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园

起步难,难于上青天!莫兴叹,初学有乐园!
正文

《诗词医案拾例》(四)[ZT]

(2006-09-16 08:24:33) 下一个

《诗词医案拾例》(四)
作者:熊东敖


?◆  秋 蝉
原 作
寒蝉抱树不知秋,冶调临风媚欲流。梦大难从心上觉,才高合向巧中休。?
霜枫飘处红迷眼,夜露凝时冷涩喉。天意果然怜尔辈。尽驱黄雀伺枝头。

改 作
寒蝉抱树不知秋,冶调临风媚欲流。梦大难从心上觉,才高合向巧中休。?
霜枫飘蝶红迷眼,夜露凝珠冷涩喉。天意果然怜尔辈,尽驱黄雀伺枝头。
    诗中有余字,是一种病,容易被人发现;诗中有懒字,也是一种病,却很难被人察觉。这是因为余字就象柱着拐仗的老头,可以看见他形体衰颓;而懒字却颇似倚阑的少妇,只能感觉到她精神倦怠。努力发现懒字并及时更换它,是提高诗词创作质量的窍门之一。《秋蝉》一律,是我早年的作品,其中第三联原作"霜枫飘处红迷 眼,夜露凝时冷涩喉"""""二字,尚不为余,只是不甚着力,有懒惰之嫌。后来经过推敲,决定变赋为比,用""""二字取代了它们。懒字一换,便成诗眼,诗句马上就生动、形象起来。此诗在《长沙晚报》发表以后,获得了许多师友的肯定。前辈诗家刘廉秋(家传)先生还专门来函祝贺,并赐诗嘉许 云:"春秋正富好推敲,实义根情气自豪。屈指吟坛多后秀,逢人我独说东遨。"如今先生已故去多年,手泽犹新,音容已杳,思之不觉怆然。特留下这段文字,以 资纪念。先生泉下有知,或当一笑耳!

?◆  答友人
原 作
同具疏狂一颗心,君游瀚海我安林。林容鸥鹭相来往,海任鱼龙自起沉。?
君未入林林有待,我如赴海海难禁。海深林阔无拘束,各把长歌放胆吟。

改 作
同具疏狂一颗心,君游瀚海我安林。林容鹤鹭相来往,海任鱼龙自起沉。?
君未入林林有待,我如赴海海难禁。海深林阔无拘束,各把长歌放胆吟。
    文学艺术的本源是生活,只有深入生活中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才能获取真知,避免纰漏。唐代大画家戴嵩作《斗牛图》,以其牛尾指天而遭到牧童的讪笑。因为牛打架的时候用力,尾巴夹于两股之间,从不上扬。这一点,牧童自然比戴嵩清楚,戴嵩犯的是观察不细的错误。类似的错误,我也犯过,上述《答友人》诗便是一 例。诗中第三句"林容鸥鹭相来往"""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未觉察到有什么不妥。一次碰到杨金亭先生,我把诗拿给他看,他马上指出:鸥是一种水 鸟,只在江海之岸栖身,从不入林。我大吃一惊,回来改了个""字,才算避免了闹出更大笑话。为了这件事,后来我专门到洞庭湖去作过观察,发现不只是鸥,连天鹅、大雁等也都不入林。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不禁在暗中替一位古人担起忧来。他就是我最崇拜、最倾仰的大文豪苏东坡。他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向来 脍炙人口,可在写到"缥缈孤鸿"的时候,有"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句子。鸿雁只在芦丛草泽絮窝,难道还有上树去选择居所的吗?这位天才的大胡子文豪,只怕也 是缺了一趟水乡行,才会写出这种不符生活的妙句来的。??

?◆  大角湾冲浪险为狂涛吞没赋此自警
原 作
江河曾作等闲看,小试汪洋一角寒。跣足科头人似蚁,轰天裂岸浪如山。?
当时只道屠鲸易,此际方知下海难。千古英雄能几个,龙颜纵好莫相攀。

