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园

起步难,难于上青天!莫兴叹,初学有乐园!
正文

评诗话“协调”

(2006-08-04 04:54:39) 下一个

---------------------

评诗话“协调”

作者:冬永

---------------------

冬永疑问:

农家晚景 By 关中游子

夕阳依远山
余晖洒清田
薄烟笼晚树
似断却相连
累牛思槽院
倦鸟啼林间
黄犬吠声近
火车鸣笛远

这写景物的前八句整体上很流畅,只有这句“似断却相连”与其他七句不合拍,应由一句写实的替代。如果要保持这一句,那就得给其他七句都加一个类似的描写句才能平衡。如果是按四句一段第四句抒情,那么这句话不仅本身没有任何抒情的味道,也没与其它句联合起来构成抒情。所以这句是废句。

这写人物和事件的后八句也很生动,只有两处衔接得不太清楚:“直想抬手落”与“未见幼儿还”和“桌前已闻鼾”有什么联系,诗中看不出来,“未见”与“直想”之间似乎缺了一个环节;另外,“忙把晒衣敛”一句,为什么“忙”,诗中也看不出正常的逻辑联系。 不知作者是怎么考虑的?

爷娘紧声唤
未见幼儿还
直想抬手落
桌前已闻鼾
忙把晒衣敛
又将柴门关
月儿明似镜
四野悄然眠

---------------------

关中游子回帖:

我也觉得“似断却相连”不妥。容再琢磨琢磨。

“直想抬手落,桌前已闻鼾”:是写天色已晚未见贪玩幼子归来,父母生气欲打孩子时,孩子都已困倦依桌而睡了。
 
“忙”:是表达农家劳累一天,都快忘了晾晒的衣服,是急忙的意思,也想着意衬托暗含农家劳作之辛。

---------------------

冬泳建议:

所以用“幼子迟迟还”比“ 未见幼儿还”更好,总得先看见了再想打才合基本的逻辑,而且“迟”与“想打”也构成了自然的因果关系。

“农家劳累一天,都快忘了晾晒的衣服”,所以才“忙把晒衣敛”。这是作者心里想的,读者是看不出来的。而诗中的因果是:孩子“桌前已闻鼾”,赶紧收衣关门睡觉,连饭也不吃了。所以,诗的内容本身应避免造成逻辑上的不协调,否则想象的结果就天南地北了。建议将这一句改为“勤把晒衣敛”,则本句即可按常规现象独立存在,“勤”字本身对农家景色也是一个很好的烘托。

---------------------

《江南讲记》节选:

所谓通顺,是指语言要准确、顺畅,没有毛病。。。

有个人写了个《旅途》的 “ 诗 ” ,其中有这样两句,就很有代表性:

舟车卧海南,鸭香贵转馒。

很多人读不懂,于是作者解释说:先坐汽车,又乘船,最后火车,因为太累了,所以买了卧铺票,终于到了海南。到了宾馆以后,烤鸭的香味很吸引我,可是口袋里没钱,鸭子太贵,只好吃馒头。如此解释,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原意,令人不喷饭恐怕也难了。

。。。

第二类常见的问题是用词不通或者不恰当。比如 “ 月下高吟酒下欢,星光泻地柳含烟 ” 。这样的句子不是很通顺。月下可以理解,酒下是什么呢?再比如 “ 幽鸟 ” (原句记不得了)。幽鸟的本意是幽谷的鸟,但读者是不能理解什么是幽鸟的,属于缩略语使用不当。

。。。

我曾经写过这样的两句诗,是讽刺网络马甲的。诗中说:“诗坛有道多骚客,网络无端尽画皮”。画皮就是指马甲,用鬼故事的典,进行嘲讽。其实我不反对马甲,我只是讨厌别有用心的人用马甲来和我捉迷藏,放冷箭。但因为气愤,诗出现了下语过重的毛病。多骚客是好事,尽画皮就有些过了。因为许多马甲是善意的,也是网络的一大特点,这个尽字力量是有了,但打击面过大。后来甲夫先生帮我修改成“诗坛有道钦骚客,网络无端耻画皮”就好多了,诗中修改的两个字比原先的两个字不仅丰富了原来的意义,而且客观了许多,且力量更大。这次的修改,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受益很深。

还有的字,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使用,尤其不能单独使用在句尾、韵脚。 比如悠、茫等字。 可以是悠悠,可以是悠然,可以是苍茫、可以是茫然,还可以是茫茫,就是不能单独出现在句尾。比如有人写“风轻云亦悠”,就不对了。不能为了押韵的需要而凑韵。

。。。

诗中另一类问题是句法有问题,用字含混,容易产生歧义。我们写诗,有时为了格律的需要而调整句法,比如使用倒装句就是最常用的手段。但这样往往会出现歧义。比如有人写了这样两句诗:“敲窗落叶送秋音,飒飒萧萧扰客心。”我初读时以为是在写雨,是雨敲窗,也是雨使叶落下来,而且“飒飒萧萧扰客心”。但作者的本意不是这样,他是想写秋,是落叶打窗,发出“飒飒萧萧”的声音。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解,就是原诗提供了产生歧义的条件。落叶既可以是名词,指落下的树叶。也可以是动词“使叶落”。当认为是“使叶落”时,前边缺少了主语,我以为是暗指雨,正好符合咏物诗的写法。因为咏物时主语往往是藏起来的。如果改成“敲窗黄叶”,就不会产生歧义了。当然,敲窗一样存在问题,就不多谈了。

同样,下面的这句诗也存在歧义的问题“再与星君同一醉,轻舟下去有人家。”我知道作者的本意是说,轻舟从上游直到下游,然后看见人家。诗人的想法很好,但“下去”二字的理解不是唯一的。因为还可以理解为下船或者其它。且下去二字也不舒服,如果改成“轻舟泛处”,意思和原诗可能稍有区别,但一下子就明确了,意思也不错。

还有的词是意思前后矛盾。本来是要否定的,但作者用否定之否定,反而肯定了。古诗词中有些字的用法与生活中不同,比如肯、忍等字。单独一个肯字或者忍字出现的时候,往往是反意,就是不肯或者不忍。比如“寻诗多辗转,雅志肯轻休”,就是这样的例子。“忍向秋风哭逝川”也是这样的反意,理解为真的去哭就错了。注意不到这些,也容易出毛病。

还有的时候,古诗词经常出现一些已经被赋予了特定含义的词,是不能随便乱用的,比如秦楼、云雨、高山流水、鸥盟、青鸟、雁足、雁字等等,使用时是要小心的。兰舟和浮槎都是小船,但前者意象优美,后者有漂泊的意思,不能互相代替。

。。。

如果有兴趣学习古典诗词 , 请参阅古典诗词学习园地 :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1990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