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81一85

(2023-11-02 11:35:05) 下一个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三)

 

图片

 

【原文】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感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耎,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原文通解】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

【1】禁温食热衣:热则心躁,故禁止之。

病在心脏,在长夏容易治愈;如果长夏未能痊愈,到了冬天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冬天没有死亡,到了第二年春天病情就会处于平稳的状态;如果能坚持到夏天,心病遇到夏火本气就会有所好转。但要注意,心脏有病的人在夏天不要食用温热的食物,也不要穿太多的衣服。

心病者,感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

【1】戊己:戊己应长夏也。

【2】壬癸:壬癸应冬。

【3】甲乙:甲乙应春。

【4】丙丁:应夏火也。

心脏有病的人,在戊己日容易治愈;如果在戊己日未能痊愈,到了壬癸日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壬癸日没有死亡,到了甲乙日病情就会处于平稳的状态,到了丙丁日病情就会有所好转。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1】平旦静:亦休王之义也。

心脏有病的人,中午(属已午)时会感觉神清气爽,半夜(属亥子)时病情会加重,到了清晨(属寅卯)时就会平稳下来。

心欲耎,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1】急食咸以软之:以脏气好软,故以咸柔软也。《平人气象论》曰:脏真通于心。言其常欲柔软也。

【2】用咸补之,甘泻之:咸补,取其柔软。甘泻,取其舒缓。

【3】心欲耎,急食咸以弱之,用咸补之,甘泻之:高士宗云:"心病则火炎,故心欲软。治之之法,当食咸味以软之,咸能软坚也。"

      张琦云:“火甚则躁,咸为水,化水以济火也。水火交则神足,故曰补。火性急速,甘则反其性而缓之,故曰泻。"

心病需缓软,因此治疗时应用咸味药来柔软它;需要补的,当用咸味药来补;需要泻的,当用甘味药来泻。

【译文】

病在心脏,在长夏容易治愈;如果长夏未能痊愈,到了冬天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冬天没有死亡,到了第二年春天病情就会处于平稳的状态;如果能坚持到夏天,心病遇到夏火本气就会有所好转。但要注意,心脏有病的人在夏天不要食用温热的食物,也不要穿太多的衣服。

       心脏有病的人,在戊己日容易治愈;如果在戊己日未能痊愈,到了壬癸日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壬癸日没有死亡,到了甲乙日病情就会处于平稳的状态,到了丙丁日病情就会有所好转。

       心脏有病的人,中午(属已午)时会感觉神清气爽,半夜(属亥子)时病情会加重,到了清晨(属寅卯)时就会平稳下来。

       心病需缓软,因此治疗时应用咸味药来柔软它;需要补的,当用咸味药来补;需要泻的,当用甘味药来泻。

 

图片

 

【原文】

      病在脾,愈于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成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原文通解】

●病在脾,愈于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1】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温湿及饱,并伤脾气,故禁止之。

病在脾脏,在秋天容易治愈;如果到了秋天未能痊愈,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病情就会加重;如果春天没有死亡,到了夏天病情就会处于平稳的状态;如果能坚持到长夏季节,脾病逢长夏土本气,就会有所好转。但要注意,脾脏有病的人不要食用温热性的食物,进食不要过饱居住环境不要潮湿,也不要穿潮湿的衣服。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成己。

脾脏有病的人,在庚辛日容易治愈;如果在庚辛日未能痊愈,到了甲乙日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甲乙日没有死亡,到了丙丁日病情就会处于平稳的状态,到了戊己日病情就会有所好转。

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

【1】日跌:跌(die),日偏斜,又称“日昃”,指未时,即午后一至三时。

【2】日出甚:《脉经》、《甲乙经》、《千金方》均作“平旦甚”。林亿《新校正》:“虽日出与平旦时等,按前文言木王之时,皆云平旦而不云日出,盖日出于冬夏之期有早晚,不若平旦之为得也。”平旦为天亮(寅时),日出则稍后于平旦(卯时)。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日出作平旦,虽日出与平旦时等,按前文言木王之时皆云平旦而不云日出,盖日出于冬夏之期有早晚,不若平旦之为得也。

【3】下晡静:丹波元简注:“据前后文例,当是云'日中静’”。

      土王则爽慧,木克则增甚,金扶则静退,亦休王之义也。一本或云日中持者谬也。爰五脏之病,皆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由是故皆有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脾脏有病的人,午后时会感觉神清气爽,日出时病情会加重,到了傍晚就会平稳下来。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1】甘性和缓,顺其缓也。

