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韵》99.《千秋岁·数声鶗鴂》张先
《千秋岁(1)·数声鶗鴂》
张先
数声鶗鴂(2),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
雨轻风色暴(3),梅子青时节。永丰柳(4),无人尽日(5)花飞雪(6)。
莫把幺弦(7)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1. 千秋岁:词牌名,又名“千秋节”。双调,七十一字,前后段各八句,五仄韵。
2. 鶗鴂(ti2jue2):又作“鹈鴂”,即子规、杜鹃。
3. 暴:猛烈。
4. 永丰柳:唐时洛阳永丰坊中一株垂柳。白居易七绝《杨柳枝词》中提及。
5. 尽日:整天。
6. 花飞雪:即“飞花雪”,指飘柳絮。
7. 幺弦:琵琶的第四弦,系各弦中最细的一根,亦称短弦、小弦。这里代指琵琶。
张先(990—1078年),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北宋著名词人。张先出身于下层读书人家庭。仁宗天圣八年 (1030年),张先与欧阳修同榜进士。他先后任宿州掾、以秘书丞任吴江知县、嘉禾判官、永兴军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知虢州等。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张先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后常往来于杭州、吴兴之间,与一些名士交游酬唱,创作至老不衰。 张先一生安享富贵,诗酒风流。张先卒于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享年88岁。
张先诗词双修,以词作著名。其词含蓄恬淡,意象丰富,细腻生动,用字工巧,在两宋婉约词史上影响巨大。他是词由小令向慢词的过渡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词家。南宋中后期“醇雅”派中姜夔的词受其影响。 张先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的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
张先著有《张子野词》,张先现存词180多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4.
唐风:李清照在其作于北宋后期的《词论》中说:“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又有张子野……至晏元献……。”虽然每人她都有批评意见(青年李清照的眼光很高),但柳永、张先和晏殊三位北宋最初的大词人,她是不能忽视的。在我们今天看来,他们三人的确是宋词的大幕打开以后,其第一个高峰的三位盟主。
宋雨:“涵养百余年”,说的是一种文化形式通过积累、发展,直到蓬勃兴盛的过程。其实唐诗也经历了类似的百年“涵养”过程。当李白、杜甫、王维这些盛唐诗人写出一篇篇杰作的时候,唐朝开国也已经百年过去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需要一个过程。就宋词来讲,因为它是宴乐歌词,更有赖经济的发展和市井生活的丰富。
唐风:我们前面多次讲过,柳永是创作民间词的第一大家,名声享誉四海。晏殊是大量填词的首位高官士大夫,他算是最早的精英词坛的盟主。而张先的位置大约处于两者之间。他不在京城居庙堂之高,但一直任地方官到74岁退休。他一生潇洒,不像柳永大部分时间里那样落魄,但他的词在民间也有大量的流传。张先与晏殊、欧阳修、宋祁等大词人都结下深厚的友情,常与之唱和。
宋雨: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晏殊出朝廷知永兴军时,特意聘请张先为其通判(大致相当于副手)。两人在词作上频繁切磋。后来,晏殊自己的词集《珠玉集》的序也是请张先撰写的。可见晏殊相当看重张先。
唐风:要知道,晏殊是十几岁就入朝做官的天才。在晏殊与张先共事之前20年,40岁的张先与23岁的欧阳修同榜进士及第。而比张先还小一岁的晏殊是那一届的主考官。他当时已经是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兼秘书监。又过了十年左右,晏殊就当宰相了。从仕途来讲,张先算不上突出。但他却是早有文名。
宋雨:张先与苏轼的忘年交更是有趣。苏轼是在杭州任通判的时候认识张先的。当时苏轼36岁,张先退休8年,已经82岁了,但依然精神矍铄。早年苏轼在京城里是不填词的。然而到杭州不久,苏轼就开始作词。就在此间,张先常与苏轼畅游西湖,常以词相互唱和。有人认为,张先是苏轼填词的引路人,甚至是他的老师。是这样妈?
