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人时空

不求逐浪多沉起,但愿随风永荡飘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历史是个婊子

(2007-06-27 09:15:38) 下一个

听过这样一句话,说历史是个婊子,有钱你可以随意装扮她,另外,你占有她她就为你服务,此话一点不假。当然严肃的史学家不会同意这个观点,因为他们对历史有不同的定义和感受。在他们看来,历史是门科学,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有事实或合理推断为依据。由此,两种不同的历史观随之出现了,严肃历史观,和忽悠历史观。

中国的历史书籍也有两类,一种是所谓的“正史”,另一种就是“野史”。 可是,你不能完全将“正史”全算成严肃历史观,而把“野史”全算成忽悠历史观,原因是“正史”中存在忽悠的成份,“野史”中也有属实的成份。例如,大家可以到《二十四史》中去看看,凡是记载皇帝出生的章节,总是有异相的描写。 不是他妈妈梦见神仙降临,就是他爸爸看见猛兽呆在房梁上玩耍。更有神奇的,还有与《圣经》中耶稣出生相似的未婚生子的情形。 例如《史记》中的《周本纪》对周朝的始祖的出生是这样描述的: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给大家简单翻译一下这段话,说周的老祖宗,叫弃。他的妈妈叫姜原。姜原是喾帝的妃子。 有一天,姜原到野外郊游,看见一个特大的巨人脚印。然后她心里就莫名其妙地突然高兴起来,并忍不住要去踩这个脚印。踩了以后马上就感觉身上怀孕了。过了几个月,生了个白胖儿子。不过姜原以为生这个儿子是个不祥之兆,所以就把他抛弃在一个小巷子里,指望过往的牛马将他踩死。但奇怪的是牛马见了这个小孩都绕过他不踩他。后来,姜原又把他放到树林里,可是林子里有很多人,她怕他们告诉记者把这事曝光传出去对自己名声不好,于是就把这小孩放到结冰的河上,想将他冻死。可是,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她还没走,就看见一群飞鸟过来了,它们飞到小孩身边,用自己身上的羽毛给小孩取暖。这时候,姜原害怕了,以为这是神的孩子,所以就把他抱回家养起来。由于自己曾经想抛弃他,姜原就给这孩子取名叫弃。 

假如我不告诉你这故事的出处,然后添盐加醋地给你说,你肯定会说老飘忽悠你。但是这件事情放到中国正史的经典《史记》中,就有很多相信的人了。不过,这种事情不光中国有,外国也有。大家可能接触过《圣经》。《圣经》旧约很多篇章实际就是以色列的历史。在开始几篇(也叫摩西五经)中,就有很多让人感到难以置信的神奇故事,其中以诺亚方舟的故事最为有声有色。 

我这样一说,你可别产生了对历史全面怀疑的想法。很多正史文献中记录下来的东西都是真实的,现在很多考古研究和发现也都要参考这些文献。前段时间看中央四台的《国宝档案》节目,他们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发现古代中山国的国王和王后的陵墓就是依照《史记》来确定墓主身份的。

其实,正史中忽悠成份大多来自传说。在没有文字记录以前,部落和民族的历史都是以传说的形式用口语代代相传的,这种传说有时又叫民族史诗。虽然这些传说中有很多富有想象力的忽悠,但某种程度上还是能给人们一种模糊的历史画面。 个人认为,中国正史中商代以前的历史传说成份多于史料。但商代以后的历史中史料成份就多于传说了。商代后期的甲骨文献和金文文献都说明商代王室就设有史官,以掌管记录统治者的言行及重大事件的图书档案,而这些史官纪录的东西一般就是以事实为依据的。

如果说在没有史料证据的情况下以传说为依据来撰写历史是无奈之举,那对现存历史资料进行修改和想象的忽悠就是娱乐之举了。我们看过很多这样的书,它们以现存的历史书籍为依据,通过作者的想象和加工,让本来枯燥无味的历史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小说故事。我本人很喜欢两本这样的书,一是《东周列国志》,另一个就是《三国演义》。 

