解篇第五十四(一)

1

【题解】

【0】 解:解释。

  论述针刺补泻手法,说明了针下寒热感觉与针刺疗效的关系。

2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1】之解,虚实之道【2】。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3】乃寒也。菀陈【4】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5】。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菲失者,离其法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6】。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7】,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8】,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9】,令人易行也。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之【10】者,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跷足独陷者。下廉【11】者,陷下者也。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1】之解,虚实之道【2】。

【1】九针:古医经名。

【2】虚实之道:虚实补泻的道理。

黄帝问道:希望听你讲讲对九针的解释,以及虚实补泻的道理。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3】乃寒也。

【3】气虚:此指使邪气衰退。

岐伯回答说:针治虚证用补法,针下应有热感,因为正气充实了,针下才会发热;邪气盛满用泻法,针下应有凉感,因为邪气衰退了,针下才会发凉。

菀陈【4】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4】菀陈:菀,指郁积。陈,即久。菀陈,指郁积的水液废料。一说指瘀血。

血液郁积日久,要用放出恶血的方法来消除。邪盛用泻法治疗,就是出针后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得以外泄)。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所谓徐而疾则实,就是慢慢出针,并在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使正气充实不泄);所谓徐而疾则虚,就是快速出针,而在出针后不要立即按闭针孔(使邪气得以外泄)。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5】。

【5】疾不可知也:形容针刺后寒温感觉变化之快。

实与虚的根据,是指气至之时针下凉感与热感的多少。若有若无,是说下针后经气到来迅速而不易察觉。

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菲失者,离其法也。

审察先后,是指辨别疾病变化的先后。辨别疾病的为虚为实,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医生治病不可离开这个原则。若医生不能准确地把握,那么就会背离正确的治疗法则。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

虚实补泻的关键,在于巧妙地运用九针,因为九针各有不同的特点,适宜于不同的病证。

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针刺补泻的时间,应该与气的来去开阖相配合:气来时为开可以泻之,气去时为阖可以补之。九针的名称不同,形状也各有所异,根据治疗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补泻作用。

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

针刺实证须用泻法,下针后应留针,待针下出现明显的寒凉之感时,即可出针。

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针刺虚证要达到补气的目的,待针下出现明显的温热之感时,即可出针。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

经气已经到来,应谨慎守候不要失去,不要变更手法。

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6】。

【6】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针刺虽有深浅之分,但候气之法都是相同的。

决定针刺的深浅,就要先察明疾病部位的在内在外,针刺虽有深浅之分,但侯气之法都是相同的。▲                         

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7】,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

【7】营:惑。

行针时,应似面临深渊、不敢跌落那样谨慎小心。持针时,应象握虎之势那样坚定有力。思想不要分散于其他事情,应该专心致志观察病人,不可左顾右盼。

义无邪下者【8】,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9】,令人易行也。

【8】义无邪下者:义,仪的古字,指仪态、举止,此指针刺时的姿势。邪,通斜。义无邪下者,指针刺时姿势要端正,不能偏斜。

【9】制其神:制约病人,使之聚精会神的意思。

针刺手法要正确,端正直下,不可歪斜。下针后,务必注视病人的双目来控制其精神活动,使经气运行通畅。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之【10】者,举膝分易见也。

【10】跗之:张介宾:“当作'附上’,即足阳明冲阳穴也。”

三里穴,在膝下外侧三寸之处。跗上穴,在足背上,举膝易见之处。

巨虚者,跷足独陷者。下廉【11】者,陷下者也。

【11】下廉:指下巨虚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下巨虚穴

上巨虚穴下3寸。

 

下巨虚穴

【取法】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9寸,条口下约1横指,距胫骨前嵴约1横指处。当犊鼻与解溪穴的连线上取穴。

【解剖】

在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深层为胫长伸肌;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浅神经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特异性】小肠之下合穴。

【功用】调肠胃,通经络,安神志。

主治

①腹泻、痢疾、小腹痛等胃肠病证。

②下肢痿痹。

③乳痈。

【刺灸法】刺法:直刺0.5~0.9寸,局部酸胀,向下扩散至足背。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下肢瘫痪等。配曲池、太白等主治泄痢脓血;配阳陵泉、解溪主治下肢麻木。