【2】苦泻,取其坚燥。甘补,取其安缓。

【3】脾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吴昆云:“脾以温厚冲和为德,故欲缓,病则失其缓矣,宜食甘以缓之。”再查张元素之缓用炙甘草,补用人参,泻用黄连。缓与补均为补脾之药,因而可知脾气健运即为缓,反之脾虚产生诸如纳呆、精神不振、体削形槁等就谓之不缓,此时若加以苦啤之药,必会损伤中阳,脾虚更甚。

脾病需缓和,因此治疗时应用甘味药来缓和它;需要泻的,当用苦味药来泻;需要补的,当用甘味药来补。

【译文】

病在脾脏,在秋天容易治愈;如果到了秋天未能痊愈,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病情就会加重;如果春天没有死亡,到了夏天病情就会处于平稳的状态;如果能坚持到长夏季节,脾病逢长夏土本气,就会有所好转。但要注意,脾脏有病的人不要食用温热性的食物,进食不要过饱居住环境不要潮湿,也不要穿潮湿的衣服。

       脾脏有病的人,在庚辛日容易治愈;如果在庚辛日未能痊愈,到了甲乙日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甲乙日没有死亡,到了丙丁日病情就会处于平稳的状态,到了戊己日病情就会有所好转。

       脾脏有病的人,午后时会感觉神清气爽,日出时病情会加重,到了傍晚就会平稳下来。

       脾病需缓和,因此治疗时应用甘味药来缓和它;需要泻的,当用苦味药来泻;需要补的,当用甘味药来补。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四)

 

图片

 

【原文】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原文通解】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

【1】禁寒饮食寒衣:肺恶寒气,故衣食禁之。《灵枢经》曰:形寒寒饮则伤肺。饮尚伤肺,其食甚焉。肺不独恶寒,亦畏热也。

病在肺脏,在冬天比较容易治愈;如果到了冬天未能痊愈,到了第二年的夏天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夏天没有死亡,到了长夏季节病情就会处于平稳的状态;如果能坚持到秋天,肺病逢秋金本气,就会有所好转,但要注意,肺脏有病的人不要进食寒性的食物,也不要穿得太单薄。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 肺脏有病的人,在壬癸日容易治愈;如果在壬癸日未能痊愈,到了丙丁日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丙丁日没有死亡,到了戊己日病情就会处于平稳的状态,到了庚辛日病情就会有所好转。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1】夜半静:当为日昳静。

肺脏有病的人,傍晚(属申酉)时会感觉神清气爽,中午(属已午)时病情会加重,到了半夜(属亥子)就会平稳下来。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1】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张景岳云:"肺应秋,气主收敛,故宜食酸以收之。肺气宜聚不直散,故酸收为补,辛散为泻。"

肺病需收敛,因此治疗时应用酸味药来收敛它;需要补的,当用酸味药来补;需要泻的,当用辛味药来泻。

【译文】

病在肺脏,在冬天比较容易治愈;如果到了冬天未能痊愈,到了第二年的夏天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夏天没有死亡,到了长夏季节病情就会处于平稳的状态;如果能坚持到秋天,肺病逢秋金本气,就会有所好转,但要注意,肺脏有病的人不要进食寒性的食物,也不要穿得太单薄。

       肺脏有病的人,在壬癸日容易治愈;如果在壬癸日未能痊愈,到了丙丁日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丙丁日没有死亡,到了戊己日病情就会处于平稳的状态,到了庚辛日病情就会有所好转。

      肺脏有病的人,傍晚(属申酉)时会感觉神清气爽,中午(属已午)时病情会加重,到了半夜(属亥子)就会平稳下来。

       肺病需收敛,因此治疗时应用酸味药来收敛它;需要补的,当用酸味药来补;需要泻的,当用辛味药来泻。

 

图片

 

【原文】

       病在肾,愈于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

       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原文通解】

●病在肾,愈于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热食温炙衣。

   【1】悴埃热食:悴,音翠,烧灼;埃,音哀,热甚。张介宾《类经·疾病类》:“悴埃,烧爆之物也。肾恶燥烈,故当禁此。”