《东周列国志》,取材于正史《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读起来不仅让你对那段历史有个全方位的了解,而且还让你看到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不过在想象和忽悠的程度上,《东周列国志》还比不上《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不仅改变了很多历史事实,还改变了一些主要人物的为人处事方式。这部书后来还称了中国人的一本道德参考书,这点从关羽的神化地位上就看得出来。想象一下,关羽不过就是一个将领,生前最高也就得到过“亭侯”的爵位。后来他不仅成了“武王”,“武圣”的头衔,到了清代还给他冠上了“帝”号,号称“关帝”。 

忽悠的演义之所以比正史更受人喜欢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传播的渠道。过去人们接触历史有两种途径,一是自己去读,另一个是听别人说。对于正史来说,“读”可能是唯一的有效途径了。你要是把它给不识字的人讲出来并让他们理解股估计相当困难。可演义就不同了,一方面它本身就是一部小说,故事情节不仅生动,而且语言非常口语化,再加上作者带有丰富想象力的忽悠,娱乐性极强。 这样的书你给人讲出来,就是你没有受过正规说书训练,也会吸引很多人。我本人小时候接触《三国演义》就是从我邻居黄毛爷爷讲故事开始的。估计在中国几千年读书人占比例很小的封建社会,广大老百姓主要是靠“听”来接触历史的。

不过,事情总有正反两方面。忽悠历史有以上的积极作用,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现代社会,作家多了,写作的题材少了,一些人为了吸引读者和观众,都挤进了忽悠历史的行列。最近十多年,我们看过许多经过忽悠的历史剧。当然,这中间有不少好的作品,像《宰相刘罗锅》。虽然剧中人物和绅和刘墉的形象和真实历史中形象完全不一样了,但你仍然能够笑得出来。可是,有些忽悠就让人感到别扭。前不久看了几集电视连续剧《香粉传奇》,实在让人感到哭笑不得。此剧以明朝洪武年间为历史背景。剧中把朱元璋描写成一个离休老干部形象不算,还把他的两个女儿都写成国家大事的主要决策者。似乎朱元璋那些有名的大臣和他20几个如狼似虎的儿子们都成空气给蒸发了。另外,他的小女儿还身手不凡武功高强。我就不明白,她用三尺裹脚布缠着的小脚怎能跳起那飞墙走壁的舞步。

当然,这些都是娱乐。离奇一点,荒谬一点,只要你不和我一样喜欢吹毛求疵,也能对付过去。但有些明显带有私人倾向的忽悠就不能让人平静接受了。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关于老毛嫡孙毛新宇博士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一段话:

“我一直研究认为,在二战反法西斯战争过程中,我一直持这种观点,只有两个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一个是苏联,在整个欧洲主战场上,从牺牲的人民,耗费的军力来说,到反法西斯的重大贡献上,是功不可没的,第二个就是在我爷爷的领导下,我们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8年抗战。” 

“我这里有一个数字,我们中国的抗战,八路军、新四军,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一共在八年抗战中共歼灭日军150万人。  

也许你可能对他这段话不以为然,但是你要看到下面的数字,你就会佩服毛新宇博士的忽悠之才了: 

有资料显示,日本方面公布的二战日军总伤亡人数为195万,其中战死者有185万。至于中国战场上日军的死亡人数,是有争议的。但海外有资料援引日本出版的《昭和国事总览》说,19371945年日军在华死亡总数为40.5万。日军的大部份伤亡出自太平洋战场。 

提请大家注意的是,毛新宇博士所提的日军伤亡还只是在他爷爷老毛领导下的共产党军队的战绩,并没有包括在正面战场上作战的国民党军队歼敌数字。

我不禁要想,如果老蒋的子孙辈中也有和毛新宇博士一样有才的,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在中国土地上死上个一千万是绝对没问题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