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人时空

不求逐浪多沉起,但愿随风永荡飘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散谈写作与发表

(2006-12-17 23:54:12) 下一个

没有网络,我肯定不会尝试写作。原因很简单,因为根本就不会有地方让我去发表。记得在大学时,班上有位同学很喜欢写作,投了几个稿子给某杂志社,却都给退回来了。可气的是,当时杂志社给他的退稿信上还明明白白地加盖了一个蓝色大印:“退稿”。想象一下当时的环境,你要是想尝试成为一个作家或写手,除了努力以外,心理上还必须特别坚强。不然,你肯定会黯然神伤地栽倒在一封封的退稿信上。  

网络出现以后,写作世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尝试写作的人也彻底翻身得解放了。只要是你遵守网上论坛或网站的基本文风要求,“退稿”一词基本上是不会出现了。原来的写作,审稿和编辑的角色都移到了你自己头上。除了写出来的连你自己都不满意的东东以外,别的只要是有字或是有图的玩意儿你都完全可以不顾别人喜欢不喜欢,用你的食指在鼠标上一点,你的大作就堂而皇之地发表在某某著名网站上了。从此以后,你也就正式成为发表过文章的写手了。

比较一下现在和过去的环境,我们不难看出主要区别还是归结于写作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前写文章的虽然不多,但能发表的地方实在是少得可怜。全国总共加起来也就几十种杂志,一群专业作家还要靠它们吃饭,哪里会有空地方让这么多新手来尝试写作技巧。为了控制,审稿和编辑自然就要拿你一把了,找出你作品上的几个毛病,然后在上面敲一个“退稿”戳就把你的作品还给你了。再看看现在,阅读市场对文章的容量几乎就是无穷大了。别的不提,光海外这不过百万人的华人世界就有无数个网站,每个网上还有那么多论坛,另外你自己还可以建立博克。不说别的,就是全球的华人都到文学城一个网站上来发表文章,文学城的服务器上多加几个硬盘就解决问题了,哪里还会出现以前那种没地方放文章的事情。

还可以进一步追溯一下古代人写作和发表情况。其实古时候人们发表文章是很自由的。你搞一篇稿子,自己看上去满意了,就可以花点银子请几个篾匠到你家,让他们把你的文字刻在竹片上,然后用麻绳串再一起,就是书了。等下次朋友到你家,你就把你的书展示出来让他们欣赏。如果有人非常喜欢,你还可以让篾匠按原样再刻一份。当然了,如果你到朋友家看到好的书,也可以让朋友给你刻一份。如果篾匠的工资足够便宜,而你的收入足够丰厚,你就可以刻很多很多书。不过你家里还要有地方来装这些竹片。根据统计,一般读书人家里只要有5个车子装的书,你就可以称大腕了。不过,别看那些书体积大,真正的字数也没多少,5车书的字数加起来还不到现在文学城一天新文章的字数。

到了后来,有出书愿望的读书人越来越多,从而竹片的体积也越来越大,家里的地方实在不够用了。所以大家就开始对这些竹片书进行挑选。有些书水平太低,看的人少,最后就当成柴火给烧了。留下来的就放到精华区里然后一代代地传下去。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这些诸子百家的书,都是在千万车竹子中经过多少轮淘汰被挑选出来的。

同现在网络写作一样,那时的写手也是不拿稿费的。就是像孔子那样的大腕也不是靠写作来赚钱的。他赚钱的方式是办论坛。你想获得知识吗?那好,带上银子和口粮,到曲阜来,听孔老夫子给你讲课。早上起来,每人拿个小凳子到孔家大院打谷场上坐好。一会儿孔老先生摇摇晃晃地就来了。只见他站到打谷场中央的一个桌子上,大声给大家大声说一句:“巧言令色,鲜矣仁!” 然后问问大家有没有问题。有问题就回答一下,没问题就下课了,明天接着讲。有人说了,你老飘又胡扯了吧,哪有一天就讲一句的。这事我还真没有骗大家,你看看孔夫子所有的书,加在一块有多少句?一天一两句,估计一年就讲完了。他要不这样细水长流,每天说上一小时,半个月大家就可以毕业了。大家一走,谁还会给孔老夫子交租子呀。另外还有个原因他不能多讲。大家都知道学习是要记笔记的。现在我们记笔记很容易,用笔画几下,或是用电脑敲几下就完成了。可那时的笔记是要记在竹片上的。你想,光刻上面说的那7个字,没有两三个时辰你能搞得下来?要是孔夫子一高兴说上一百多字,那帮学生还不得不吃不喝地刻上一个通宵呀。

后来造纸术和印刷术出现了,刻字篾匠就被专业的出版商给代替了。不过就是那样,出版商印书也是不用付给作者稿费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那时90%的书都是从古代留下来的,你就是想给稿费都找不到收稿费的人。举个例子,假如你就是出版商,出版了一套《论语》,想把稿费送给孔老夫子,可是你到哪里能找到他老人家呀。可能有人说,你找不到他,可以给他后代呀。可是几十代下来,孔老夫子的后代遍及全国各地,请问你怎么给?总不能让全国各地的孔老夫子后代都到你们家后院开会,然后你一人给他一块铜钱。还有,要是有人说他是孔老夫子的子孙来找你要稿费,你又怎样去证明真假呢?你总不能来一个给一个吧。正是由于这些问题解决不了,最后大家就形成了一个默契,对于书的作者,干脆一个大子儿不给。