巨虚穴,在跷足时小腿外侧肌肉凹陷之处。下廉穴,在小腿外侧肌肉凹陷处的下方。

【译文】

       黄帝问道:希望听你讲讲对九针的解释,以及虚实补泻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针治虚证用补法,针下应有热感,因为正气充实了,针下才会发热;邪气盛满用泻法,针下应有凉感,因为邪气衰退了,针下才会发凉。血液郁积日久,要用放出恶血的方法来消除。邪盛用泻法治疗,就是出针后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得以外泄)。所谓徐而疾则实,就是慢慢出针,并在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使正气充实不泄);所谓徐而疾则虚,就是快速出针,而在出针后不要立即按闭针孔(使邪气得以外泄),实与虚的根据,是指气至之时针下凉感与热感的多少。若有若无,是说下针后经气到来迅速而不易察觉。审察先后,是指辨别疾病变化的先后。辨别疾病的为虚为实,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医生治病不可离开这个原则。若医生不能准确地把握,那么就会背离正确的治疗法则。虚实补泻的关键,在于巧妙地运用九针,因为九针各有不同的特点,适宜于不同的病证。针刺补泻的时间,应该与气的来去开阖相配合:气来时为开可以泻之,气去时为阖可以补之。九针的名称不同,形状也各有所异,根据治疗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补泻作用。

       针刺实证须用泻法,下针后应留针,待针下出现明显的寒凉之感时,即可出针。针刺虚证要达到补气的目的,待针下出现明显的温热之感时,即可出针。经气已经到来,应谨慎守候不要失去,不要变更手法。决定针刺的深浅,就要先察明疾病部位的在内在外,针刺虽有深浅之分,但侯气之法都是相同的。行针时,应似面临深渊、不敢跌落那样谨慎小心。持针时,应象握虎之势那样坚定有力。思想不要分散于其他事情,应该专心致志观察病人,不可左顾右盼。针刺手法要正确,端正直下,不可歪斜。下针后,务必注视病人的双目来控制其精神活动,使经气运行通畅。三里穴,在膝下外侧三寸之处。跗上穴,在足背上,举膝易见之处。巨虚穴,在跷足时小腿外侧肌肉凹陷之处。下廉穴,在小腿外侧肌肉凹陷处的下方。

 

 

针解篇第五十四(二)

3

【原文】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1】,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2】。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应地,人肝目应之九【3】。

【原文通解】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黄帝说:我听说九针与天地四时阴阳相应合,请你讲讲其中的道理,以使其能流传于后世,作为治病的常法。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

岐伯说: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人的形体也与自然界相应,针的式样也是根据其所适应的不同病症制成的,所以有九针之名。

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1】,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2】。

【1】律:指六律。

【2】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人的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分布全身,犹如地上的百川万水,纵横灌注于九野一样。

人的皮肤在外,庇护全身,与天相应,肌肉柔软安静,如土地厚载万物一样,脉与人身体相应,筋约束周身,各部功能不同,犹如一年四季气候各异,人的声音与五音相应。人的脏腑阴阳之气配合犹如六律六吕的高低有节;人的牙齿和面目的排列犹如天上的星辰一样;人的呼吸之气犹如自然界的风一样;人的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分布全身,犹如地上的百川万水,纵横灌注于九野一样。

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

所以九针之中,一(鑱)针刺皮,二(员)针刺肉,三(鍉)针刺脉,四(锋)针刺筋,五(铍)针刺骨,六(员利)刺调和阴阳,七(毫)针补益精气,八(长)针驱除风邪,九(大)针通利九窍,祛除周身三百六十五节间的邪气。这就叫做不同的针有不同的功用和适应证。

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应地,人肝目应之九【3】。

【3】人肝目应之九:杨上善:“肝主于目,在天为日月,其数当九。”

人的心愿意向与八风相应,人体之气运行与天气运行相应,人的发齿耳目五声与五音六律相应,人体阴阳经脉运行气血与大地江河百川相应,肝脏精气通于两目,目又属于九窍,所以肝目与九数相应。

【译文】

       黄帝说:我听说九针与天地四时阴阳相应合,请你讲讲其中的道理,以使其能流传于后世,作为治病的常法。

       岐伯说: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人的形体也与自然界相应,针的式样也是根据其所适应的不同病症制成的,所以有九针之名。人的皮肤在外,庇护全身,与天相应,肌肉柔软安静,如土地厚载万物一样,脉与人身体相应,筋约束周身,各部功能不同,犹如一年四季气候各异,人的声音与五音相应。人的脏腑阴阳之气配合犹如六律六吕的高低有节;人的牙齿和面目的排列犹如天上的星辰一样;人的呼吸之气犹如自然界的风一样;人的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分布全身,犹如地上的百川万水,纵横灌注于九野一样。所以九针之中,一(鑱)针刺皮,二(员)针刺肉,三(鍉)针刺脉,四(锋)针刺筋,五(铍)针刺骨,六(员利)刺调和阴阳,七(毫)针补益精气,八(长)针驱除风邪,九(大)针通利九窍,祛除周身三百六十五节间的邪气。这就叫做不同的针有不同的功用和适应证。人的心愿意向与八风相应,人体之气运行与天气运行相应,人的发齿耳目五声与五音六律相应,人体阴阳经脉运行气血与大地江河百川相应,肝脏精气通于两目,目又属于九窍,所以肝目与九数相应。

