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韵》90.《独不见》沈佺期
《独不见(1)》
沈佺期
卢家少妇(2)郁金(3)堂,海燕双栖玳瑁(4)梁。
九月寒砧(5)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6)。
白狼河(7)北音书断,丹凤城(8)南秋夜长。
谁为(9)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10)。
1. 独不见:乐府旧题,《乐府解题》示其意为:“伤思而不得见也。”本诗另有一题:《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
2. 卢家少妇:梁武帝萧衍乐府诗《河中之水歌》中的人物,后来泛指少妇。
3. 郁金:一种香料,和泥涂壁能使室内芳香。
4. 玳瑁(dai4mao4):海生龟类,龟甲上有褐色美观的花纹,古人用做装饰品。
5. 寒砧(zhen1):此处指寒秋的捣衣声。砧是捣衣用的垫石。捣衣是一个将新织的布料平铺在砧板上,用木棒或杵(chu3)敲击的程序。目的是使之平顺、柔软,便于裁制衣服。
6. 辽阳:辽河以北,泛指辽东地区。
7. 白狼河:今辽宁省境内的大凌河。
8. 丹凤城:此处指长安。相传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吹箫,引来凤凰,故咸阳被称为丹凤城。后以丹凤城称京城。
9. 谁为:即“为谁”。
10.流黄:褐黄色织物,此处指帷帐、窗帘。
沈佺期(656—约714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人。初唐后期著名诗人。沈佺期出身于下层官宦家庭。他上元元年(674年)进士及第。武后时任协律郎、考功员外郎、给事中、尚书等,显赫一时。神龙政变后被流放到驩(huan1)州(今属越南)。神龙三年(707年)被召回,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等。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卒于开元初期,享年约58岁。
沈佺期(同宋之问等人一道)总结了前人的创作经验,规范了律诗的声韵和平仄规则,为律诗创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对唐代近体诗的成熟与定型贡献巨大。明朝高棅在其《唐诗品高序》中说:“沈(佺期)宋(之问)之新声,苏(颋)张(说)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
沈佺期著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全唐诗》收沈佺期诗3卷共152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2.
宋雨:今天我们来说说沈佺(quan2)期和他的一首著名七言律诗《独不见》。沈佺期是初唐后期的著名诗人,他与宋之问齐名,并合称“沈宋”。他们为近体诗(特别是律诗)格律的成熟与定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那一时期唐朝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唐风:沈佺期在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中进士。当时每年全国仅有二十几个进士及第,平均年龄近30岁。能在18岁中进士,表明其才华绝不一般。当时朝廷重用才高位卑的官吏。沈佺期一开始的职务是协律郎(大约相当于社科院研究员)和侍制(相当于朝廷高级秘书)。他无事时在中书省(相当于国务院)从事文书工作或诗词研究。遇皇帝出巡或有活动时跟随做一些应制诗文。因为是御用文人,其作品必须用词考究、格律漂亮,因此他对律诗的研究与规范,可能就是在那些年初步完成的。
宋雨:沈佺期30岁左右被升为考功员外郎,负责科举考试的一些事宜,大约相当于今天教育部的一个局长。公事之余他的主要工作是侍从武皇,做诗应答。武则天的诗作和书法皆有相当的水平,这是有据可查的。她对文人非常重视,多有恩宠。
唐风:是的。武则天本人的诗文有水平,所以才特别愿意跟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杜甫的祖父)等宫廷文人切磋。她绝非弄几个学士在周围装门面,或替自己写出点儿什么蒙人的东西。其实整个唐宋两朝,皇帝普遍具有比较高的文化水平。
宋雨:大约在公元697年,也就是沈佺期刚过40岁的时候,他被晋升为从三品给事中,大致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主任。三年以后,他再升尚书,具体负责中书省的日常政务,进入朝廷权力中心。这就是为什么在705年“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之后,像他、宋之问、杜审言这些宠臣都被流放的南方夷蛮之地。沈佺期的流放地的是今在越南境内的驩(huan1)州。这年他49岁。
唐风:在流放之前,沈佺期两个分别为4岁和7岁的儿子也与他一同下狱,只有他的续弦韩夫人和9岁的女儿幸免。此时,这个女人表现出不凡的魄力。她背着狱中的丈夫,散尽家财,把两个儿子从狱中赎了出来,然后带着3个孩子到英麓(今湖北英山县)居住(这里可能是她的娘家)。三、四年后沈佺期被召回朝,他长安的家业已经不存。此时韩夫人又做出重大决定,她让家人、仆人带着次子到长安照料沈佺期,而自己和长子继续留在英麓。到713年沈佺期去世时,次子承袭了皇帝的封赏,成人后恩补入仕,其后代也在长安做官。而韩夫人也被皇帝册封、赏赐,英麓沈氏也成为发达的大族。
宋雨:这个女人还真是不简单!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首《独不见》。它是写于什么时候呢?从字面上看,思妇是说辽阳的战火不得停歇,丈夫十年不能回来。我知道那几百年辽河一带战火频频。隋炀帝三征高句(gou1)丽失败。唐朝也打了几十年。到了中唐,李贺又有“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之叹。那么,沈佺期这首诗的具体背景是什么呢?