改 作
江河曾作等闲看,小试汪洋一角寒。跣足科头身似蚁,轰天裂岸浪如山。?
当时只道屠鲸易,此际方知下海难。数尽英雄千古事,几人真个识龙颜?
    前年秋天,我和几位诗词同道一起,到湛江地区作了一次小游。在闸坡大角湾,我经不起海的惑诱惑冲了一回浪,结果被风浪卷离海岸很远,几遭灭顶之灾。也是命不该绝,当一道山峰似的大浪将喝足了"海鲜汤"、已无力再作挣扎的我打入海底时,一煞的灵光竟使我感觉到了水下原来是布满了一道道浪沟的斜坡。浪的作用能 影响水底形态,说明离岸已不远了。求生的本能使我蹬着海底朝上猛一窜,获得了决定生死的一口氧气。脑子也随即开了窍,以后不待浪来,便主动沉入水底,稍作潜行后又窜出海面换气。几个来回,终于躺过了死神的亲吻。死里逃生,不能没有诗,吐尽腹中咸水后,便写了上面一律。诗虽算不得好,但因内容独特,还是具有 一定个性。初稿送偕行的熊鉴老请益时,他一路点头一路哼,哼到最后一句,声音突然停下来,眼睛盯着纸面大约有半分钟之久。鉴老向有独到目光,他一迟疑,说明定有不妥。但这不妥到底在什么地方,当时并来准确找到。一觉醒来,"海鲜汤"已完全消化,头脑反觉比以前清醒,再来看那诗稿,"不妥"处便一下子跳出来 了:一介草民,写自己的生死经历,与"攀龙"扯得上吗?题为"自警",诗里却透露出一些告诫他人的味道,也属多事。改成"数尽英雄千古事,几人真个识龙颜 ",意味就不一样了,历史上许多大英雄、大豪杰,对变化莫测的"龙颜"都不能尽"",一个不知深浅的小民,被龙王爷捉弄一下,岂不是活该么?这里虽然也 同样说到"英雄",但已不是原句那样正儿八经的面孔,把他们请出来,不过是虚张声势,自我解嘲而已。改了尾联,第三句也要跟着将"人似蚁"""字改作 "",以免重字。此番历险,还有不少"趣闻"。原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长廖启良先生,和我一道下海,情况没有我危急,样子却比我更狼狈。他在与狂涛比拼时,内裤被无情剥去(因是即兴下海,未准备泳装),不得不用双手捂住下身,赤条条地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过海滩。我也写了四句打油助兴,不妨附及:?
?◆  廖公启良被狂涛剥去泳裤戏赠?
白玉条条浪里翻,衣衫剥尽见真颜。先生欲作乘龙婿,无角无鳞入选难。?

?◆  读《对庐集》赠岭南徐续老
原 作
昨夜东篱酒半酣,新词诵罢有余甘。未曾雅范瞻城北,已觉清风起岭南。?
心结佛缘松列五,韵涵天籁月初三。扁舟便欲随公去,好钓沧溟万顷蓝。

改 作?
昨夜东篱酒半酣,新词诵罢有余甘。未曾雅范瞻城北,已觉清风起岭南。?
情寄云山松列五,韵涵天籁月初三。扁舟便欲随公去,好钓沧溟万顷蓝。
    岭南徐续先生是当代诗坛名家,他的诗词结集出版时,曾有选择地向海内外一小部分诗友征贺。我当时与先生虽神交已久,但尚未谋面,亦蒙青眼顾及,遂写了上述一律附骥。诗寄出不久,便收到续老回信,云:"尊作大佳,足光篇幅,只是我不信佛,第五句请再斟酌。"我知道自己生造的故事在行家面前卡壳了,心中一阵惭 愧。续老说得很委婉,"不信佛"云云,不过是想给我一个下台阶的机会,心里头其实早已看出这句诗前四字与后三字的不搭界。现在不妨老实交代,我写这诗的时 候,对续老的生平还不是很了解,恰好有次出差路过衡山,看到祝圣寺前苍松环列,便想杜撰出一个"五松听经"的故事让人猜上一猜。当时还自鸣得意:罗贯中在 《三国演义》中杜撰了蒋雄戏王姬的故事,让人们猜了几百年,《探皇陵》中的李妃,信口一句"昔日里有个潘老丞相,他的事儿美名扬",便弄得徐延昭们摸不着 头脑,不是都有趣得很么?如今我也照胡芦画上一个瓢,说不定也能把一些人引进迷宫里玩一玩呢。没想到假货还没上市,就被行家一眼拆穿,此时不改,更待何 时!改这句诗并未花费多少气力,这要感谢朋友及时送了我一本《岭南五家诗词钞》。那是张采庵、莫仲予、刘逸生、徐续、陈永正五位诗家的合集。有了此书作根据,我立即将"心结佛缘"四字裁革,换上"情寄云山"。这样一来,那原先前后不搭界的"松列五"三字,反而因祸得福了。此诗后来在《中华诗词》上发表,获 得了一些师友的谬许。上海马祖熙先生来信称赞说:"中两联清新隽永,光彩四溢,尤为可贵……"马老是不知道我原先的大胆妄为,倘若知之,不拿起板子打我一顿手心才怪哩。教训良多,以此为最,附志于此,以警后来。??

?◆  怀程千帆先生
原 作
千帆老丈坐南京,阅尽沧桑鬓转青。饮食近来无别物,一江水煮半天星。?

