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闻香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正文

童年回忆 (四 及补充)

(2005-09-30 22:55:52) 下一个

离开父母兄弟,跟随爷爷之前,家里订有一本叫《小朋友》的画报。顾名思义,那是一种图文并茂,面向没上小学或刚上小学的小朋友的期刊。我们家弟兄六个,可以想象,每期杂志在新的来到之前,是闲不住的。你争我抢,你看完我看,或者大家一起看,很是热闹,也很是有趣,既学了一些字,长了一些知识,还可以出去跟别的小朋友翩。幼儿园里的一位阿姨,经常在上面发表作品,一些小故事什么的,很是有趣。至今还记得她的笔名,叫丁小三。是爸爸告诉我们,丁小三就是我们的丁老师。当时费了点劲,也不知是不是真地明白了什么叫笔名。反正觉得丁老师格外了不起。后来上中学时,碰到那个阿姨和她丈夫,回来同爸爸说起,才知道,她先生就是当年给她的故事配画的一位画家。后来二哥还跟他学过画画。

当时家里还有一本《三毛流浪记》。不知看过多少回,每次都象第一次看一样,兴致勃勃。一幅幅画面,即便现在想起来,也栩栩如生,历历在目。那本画册对我们兄弟的影响是很大的。儿童少年时期兄弟们经常拿里面的故事情节来比喻调侃,成了当时家里的典故。中学以后兄弟们不再提起,似乎是忘记了。大家结婚有了孩子之后,居然不约而同地在每家孩子的书里都能发现一本《三毛流浪记》。不过不同的是,画面已经不是黑白的了,而变成彩色的了。兄弟们神领意会地笑笑,何须多言。不知那些侄子侄女们,也会向当初我们一样对它产生深厚的感情么?

刚上二年级的时候,便离开父母弟兄,离开青岛,到济南跟随爷爷去了。离开时爸爸给了两本书,一本《新华字典》,一本《汉语成语小词典》。小词典和字典一样大小,但要薄些,还是硬壳的。当时爷爷怕咱贪玩,就让放学后立即到医院去找他。他就让我在一间很少有人打搅,象病案室一样的屋子里做作业。作业一会儿就完了,离吃晚饭还早,剩下的时间没法打发,就拿出《汉语成语小词典》来读。碰到生字就查《新华字典》。不到一年,那本成语小词典就滚瓜烂熟了。无聊之余就看字典。那大概是一生中,当时读起来最无趣,却歪打正着,对以后最有益的两本书。当时在小学里的作文,几乎篇篇得到老师表扬好评。以后中学,工作,大学都获益匪浅。

不管冬夏,爷爷总是早上五点起床。当然咱也不能睡懒觉。到操场上去跑步。练完腿练胳膊。开始不能练单双杠就爬杆,爬绳。然后就要背一首诗。背完诗就准备当天的课。等到上课时,已经自己学了一遍了,有什么难的?如果早上没时间写大仿,晚上回来就要补上。睡觉前要背诗给爷爷听。爷爷有本线装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但为了让咱背,就专门去买了一本最简单的《唐诗三百首》。说实话,当时背诗,既不自愿,也不理解,纯属应付。不过后来听说,背熟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溜。我想可能是真的,武松就是被咱的迷魂药给弄糊涂了。

这便是咱三年级以前看的五本书。

附:童年回忆1,2,3

 

补充:2005-10-04 12:57:57

在回忆(3)里,大家可以看到,在文革开始之前,九、十岁时,咱已经开始了阅读“整理”《毛主席语录》了。《毛主席语录》出版后,在一些现今好多父母不可理解的高压下,例如锁在斗室里,棍棒相加,是背得滚瓜烂熟了。同时,还要大量阅读报刊杂志,做笔记,写总结。在下自信,小小年纪,要比革委会的主任读得多,写得多,当然要比他们说得少。但这些当时是极不情愿,极端厌烦,可又不得不做的。当时看不出这样做有什么益处,觉得大概爷爷就是为了省心,不让咱出去胡作罢了。也别怨他,当时可是作得可以,是有名的调皮捣蛋的“坏小子”,许多家长经常到学校告状,但老师都因为咱的学习成绩,并且从来不在课堂惹是生非,谁要捣蛋的话,咱会立即出面干预,不忍严厉惩罚。可咱也经常因为打架,破坏(在教学楼,图书馆给人拔气门芯),偷东西(院里有各种各样的果园)被保卫科扣留,那就不一样了。那是个医学院,小学是附设小学。爷爷在附属医院,下班后要去领咱出来。虽然少不了一顿打,可一旦“自由”了,又忘乎所以了。当时给父母写信时也从来没有抱怨,大概还以为是自己的错,耻于开口。后来,六年级小学毕业后离开爷爷回到父母身边时,父母看到咱的“理论水平,如此“高强”,很是吃惊。不过他们还是觉得,爷爷过分了,咱吃苦了。咱也很吃惊:“是吗”?

其实,不久,从中学开始,咱就得益非凡了。那时兴写论说文,就是纪实,描写之类的作文,咱都能不失时机地,引用一段毛主席语录,放上一段报章社论,呵呵,“引经据典”,谁敢说半个不字。

现在看来,要说启蒙,当首推《汉语成语小词典》。那是自愿读的,一下开了眼界,培养了兴趣。奠定了喜爱语文,古典文学的基础。要说阅读归纳总结的能力,写作能力的基础,要算那时的阅读报纸社论,写总结提要和背诵《毛主席语录》。《唐诗三百首》只是到了后来,到了姥爷家,广读古典,才理解,认识到了它的价值,有了兴趣。在那以后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它只有显示你素养的价值,没有象《汉语成语小词典》,报章杂志,《毛主席语录》来得实用。这一切,直接,或间接地得益于爷爷的严厉管教。

没有爷爷,也许现在的我,可能将是另外一个样子。就象我们国家,五十多年来,也许吃了许多苦,也许丢了许多东西,换个主义也许会比现在富一些。但我们到了这一步,虽然不是最好最先进的国家,但再也不用受别人的气,跟着别人的指挥棒转了。印度不是在制度上比中国先进吗?好比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他们不知道外面世界是什么样子。77年在下参加了院里一个给子女办的业余补习班,准备考大学。咱知道得晚了,离考试还差一个月,班里十几人,都补了半年了。夸夸其谈,一下把咱吓懵了,老师也说,“为下次作准备吧”。临考时,老师跟爷爷说:这么多人,就你孙子有希望”。他是一个好老师,有眼力。入学时,就咱接到了入学通知。

咱知道,咱只是芸芸众生,一个靠打工吃饭的工薪族。比咱有头脑,赚钱多的海了去了,人家小时没背过《毛主席语录》,《唐诗三百首》,《汉语成语小词典》,不但没挨过打,还捧手里怕掉了,含嘴了怕化了、、、起码,咱不是“留学垃圾”。

感谢你,爷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