唐风:经学者的考证,本诗最可能作于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当时高句丽已经被唐朝灭了。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统领。然而这个地方并没有持久的和平。先是朝鲜半岛南面的新罗国与唐朝发生战争,然后北面的契丹部落又与唐朝在此地发生冲突。这个地方一直是几个民族时有摩擦的火药桶。在这一时期,唐朝军队的主要任务已经由攻转守,力求保住胜利果实。
宋雨:《独不见》是汉乐府旧题。《乐府解题》提示“伤思而不得见也。”所以作为闺怨诗是切题的。从风格来讲它似乎的确是受乐府诗的一些影响,比如首联它用了比兴的手法,这在后来的七律中不多见。
唐风:于是在《唐诗三百首》中,蘅塘退士将《独不见》归于乐府诗。其实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七律,我感觉还是归于“七言律诗”更合理。蘅塘退士反倒把一些不严格合律的诗,如崔颢《黄鹤楼》归于七言律诗。
宋雨:清朝学者管世铭认为“七言律诗出于乐府”,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唐朝以前除乐府外少有七言诗。将“七言八句”的乐府诗辅以五言律诗的对仗和平仄格律的基本原则,就可以形成七律。也许这就是沈佺期、宋之问这些初唐诗人的心得和创新吧。
唐风:首联“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 卢家少妇,名莫愁,是梁武帝萧衍诗《河中之水歌》中的人物,后来用作少妇的代称。郁金是一种香料,和泥涂壁能使室内芳香;玳瑁是一种海龟,龟甲极美观。首联两句有齐梁体的华丽诗风,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居室之美:四壁以郁金香料涂抹,芬芳四溢。顶梁用玳瑁壳装饰,雍容华贵。
宋雨:“海燕双栖玳瑁梁 ”暗用比兴手法 — 一对海燕飞到梁上来安栖,引来全诗情思和愁绪的主旋律。与鸳鸯类似,双燕在古诗词中也多用来代指爱侣。如“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李白),“晓日窥轩双燕语。似与佳人,共惜春将暮”(秦观)等等。现在梁上的燕子成双成对,而女主人却独守空闺。首句对少妇居室之华丽的夸张描绘,恰是反衬她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唐风:颔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战忆辽阳”动人心魄。秋天到了,外面传来此起彼伏的捣衣声,女人们在为远方的游子和征夫准备冬衣。捣衣声、秋风、落叶这一系列外在的信息最终都转成了女主人的伤怀之感。本来落叶并不是捣衣造成的,诗人却用了“催”字假设思妇认定的因果关系。“砧”字前面加“寒”与其说反映温度,不如说反映心情。李煜的“断续寒砧断续风”(《捣练子令·深院静》)那个“寒”字,也是反映他作为阶下囚的凄苦。
宋雨:“十年征戍忆辽阳” 中“忆”这里是“思念”的意思。丈夫征戍辽阳,一去就是10年。她也苦苦思念了10年。每读到这一句,我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就算“十年”是个虚数,两三年总是有的。夫妻就这样天各一方,音讯绝无。这在我们今天是难以想象的。
唐风:颔联这两句写得很地道,是典型的诗的语言。语法上两句都可以理解成倒装,即 “寒砧催木叶”应理解为“木叶催寒砧“,是季节催人;“征戍忆辽阳”是“忆辽阳征戍”之意。然而既是诗的语言和句法,则常可以有别的理解,特别是后面一句,并不一定要理解成倒装,理解为女人思念在辽阳的丈夫,“十年征戍”作状语,应该也可以。能够从多角度理解,对读诗很重要。如果能很自然地这样写,那就是会写诗了。