4

【补充注解】

九窍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之,以候发毋泽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徵羽六律有余,不足应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九野一节俞应之,以候闭节,三人变一分人,候齿泄多血少十分角之变,五分以候缓急,六分不足三分寒关节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湿四时,一应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九窍之一也。一之九者。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也。)九窍三百六十五。(六节脏象论曰。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士五节。以为天地久矣,是人之经脉有三百六十五穴。孙络有三百六十五穴。溪谷之分。

        亦有三百六十五穴。节之交亦有三百六十五会。皆外通于九窍。内本于九脏者也。)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之以候发母泽。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征羽。六律有余不足应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九野一节俞应之以候闭节。三人变一分人候齿泄多血少。十分角之变。五分以候缓急。六分不足。三分寒关节。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湿四时一应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王冰曰。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简烂文。义理残缺。莫可寻究。而上古书。姑且载之。以伫后之具本也。按王冰乃隋唐时人。为唐太仆令。注素问八十一篇。年八十余。太宗幸其宅。自唐至今千有余岁。一百二十四字中。又亡一字矣,卢良侯曰。一百二十四字。连九窍三百六十五七字在内。然其间尚有成句可意会者。惜乎蠹损之文。

      不模传也。按此亦见太素卷十九。杨注已谓章句难分。)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一)

1

【题解】

     【0】长刺节:长,推广,扩充。刺节,指针刺腧穴的方法。

 长,即广的意思;刺,针刺;节,法度。本篇广泛地论述各种疾病的针刺法度,所以篇名为“长刺节论”。篇中讨论了头痛、寒热、痈肿、疝、积、痹、狂、麻风等病的针刺部位和针刺方法。

2

【原文】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1】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2】。

       阳刺【3】,入一傍四处【4】,治寒热。深专者【5】刺大脏【6】,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7】,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8】而浅出血。

       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9】为故止。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腯【10】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髎【11】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你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原文通解】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1】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2】

【1】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为针之’,无‘藏’字”。

【2】皮者道也:道;道路。皮肤为针刺出入的道路。

指皮肤是针刺必须通过的道路。

?精通针术的医家,在尚未诊脉之时,还需听取病人的自诉。病在头部,且头痛剧烈,可以用针刺治疗(在头部取穴),刺至骨部,病就能痊愈,但针刺深浅须恰当,不要损伤骨肉与皮肤,虽然皮肤为针刺入必经之路,仍应注意勿使其受损。?

阴刺【3】,入一傍四处【4】。治寒热,深专者【5】刺大脏【6】,迫脏刺背,背俞也。

【3】阴刺:当为阳刺。《甲乙经》:“阳刺者,正内一,傍内四。”

新校正云:“……此阴刺疑是阳刺也”。

【4】入一傍四处:指中间正直针刺一次,左右斜刺四次。

【5】深专者:专:通“传”。

是病邪深入,专攻内脏的意思。

【6】大脏:五脏的募穴。大藏:马莳注:“五藏为大脏,而刺五俞即所以刺大脏也。”

【募穴】(front Mu point)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募穴可治疗相关脏腑证,尤多用于治疗六腑病证,常与背俞穴配合使用。

       十二募穴在胸腹部的位置,与相关脏腑在体内的位置大致对应。其中分布于任脉上的6个募穴为单穴,其余为双穴。

 募穴

 经穴分类名。或称腹募。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如肺为中府,心为巨阙,肝为期门,脾为章门,肾为京门,心包为膻中,胃为中脘,胆为日月,大肠为天枢,膀胱为中极,小肠为关元,三焦为石门穴等。募穴多用以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病证。《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又《太平圣惠方》:“募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疸也;上肉微起者,肺痈也。”临床上募穴可与背俞穴配合应用,称“俞募配穴”。

 分布

募穴之分布,有在本经者,有在他经者;有呈双穴者,有为单穴者。分布于肺经的有本脏募中府;分布于胆经的有本腑募日月,肾脏募京门;分布于肝经的有本脏募期门,脾脏募章门;分布于胃经的有大肠募天枢。以上均为双穴。其余都分布于任脉,有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阙;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门;小肠募关元;膀胱募中极。均为单穴。六腑病证多取募穴治疗。

       如胃病多取中脘,大肠病多取天枢,膀胱病多取中极等。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因此,募穴主治性能与背俞穴有共同之处。募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背俞穴配合使用,即谓之"俞募配穴"。同时俞募二穴也可相互诊察病证,作为协助诊断的一种方法。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

?阴刺之法,是中间直刺一针,左右斜刺四针,以治疗寒热的疾患。若病邪深入专攻内脏,当刺五脏的募穴;?