唐风:苏轼从来没有正式拜张先为师。词具有南方文化特点。苏轼一到杭州,必然受其影响。与张先的交往唱和未必是他开始填词的唯一因素。但苏轼后来在《祭张子野文》中说“我官于杭,始获拥彗。欢欣忘年,脱略苛细。”“拥彗”意思是恭敬迎接宾客或长者。“脱略苛细”应是两人说在诗词方面仔细切磋。苏轼作为新手,早期对张先的学习模仿是肯定有的。当然,以苏轼的天才,他在几年以后就超越了,成为词坛一代巨星。
宋雨:也许张先对词的态度对苏轼有另一种启发。张先作词相当正式,他不像当时的大多数士文人大夫那样,在歌舞酒宴中随意写词,经常不保留。张先不仅在写作时仔细斟酌,而且与其他人广泛分享和交流词作。他是把词与诗和文同等对待的。
唐风:是的。虽然在张先并非像后来苏轼那样以诗为词,但他对词是十分严肃的。另有一点也很重要:张先是第一个大量写词题或词序的词人。他存世的词,有近一半有词题或词序。因此,他的很多作品其时间、地点、事件交代得很清楚。这一点影响了苏轼。苏轼一开始填词,很多就带有词题或词序。所以他的词我们很多都可以确定其背景。也许这方面对苏轼的影响,是张先对词的发展的一个间接的贡献。
宋雨:张先高寿88岁,生前词名已远扬半个世纪。他的词自成一家,含蓄工巧,感情细腻,意象丰富,佳句迭出,在词史上影响巨大。他特别擅长表现朦胧之美,词句处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有人说他的词是宋词中的“印象派”,是有道理的。
唐风:《千秋岁·数声鶗鴂》是一首爱情词,从长度来讲属于中调。它的上阕写爱情受到挫折以后的痛惜,下阙表达了其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坚定信念。这首词是借女子之写就。“男子作闺音”的代言体也是张先非常擅长的。
宋雨:“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有起兴之意。“鶗鴂”即杜鹃鸟,又称子规。《离骚》中有“恐鶗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在后来的古诗词中经常表现哀婉的意象。比如岑参有“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比喻盛时已过,抱负难以施展。而以子规表达沉重、哀怨等意象更是常见,如李煜的《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中有“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本词第二句“芳菲歇”字面上是春天的离去,但实际上是指爱人的离去和爱情的挫折。
唐风:失爱伤神的主人公,此时却“惜春更把残红折。”此处的“残红”,是象征已经受到摧残而犹为她所看重的爱情。杜秋娘《金缕衣》中说“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而这位女子,在芳菲殆尽的时候依然一往情深地折取一支,表明了她对逝去的爱情的珍惜与怀念。
宋雨:“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字面的意思是,在青梅成长的时节,怎奈何雨轻风烈。这表面上是咏物写景,但实际上却是说在爱情在它孕育、深化的时候,却被无情地打击而夭折,怎不令人痛心。
唐风:下一句“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则化用了白居易的七绝《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这首诗是古稀之年的白居易看到洛阳永丰坊有一棵柳树,在无人的园中飘撒飞絮,于是有感而发。张先这里借柳来形容女子,她的爱情如柳絮一般飘逝了。
宋雨:晚唐孟棨的《本事诗》记载载,白居易作此诗的背景是自己年事已高、即将放归他的家伎樊素和小蛮(让其嫁人),心中不舍。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唐风:没有道理。关于《杨柳枝词》,当时河南尹卢贞有一首和诗,其题序说白居易此诗很快传遍京都。唐武宗听说后,就让人截了两段永丰柳的柳条,插活后栽在皇宫里。其实,白居易另有一首《别柳枝》:“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说的才是放归两位家伎樊素和小蛮的事。
宋雨:看来古人也喜欢“花边新闻”。《本事诗》像是有意无意把两首诗混为一谈,引出香艳的故事。好,我们回到这首《千秋岁》。下阙的换头(过片)“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中,“幺弦”又称“小弦”,即琵琶的第四弦。这里“幺弦”用以代指琵琶,与大弦或小弦没什么关系。刘禹锡的“聆音还窃抃,不觉抚幺弦”也是这么用的。
唐风:我同意你的看法。有解释说幺弦的声音特别哀怨、惆怅,其实作者似乎没有这么具体。琵琶这种乐器本身就特别便于抒发感情。词人这里借乐声产生新意,也进一步令词情跌宕,发出心中的怨情,同时也引出后句。
宋雨:中唐李贺诗中有“天若有情天亦老”,是说上苍若有情,也会因悲伤而衰老。张先化用此句,意思却不同。“天不老,情难绝”说天不会老,因而爱情也永不断绝。在这里,心灵受伤者表现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决心,也暗示爱情的挫折非因对方的移情或无情所致。因此女主人公的忠贞与坚持并非虚幻和绝无前景。
唐风:“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是千百年来被有情人诵咏的爱情誓言。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样,这里“丝”与“思”也是谐音双关。在思念织就情网里,千万个结已经把彼此牢牢地缠结在一起。“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是本词情感表达的高峰,也是词的主旨。台湾作家琼瑶的爱情小说《心有千千结》,书名正出自本句。本月初,琼瑶以非同寻常的方式离世了。千千万万爱戴她的读者们心中的“千千结”,也是一时难解啊。
宋雨:全词以景语“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结尾:黑夜即将过去,东窗还未白,一轮残月依然挂在天际……如此作结,言似尽而味深长。南宋词人沈伯时在《乐府指迷》中说 “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尾最好,令人于之抚玩无极,追寻已远。”本词的结尾是符合这一美学追求的。
唐风:这首伤春怀人的爱情词,上片以春天的风雨及杜鹃、柳絮等意象,暗示爱情遭到挫折。女主人公心拳拳惜春之情实为惜情、惜人,但其感情的起伏在词中并不明说。词人用一系列带有感情色彩的意象的来暗示,让读者自己去体味。
宋雨:下片则直抒胸臆。女主人在惆怅和幽怨之中显示其心迹:“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表达对爱情的坚贞与信念。最后以曙光前的残月景象作结,具有连绵不绝的抒情效果。全词兼具含蓄和发越的特点,蕴藉之中带有高迈,在婉约的背景下显示少许豪放,体现了张先的词风。
唐风:本词音律的特点一般被忽视,但却值得一提:作者在创作此词时选择押入声韵。【千秋岁】这个词牌要求押仄声韵,但不一定要是入声韵。然而以浊塞音快速结束为发声特点的入声,在表达悲愤、惆怅、激越等心情时,具有特殊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宋雨:是这样的。比如李白凄切动人的《忆秦娥》,李清照如泣如诉的《声声慢》,岳飞壮怀激烈的《满江红》,柳永悲凉哀婉的《雨霖铃》,苏轼博大沧桑的《念奴娇》,王安石沉郁悲壮的《桂枝香》,陆游欲说还休的《钗头凤》等一些最著名的词作,均充分显示了入声韵的感染力。这首《千秋岁》同样如此。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godog
2024-12-19 20:38:48拜读,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