宋雨:颈联进一步描述征人的一去不还和思妇的愁绪。出句“白狼河北音书断”中,“白狼河”是今辽宁省境内的大凌河,与上联辽阳相一致。十年了,夫婿音讯断绝,生死未卜,这种心情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很难想象。对句“丹凤城南秋夜长”中,“丹凤城”即长安城,当时长安城北是宫殿,城南为居民区。在夜晚的秋风明月之中,是怎样一种煎熬。
唐风:这里“音书断”尤为残酷,哪怕偶尔报一次平安,人的心中也踏实许多,等待的日子也更有盼头。否则,那种"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的惨状真的可能发生。
宋雨:此联在语言上也是很精妙的,比如“白”对“丹”,"狼"对"凤" “北”对“南”,两个地名相对且一远一近。这些反映了宫廷诗人作品的工巧。
唐风:很多年以前我在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听一位文科朋友说他特别厌烦闺怨诗,娘娘腔,就那点东西,没有深度。我当时觉得很对。而现在,我至少对闺怨诗、特别是对描写征夫妻子的闺怨诗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那个时代的女人嫁鸡随鸡,丈夫去打仗杳无音讯,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人生有几个十年?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换成你,你怨不怨?
宋雨:明代时评家胡应麟认为本诗“起语千古骊珠,结语几成蛇足”,也就是说他不喜欢尾联“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明代陆时雍在其《唐诗镜》持相反观点,他说结尾“雄厚深沉”。我同意后者。尾联与前面部分的衔接和映衬和谐,本身也很有意境。
唐风:我也很喜欢尾联。它不温不火,结束得恰到好处。“谁为”即“为谁”, “更教”意思是“偏偏让”,“流黄”这里指褐黄色的窗帘。究竟是为了谁而这般愁苦却不得相见啊?这种反诘不论出自少妇本人还是第三方,都有很强的抒情色彩。而末句说,那明月又偏偏照在窗帘上,这不正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意境吗?。
宋雨:沈佺期的这首《独不见》是初唐为数不多的七律中的杰作。它虽在语言上尚遗留乐府风格,也未脱尽齐梁体的浮艳,但言之有物,意境宽广,技法纯熟。此诗对后来唐代律诗,以及闺怨诗、边塞诗均有很大影响,另外作为宫廷诗人,他在这首《独不见》却表现了对妇女的同情和反战情绪,也是难能可贵的。
唐风:说句题外话:本诗在有些选本上的标题是《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垂拱二年(686年),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出师北征同罗、仆固(皆为契丹部落名),乔知之任侍御史护其军。乔知之曾经作过一首五古长诗《从军行》,内有“平砧捣文练”、“寂寞十年啼”、“夜上流黄机”等句。所以有人猜测,沈佺期的这首诗实际上是对乔知之《从军行》的和诗。
宋雨:乔知之回朝后没两年就被杀了,也是死得冤屈。乔知之有一位侍婢名叫窈娘,美丽且善歌舞。结果被武则天的侄子、文昌左相武承嗣看上了,强行霸占。乔知之很伤感,于是作《绿珠篇》寄情(此诗传至今),密送给窈娘,女人读后无比伤感而自尽。武承嗣知情后大怒,让人罗织罪名后杀了乔知之。不过,武承嗣也没能得瑟太久。他想让武则天立其为太子,但在大臣狄仁杰等人的反对下未能得逞,而且被罢相。结果他不到50岁就忧郁而死,也算恶有恶报。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lovecat08
2024-09-19 12:24:22谢介绍!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