     悴埃(cuiai)热食温炙衣:悴,烧也。埃,热甚也。悴埃热食,指炙博过热的食物。温炙衣,指经火熏烘过的衣服。

病在肾脏,在春天容易治愈;如果春天未能痊愈,到了长夏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长夏季节没有死亡,到了秋天病情就会处于平稳的状态;如果坚持到了冬天,肾病逢冬水本气,病情就会有所好转。但要注意,肾脏有病的人不要进食火烤、油炸或者是过热的食物,也不要穿用火烘烤过的衣服。

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

肾脏有病的人,在甲乙日容易治愈;如果在甲乙日未能痊愈,到了戊己日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戊已日没有死亡,到了庚辛日病情就会处于平稳的状态,到了壬癸日病情就会有所好转。

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1】四季:指一日中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相当于一年四季中各季的最后一个月,按脾不专主一时,寄旺四季的理论,为脾(土)旺的时辰。

肾脏有病的人,半夜(属亥子)时会感觉神清气爽,在一天中的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情会加重,到了傍晚(属申酉)时就会平稳下来。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1】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吴昆云:“肾以寒水为象,坚劲为德也。病则失其坚矣,宜食苦以坚之,盖苦物玄寒,以滋背也。苦能坚之,故为补,咸能软坚,故谓泻,"再查张元表原文,坚用地黄,补用黄柏。其大意便了解了,所谓“坚”,即泻火存阴,火退阴足,使阴阳平衡,则肾自坚。肾为人体元阴元阳之藏所,《内经》只言其水亏火炎的一面,尚有阳虚阴盛的一面,若亦循“苦以坚之”就未免过于生搬硬套了。

肾病需要坚固肾气,因此治疗时应用苦味药来坚固它;需要补的,当用苦味药来补;需要泻的,当用咸味药来泻。

【译文】

病在肾脏,在春天容易治愈;如果春天未能痊愈,到了长夏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长夏季节没有死亡,到了秋天病情就会处于平稳的状态;如果坚持到了冬天,肾病逢冬水本气,病情就会有所好转。但要注意,肾脏有病的人不要进食火烤、油炸或者是过热的食物,也不要穿用火烘烤过的衣服。

       肾脏有病的人,在甲乙日容易治愈;如果在甲乙日未能痊愈,到了戊己日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戊已日没有死亡,到了庚辛日病情就会处于平稳的状态,到了壬癸日病情就会有所好转。

      肾脏有病的人,半夜(属亥子)时会感觉神清气爽,在一天中的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情会加重,到了傍晚(属申酉)时就会平稳下来。

      肾病需要坚固肾气,因此治疗时应用苦味药来坚固它;需要补的,当用苦味药来补;需要泻的,当用咸味药来泻。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

 

图片

 

【原文】

夫邪气之客于身,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原文通解】

●夫邪气之客于身,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

【1】以胜相加:加,加临,即侵犯。邪气常于主令之时侵犯所胜(所克)之脏而发病,如风邪于春季伤脾而致病。

【2】其所生:张介宾注:“我所生也,以时而言。”如肝病之于属火之时。

邪气侵犯人体,都是以胜相加的。碰到五行归类中子脏相对应的季节时令时,疾病就能痊愈。

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1】其所不胜:指受病之脏被克之时,如肝病之于属金之时。

【2】所生:指生我之脏主令之时。张志聪注:“得所生之母气,而能支持也。”如肝病之于属水之时。

【3】自得其位而起:起,指病情好转。指受病之脏当令之时(如肝病之于春季),病情可能好转。

碰到能克制自己的强脏相对应的季节时令时,病情就会加重;碰到其母脏相对应的季节时令时,病情就会处于平稳的状态;碰到其本脏之气应该旺盛的季节时令时,疾病就会有所好转。

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1】五脏之脉者,谓肝弦心钩肺浮肾营脾代,知是则可言死生间甚矣。《三部九候论》曰: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此之谓也。

但必须先诊察清楚五脏的脉象,然后才能推测出疾病轻重缓急的变化时间和死生日期。

【译文】

邪气侵犯人体,都是以胜相加的。碰到五行归类中子脏相对应的季节时令时,疾病就能痊愈;碰到能克制自己的强脏相对应的季节时令时,病情就会加重;碰到其母脏相对应的季节时令时,病情就会处于平稳的状态;碰到其本脏之气应该旺盛的季节时令时,疾病就会有所好转。但必须先诊察清楚五脏的脉象,然后才能推测出疾病轻重缓急的变化时间和死生日期。

 

图片

 

【原文】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原文通解】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1】令人善怒:肝厥阴脉,自足而上,环阴器,抵少腹,又上贯肝膈,布胁肋,故两胁下痛引少腹也。其气实则善怒。《灵枢经》曰:肝气实则怒。