你别担心这样会影响人们的创作热情。其实大多数写书的都是像现在咱们这些在网上灌水写文章的发烧友,写作动机完全是出于自身的爱好,根本就没有想着要从中间捞点银子花花。就是现在家喻户晓的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老先生,也从来没有在出版商那里拿到过一两银子。那时候书的出版过程基本是这样的。曹雪芹费了毕生心血,搞出来个小说稿子叫《石头记》。他先自己炒好,送给几个朋友看。朋友一看说很喜欢,然后朋友就自己抄下来,再送给朋友的朋友看。慢慢地,大家都在抄这个。这时候,出版商就来了,对大家说,你们都别抄了,我给你们印出来,你们每人给我5两银子怎样?大家一听,说那TMD感情好。这老曹也忒能写,搞了80回,这要全抄下来还不得好几个月呀。有这几个月时间,我干点啥不行。5两银子就5两银子,到时候一手交钱一手交书。就这样,《红楼梦》就正式出版了。等书出来以后,曹雪芹老先生早就作古多年了,哪里还有力气去跟出版商要稿费呀。

作者拿稿费的事情开始于近代。由于时代发展,读书的人多了,对各种书的阅读需求也多了。尤其是报纸的出现,大家都要通过这个媒体去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你想,报纸每天都要印好几大页,如何去找读者喜爱的文字来填充这几大页的空间就成了报纸老板的首要任务。他们满世界去找会写文章的。为了提高写文章人的积极性,老板就开始用金钱来诱惑了,每篇文章根据字数多少给作者银子,后来就改称为稿费。刚开始,写文章的都还是业余的,十天半月才搞出那么一篇。后来这些写文章的发现,报纸老板给他们写文章的稿费还是很可观的,如果每天搞一篇出来,收入比种地卖菜做小买卖要强多了。所以这些人干脆别的啥也不干了,天天起来就是写作,这就是后来我们所称的专业作家。

后来,有些专业作家觉得每天给报纸写文章太累,钱也不多,时间也不自由。因而他们干脆自己先写,等写完几十万字以后,才拿着稿子找出版商。出版商一看,这稿子不错,估计读者有不少喜欢的,每本要是卖一两银子估计有1000人要买。可是印刷成本每本才5钱银子。全卖出去可以赚500两银子。想到这,出版商就对作家说:“这样吧,给你100两稿费,其余都交给我们了。”作家也很高兴,拿着100两银子回家交给老婆,自己又开始新的创作了。

这种专业作家刚开始还行。因为专业作家数量还很少,书的销量还不错。可是后来写书的人越来越多,读者的视线就散了。你费九牛二虎之力写出来个小说,弄得不好读者还没时间看了。作家们没办法,为了有好的收入,他们就想办法找读者感兴趣的东西写。就这样阅读市场慢慢地就倾向读者一方了,专业作家的日子也就越来越难了。

另外,祸不单行的是,写作市场上又出现了几种人。他们的出现让本来就脆弱的专业作家行业更加凄惨了。下面我给你说说这几类人:

1.  第一类人就是一些社会名流。他/她或是电影明星,或是政界名流,或是商界老板。社会大众看着这些人过着那么舒服的日子,心里总想了解其中的究竟。望着芸芸众生眼巴巴期待的目光,这些人的创作欲望就上来了。他们把他们那些与众不同的生活写在纸上,然后交给出版商编成书,卖给外面那些傻男傻女们,然后从出版商那里拿来稿费继续他们的幸福生活。

2.  第二类人没有上面那些人的生活资本,但很有钱。由于没有名气,出版商知道给他们出书销售量太小肯定赚不到钱,所以也不愿意搭理他们。可是这些人的发表欲望太大,他们宁可不拿稿费,甚至还愿意倒贴,就是要把书给出版出去。出版商一看有利可图,何乐而不为。你想,这些书一出来,书店的书架上是不是更加拥挤了。

3.  除了上面两类人同专业作家在书店里竞争以外,现在还有一大批的业余作家或写手也进入了阅读市场。这些人虽然竞争力差点,但他们打的是价格战。他们把自己的作品搁在免费报纸上或是网络上,然后把你像大爷一样请过来。不但不收你的钱,你读了他的文章以后,他还千恩万谢地感谢你,衷心希望你下次能再次免费光临。有的更进一步,把自己生活和身体上的各种隐私也献出来作为你阅读的作料。你想想,有了这些东东,花钱阅读的人是不是又少了。

专业作家的这种处境我估计还会继续恶化下去,直到最后专业作家队伍逐渐消亡为止。其实专业作家们也不必伤心,因为靠写作拿银子这事情以前本来就没有,现在就要黄了,也只是一种本性回归而已。你写作还是应该继续下去,只不过要找另一个职业来填饱肚子就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兰丰 回复 悄悄话 明年会过来串门,向你学写诗词,你怎么写了这么多歪诗劣词?蛮费功夫的吧!
飘人 回复 悄悄话 哈哈,欢迎兰丰M光临:))
兰丰 回复 悄悄话 说得好,就这么回事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