逦波的文学世界

收录盲人作家逦波的作品,寄托家人和朋友的无限思念
正文

浪子回头

(2024-03-17 12:17:49) 下一个

母亲在街上偶遇老同事王老师,她也退休多年,又多年不见,积攒了许多情况要相互了解……母亲一回家就感慨:“真是山不转水转,你们猜王老师结的亲家是谁?”我们猜不出,其实,答案母亲早就想公布了——就是父母过去租房时房东的儿子绪绪。

绪绪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庄户人,绪绪弟兄三人,绪绪的大哥“大跃进”时包头招工当了工人,成了城里人。二哥从小就老实,房东也放心,就是老三绪绪让他们头疼,调皮捣蛋,喜欢掏个鸟窝捉个麻雀,还喜欢和村里的孩子打仗,且打出了村子,常有小孩子的父母找上门算账。房东最生气的是家长找上门不光是来让他们责罚绪绪的,更要紧的是让他们赔偿损失。孩子们打仗挂了花、扯破了衣服,账都算到了绪绪这个“司令员”头上,对贫穷的农家来说,绪绪就是个败家子。

后来,没人上门来算账了,房东还以为绪绪被他管制住了,消停了。一天,村里有个人急火火找上门,问他家绪绪把他家憨憨藏到哪里去了,憨憨一晚上没回家。

房东这回理直气壮:“我家绪绪又不是人贩子,藏你那个憨儿子干吗?他就是喜欢玩打仗,平时玩打仗,你家憨儿子想玩还不带他去呢。”

憨憨的父亲也拿不准了,难道怀疑错了?就在大人说话间,绪绪一溜烟跑了……

一会儿,憨憨的母亲也来了,她说憨憨回来了。房东还没松口气,憨憨的母亲就发来了连珠炮:“你家绪绪让我们憨憨当啥侦察兵,还说啥让他埋伏在树洞里,不让他出来就别出来,我家的憨儿子就真的一晚上钻在树洞里没回家……”

接下来,绪绪又吃了顿饱揍。绪绪就在这样的锤炼中长成了个大小伙子。他体格健壮,出身贫农,就参了军。

穿了军装的绪绪更威武了。他从村里人面前走过,人们的目光里有了羡慕。

绪绪回家探亲,众人围着他,问部队的生活,首先关心的是他的兵种,绪绪好像要下一个重大的军令似的,说出“通信兵”。通信兵是干啥的?村里人都说不上来,人们让绪绪讲讲通信兵训练什么?打仗时干什么?绪绪一句“这是军事秘密”,把众人的口都封住了。

有对绪绪的军装太喜欢的,把鼻子都凑到了绪绪身上,就闻到一股猪食味,便问:“绪绪,你身上怎么会有股猪食味?”

绪绪说:“怎么可能?我回来时洗过的。”接着,他补充,我们通讯班挨着饲养班,旁边就是个养猪场。大家的注意力于是被转移,又询问起军队的养猪场和村里人养猪是不是一个养法。

这回绪绪有了话头,大家也没在意,还以为他出身农村,没有忘本,聊些乡亲们熟悉的事情。

绪绪在部队当兵已经几年,也到了谈对象的年龄,按说,以他的出身和解放军身份,想找他的姑娘不少吧。其实不然,村里有姑娘的人家,都还记得他小时候的顽劣,家长们把“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当作了真理,一下子把绪绪的未来给看没了。

房东就让我父母帮忙给绪绪介绍对象,说我父母是当老师的,教过的学生多,绪绪这几年在军队里,早就锻炼得不是过去那个浑小子了,吃苦能干,即使以后复员了,哪个姑娘跟了也不会让人家受罪。

父母也的确不把一个男孩子的顽皮当作顽固不化的毛病,他们认为男孩子顽皮是很正常的,便当起了介绍人。恰好,母亲的一个本家嫂嫂也找到母亲,让我母亲给她女儿玲介绍个对象,我父母一商量,觉得这对年轻人般配。绪绪再次探亲时,就安排两人见面,两人都没意见,绪绪回到部队后,还常鸿雁传书,给玲写信……

接下来,就是父母做证婚人,两人订婚。这在农村,虽然没领取结婚证,也相当于公开了两人的对象关系。父母也为他们首次当介绍人就成功而高兴,就等着喝这对年轻人的喜酒了。

忽然有一天,玲哭着跑来说要退婚。我的父母慢慢追问,玲说那人是个骗子!原来绪绪当的不是通信兵,他在部队里,是个喂猪的。父母也认为不诚实是说不过去的,他们不再替绪绪辩解,他们可不敢给玲的一生幸福打保票,答应玲帮她解除婚约。幸亏红本本还没扯呢,但来回的说服和退还物品也够让我父母操心受累了。要把绪绪给玲的信退还,还有绪绪家送玲家吃的喝的,绪绪给玲买的衣服,已经吃了穿了,没法退了,我的本家舅舅也是种地的农民,一是没钱可赔,二是觉得受骗了,还觉委屈呢,哪里肯赔钱。父母就自己掏钱给了房东。

这也成了我父母唯一当介绍人的经历,后来他们就不敢给人介绍对象了——人家当媒婆是挣钱,他们是赔钱啊。

后来,我父母因工作调动搬走,绪绪复员后还到过我们家。之后,我父母又调动到别处,就和房东一家失去了联系。

现在该转回到王老师儿子的亲事上了,王老师的二儿子和绪绪的二女儿恰好在一个单位工作,两人对上了眼,谈了恋爱,就结婚了。最令我们感兴趣的不是这对年轻人的相遇,而是绪绪。算来,他也是个老人了,就算定型了。他过得怎么样呢?

绪绪刚复员,身上的绿军装也脱下了,又回家抡起了锄头,好姑娘更不愿意嫁给他。后来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可以自主经营,他有了用武之地,除了种地,还养起了猪,因为他过去当兵时就是个饲养兵,有功底啊。有了钱,自然砖瓦房也盖起来了,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很平常的生活了。

王老师满口称赞亲家,夸绪绪淳朴实在,说绪绪常常进城给女儿女婿送农产品,她还到过亲家家里做客,住得好,吃得好,空气也好,那日子过得,比在城里还要舒坦……

王老师对绪绪的评价好像给母亲吃了个定心丸,也解开了母亲多年的一个心结。母亲喃喃:“那就好,那就好!”

 

发表于2015年12月18日《北方新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