肝脏有疾病,肝气实的,会出现两胁下疼痛并牵连小腹部,使人容易发怒的症状;

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1】目巟巟(huang)无所见:眼睛昏花而看不清东西。

【2】善恐,如人将捕之:肝厥阴脉,自胁肋循喉咙入颃颡连目系。胆少阳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故病如是也。恐,谓恐惧,魂不安也。

肝气虚的,则会出现两眼昏花、视物不清、两耳听不清声音,易惊恐,好像被人追捕一样的症状。

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1】取其经,厥阴与少阳:经,谓经脉也。非其络病,故取其经也。取厥阴以治肝气,取少阳以调气逆也。故下文曰:

   【2】取血:指在经血盛的地方放血。

   【3】 肝厥阴脉,自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头痛。胆少阳脉,支别者,从耳中出走耳前;又支别者,加颊车。又厥阴之脉,支别者,从目系下颊里。故耳聋不聪颊肿也。是以上文兼取少阳也。

   【4】取血者:脉中血满,独异于常,乃气逆之诊,随其左右,有则刺之。

治疗时,应取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如果肝气上逆,会引发头痛、耳聋、面颊肿胀等症状,这时仍取厥阴、少阳两经的穴位,进行放血治疗。

【译文】

肝脏有疾病,肝气实的,会出现两胁下疼痛并牵连小腹部,使人容易发怒的症状;肝气虚的,则会出现两眼昏花、视物不清、两耳听不清声音,易惊恐,好像被人追捕一样的症状。治疗时,应取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如果肝气上逆,会引发头痛、耳聋、面颊肿胀等症状,这时仍取厥阴、少阳两经的穴位,进行放血治疗。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六)

 

拾壹

图片

 

【原文】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原文通解】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1】心少阴脉,支别者,循胸出胁。又手心主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其支别者,亦循胸出胁,下掖三寸,上抵掖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人肘中,下循臂行两筋之间。又心少阴之脉,直行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上出掖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又小肠太阳之脉,自臂臑上绕肩甲,交肩上。故病如是。

心脏有疾病,心气实的,会出现胸中疼痛,胁部胀满发痛,胁下、胸膺部、背部及肩胛间疼痛,两臂内侧疼痛的症状。

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1】手心主厥阴之脉,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别者,循胸出胁。心少阴之脉,自心系下膈络小肠。故病如是也。

心气虚的,则会出现胸腹部肿胀、胁下和腰部牵引作痛的症状。

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1】郄:即阴郄穴。

◆【2】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少阴之脉,从心系上侠咽喉,故取舌本下及经脉血也。

【3】刺郄中血者:其或呕变,则刺少阴之郄血满者也。手少阴之郄,在掌后脉中,去腕半寸,当小指之后。

治疗时,应取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并针刺舌下的血脉,放血治疗。如果病情与刚发病时有所不同,应取委中穴,进行放血治疗。

【译文】

心脏有疾病,心气实的,会出现胸中疼痛,胁部胀满发痛,胁下、胸膺部、背部及肩胛间疼痛,两臂内侧疼痛的症状;心气虚的,则会出现胸腹部肿胀、胁下和腰部牵引作痛的症状。治疗时,应取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并针刺舌下的血脉,放血治疗。如果病情与刚发病时有所不同,应取委中穴,进行放血治疗。

 

 

拾贰

图片

 

【原文】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原文通解】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1】肌:当作“饥”。

   【2】脾象土而主肉,故身重肉痿也。痿,谓萎无力也。脾太阴之脉,起于足大指之端,循指内侧上内踝前廉,上湍内。肾少阴之脉,起于足小指之下,斜趣足心,上腨(shuan,腿肚子,阴阳别论: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臃肿,及为痿厥腨?yuan)内,出腘内廉。故病则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也。故取少阴。(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善饥,肌肉痿。《千金方》云:善饥,足痿不收。《气交变大论》云: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瘈。)

脾脏有疾病,脾气实的,会出现身体沉重,容易饥饿,肌肉菱软无力,两足驰缓不收,行走时易抽搐或脚下作痛的症状;

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1】脾太阴脉,从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故病如是。《灵枢经》曰:中气不足,则腹为之善满,肠为之善鸣。

脾气虚的,则会出现腹胀肠鸣,泄泻而食物不化的症状。

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1】少阴,肾脉也。以前病行善瘈脚下痛.故取之而出血。血满者,出之。