刺之迫脏,脏会【7】,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8】而浅出血。

【7】藏会:背部俞穴,是脏气聚会之处。

【8】发针:指出针。

?邪气进迫五脏,当刺背部的五脏俞穴,邪气迫脏而针刺背俞,是因为背俞是脏器聚会的地方。待腹中寒热消除之后,针刺就可以停止。针刺的要领,是出针使其稍微出一点血。?

治痈肿者,刺痈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9】为故止。【9】内针:指进针。

?治疗痈肿,应刺痈肿的部位,并根据其大小,决定针刺的深浅。刺大的痈肿,宜多出血,对小的深部痈肿要深刺,一定要端直进针,以达到病所为止。?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腯【10】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髎【11】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10】皮骨+盾: 《太素》作“腹齐”,杨上善注:“故小肠有积,刺于齐腹,下至少腹。”是腹齐当乙作“齐腹”。

指皮肉肥厚之处。

【11】两髂髎(qiàliáo):指居髎穴。

 居髎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阳蹻、足少阳之会。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旋髂浅动、静脉分支和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主治腰腿痹痛,月经不调,带下,疝气,及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直刺1.5—2寸。

       (1)居髎。居,住所、居室也,此为停下之意。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屯居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屯居穴周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2)足少阳阳跷脉之会。本穴位处髋部肌肉丰满之处,穴内的地部经水流入地之地部后气化出大量阳气,穴内气血既为天部的阳气又有地部的经水,气血物质同合阳穴于阳跷脉的气血之性,故为足少阳阳跷脉之会.

功能作用

 利湿化气。

 定位

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浅部为阔筋膜,深部为臀中肌及臀小肌,浅层布有臀上皮神经和髂腹下神经外侧皮支。深层有臂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和臂上神经。

 主治

   1. 腰胯疼痛、下肢痿痹等腰腿病证;

       2. 疝气。

 操作

 直刺1.5—2寸。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腰骶髋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配伍

  配肾俞、环跳、委中主治腰腿痛;

        配大墩、中极主治疝气。

 功效

 舒筋活络,益肾强健。

 

?病在少腹而有积聚,应刺腹部皮肉丰厚之处以下的部位,向下直到少腹为止;再针第四椎间两旁的穴位和髂骨两策的居髁穴,以及机胁肋间的穴位,以引导腹中热气下行,则病可以痊愈。?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

?病在少腹,腹痛且大小便不通,病名叫做疝,是受寒所致。?

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应针刺少腹到两大腿内侧间以及腰部和髁骨间穴位,针刺穴位要多,到少腹部都出现热感,病就痊愈了。?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病在筋,筋脉拘挛,关节疼痛,不能行动,病名为筋痹。?

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应针刺在患病的筋上,由于筋脉在分肉之间,与骨相连,所以针从分肉间刺入,应注意不能刺伤骨。待有病的筋脉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针刺。?

【译文】

       精通针术的医家,在尚未诊脉之时,还需听取病人的自诉。病在头部,且头痛剧烈,可以用针刺治疗(在头部取穴),刺至骨部,病就能痊愈,但针刺深浅须恰当,不要损伤骨肉与皮肤,虽然皮肤为针刺入必经之路,仍应注意勿使其受损。

       阳刺之法,是中间直刺一针,左右斜刺四针,以治疗寒热的疾患。若病邪深入专攻内脏,当刺五脏的募穴;邪气进迫五脏,当刺背部的五脏俞穴,邪气迫脏而针刺背俞,是因为背俞是脏器聚会的地方。待腹中寒热消除之后,针刺就可以停止。针刺的要领,是出针使其稍微出一点血。

       治疗痈肿,应刺痈肿的部位,并根据其大小,决定针刺的深浅。刺大的痈肿,宜多出血,对小的深部痈肿要深刺,一定要端直进针,以达到病所为止。

       病在少腹而有积聚,应刺腹部皮肉丰厚之处以下的部位,向下直到少腹为止;再针第四椎间两旁的穴位和髂骨两策的居髁穴,以及机胁肋间的穴位,以引导腹中热气下行,则病可以痊愈。

       病在少腹,腹痛且大小便不通,病名叫做疝,是受寒所致。应针刺少腹到两大腿内侧间以及腰部和髁骨间穴位,针刺穴位要多,到少腹部都出现热感,病就痊愈了。

       病在筋,筋脉拘挛,关节疼痛,不能行动,病名为筋痹。应针刺在患病的筋上,由于筋脉在分肉之间,与骨相连,所以针从分肉间刺入,应注意不能刺伤骨。待有病的筋脉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止针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