治疗时,应取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再取足少阴肾经的经穴,进行放血治疗。

【译文】

脾脏有疾病,脾气实的,会出现身体沉重,容易饥饿,肌肉菱软无力,两足驰缓不收,行走时易抽搐或脚下作痛的症状;脾气虚的,则会出现腹胀肠鸣,泄泻而食物不化的症状。治疗时,应取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再取足少阴肾经的经穴,进行放血治疗。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七)

 

拾叁

图片

 

【原文】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原文通解】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

【1】尻(kao):尾骨处。

【2】髀(bi):髋骨。

【3】腨(shuan):腓肠肌。

【4】胻(heng):胫骨。

【5】肩背痛:新校正云:按《千金方》作肩息背痛。

【6】膝: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脉经》作膝挛。

【7】此句:肺脏气而主喘息,在变动为咳,故病则喘咳逆气也。背为胸中之府,肩接近之,故肩背痛也。肺养皮毛,邪盛则心液外泄,故汗出也。肾少阴之脉,从足下上循脑内出胭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今肺病则肾脉受邪,故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故下取少阴也。

肺脏有疾病,肺气实的,会出现咳嗽,气喘、肩背部痛,出汗,尾骨、阴部、大腿、膝部脾骨、小腿、足胫等部位疼痛的症状。

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有①,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②。

【1】报息:指呼吸急促,难以连续。

①气虚少,故不足以报入息也。肺太阴之络会于耳中,故聋也。肾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人肺中,循喉咙侠舌本。今肺虚则肾气不足以上润于嗌,故嗌干也。是以下文兼取少阴也。

②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者,正谓腾内侧内踝后之直上,则少阴脉也。视左右足脉少阴部分有血满异于常者,即而取之。

气虚的,则会出现气短、呼吸不顺畅而难于接续,耳聋,咽喉发干的症状。治疗时,应取手太阴经的穴位,以及足太阳膀胱经外侧、足厥阴肝经内侧,即足少阴肾经的经穴,进行放血治疗。

【译文】

肺脏有疾病,肺气实的,会出现咳嗽,气喘、肩背部痛,出汗,尾骨、阴部、大腿、膝部脾骨、小腿、足胫等部位疼痛的症状;气虚的,则会出现气短、呼吸不顺畅而难于接续,耳聋,咽喉发干的症状。治疗时,应取手太阴经的穴位,以及足太阳膀胱经外侧、足厥阴肝经内侧,即足少阴肾经的经穴,进行放血治疗。

 

拾肆

图片

 

 

 

【原文】

肾病者,腹大胫肿①,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②。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③,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④。

【原文通解】

●肾病者,腹大胫肿①,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②。

【1】寝汗出:盗汗。

①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胫肿痛。

②肾少阴脉,起于足而上循腾,复从横骨中侠齐循腹里上行而人肺,故腹大胫肿而喘咳也。肾病则骨不能用,故身重也。肾邪攻肺,心气内微,心液为汗,故浸汗出也。胫既肿矣,汗复津泄,阴凝玄府,阳烁上焦,内热外寒,故憎风也。憎风,谓深恶之也。

肾脏有疾病,肾气实的,会出现腹部肿胀、足胫浮肿,气喘咳嗽、身体沉重、睡后出汗、怕风等症状。

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③,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④。

【1】清厥:四肢清冷的意思。

③肾少阴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然肾气既虚,心无所制,心气熏肺,故痛聚胸中也。足太阳脉,从项下行而至足,肾虚则太阳之气不能盛行于足,故足玲而气逆也。清,谓气清冷。厥,谓气逆也。以清冷气逆,故大腹小腹痛。志不足则神躁扰,故不乐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大腹小腹作大肠小肠。)

④凡刺之道,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谓得道。经络有血,刺而去之,是谓守法。犹当揣形定气,先去血脉,而后乃平有余不足焉。(三部九创论》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此之谓也。

肾气虚的,则会出现胸中疼痛、大腹和小腹疼痛、四肢发冷、闷闷不乐的症状。治疗时,应取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进行放血治疗。

【译文】

肾脏有疾病,肾气实的,会出现腹部肿胀、足胫浮肿,气喘咳嗽、身体沉重、睡后出汗、怕风等症状;肾气虚的,则会出现胸中疼痛、大腹和小腹疼痛、四肢发冷、闷闷不乐的症状。治疗时,应取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进行放血治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