改 作
千帆老丈坐南京,阅尽沧桑眼转青。饮食近来无别物,一江水煮半天星。
    这是我《夏日怀人歌》中的一节。程千帆先生是我的同乡前辈,我虽心仪已久,但不曾拜谒过。这首诗表现的,只是我的单相思。因未识荆,故我想尽量写得潇洒,空灵一点,用浪漫笔调来弥补对实际了解不多的缺陷。谁知事与愿违,篇中错用了一个""字,几乎导致全军尽墨。问题是著名诗人史鹏先生发现的。史老对我 说:"千帆丈早已秃顶,雪山上没剩下几颗松,你这'鬓转青'只怕不大合适,不如我送你一个字,作'眼转青'如何?"当真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我是又惊又喜,自然要厚着脸皮接受馈赠。史老的以"""",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纠错,而是起死回生,救通盘于绝境。几十年来,我就是这样不断地得益于师友们的教诲,方成今日寸进。正因为如此,如今我在指导学生修改作业或与朋友交流诗艺时,也不敢有丝毫藏私。不然,怎么对得起那些曾经无私帮助过我的师长?《夏日 怀人歌》后来在北京《新华诗页》及澳门《写作学刊》上发表,怀千帆丈一节隐去未公布,原因就是不敢贪天之功归己有。如今千帆老人已作古,我又重新把它拿出来,一方面是为了纪念我这位乡前辈,另一面也是为了向史鹏老申谢。??

?◆  赠李白友先生
原 作
天下如棋万象悬,故交别后梦长牵。囊空自觉亲情薄,俗世谁弘大雅篇??
一样山川同沐雨,数声问候已经年。近来择得鱼虾侣,闲引涛声到砚边。

改 作
银汉遥瞻万象悬,故人别后梦长牵。囊空自觉亲情薄,世落谁匡道义偏??
一样山川同沐雨,数声问候已经年。居闲幸得鱼虾侣,时引涛声到砚边。
    这是我故乡一位青年诗友的近作。这位诗友我非常熟悉,四年前的作品,还在学步之中,没想到近来竟然突飞猛进,当真是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如此首之开阔、深沉,圆融、浏亮,已达相当成就,如果不是个别地方火候稍差,应可与当世高手一搏。?首句前四字略显牵强,与次句气脉难贯。若以"银汉遥瞻"易之,则 不惟前后云衔水接,且本句之""字亦有了""。次句用"故交"或是"故人",可依各人习惯,不必强求。颔联上比好,点透了炎凉世态,虽是古意,但有新 形。下比则不敢恭维,"弘大雅"云云,实在过于常套,属对欠工,犹在其次。如果用"世落谁匡道义偏"七字易之,便与上句势均力敌,高下难分了。五、六句大 佳,看似不甚经意,实则自然成工,其空阔、灵转处,似见老杜律法之趣。结联颇饶新意,上句虽略取东坡,然得下句"涛声"一引,便掩尽前人形迹。惟个别字、 词稍硬,须略加润饰,方具十分情韵。??

?◆  虞美人•访插队时房东
原 作
下乡像被开除掉,都道前程杳。牛棚日子太难熬,蚊子如雷长夜睡难着。  三十年后重逢了,俱道朱颜老。默然面对两心同,多少离情都在不言中
??
改 作
下乡像被开除掉,尚说前程妙。牛棚难比凤凰窝,蚊阵如雷长夜怎消磨?   卅年重踏山村月,不觉头俱雪。把杯相顾两无言,只有纯情依旧似从前。
    原作写当年的老知青对旧房东的重访,笔端尚有感情,只是基本功太差,离及格尚有一段距离。首先是词律尚未完全掌握,《虞美人》调,上下阕须平仄转换两次用四个不同部的韵,而此作只是到了下阕才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转换,也就是说,前六句都是同声部平仄通押。这还未把将入声字当平声用的错误计算在内。其次是现 成词语太多,如"朱颜老""两心同""都在不言中"等等。第三是重字密度太大,如"日子""蚊子""太难熬""睡难着"等,都集中出现在歇拍二 句中,十分扎眼。
上片"都道",下片又"俱道",也嫌啰嗦。此外还有缺少形象思维,述事直白等问题,随手可拈,不一而足。此词的改造,须从格律与艺术两方 面同时入手,方能凑效。首句以"打油腔"开篇,略带点启元白味(当代著名学者启功,字元白,长于词,以风趣、幽默的大白话入词为时人所倾倒),可以保留。 次句太直白,要反过来说才能略增含蓄,故改为"尚说前程妙"。一边是"开除",一边还要说"",反差中蕴含的辛酸,比直接说"前程杳"浓烈得多。从"牛 棚"句开始,依律须转换另部平声韵,加上原句欠锤炼,因此只留用两个排头兵,以"牛棚难比凤凰窝"取代原型。歇拍句"蚊子如雷"夸张过度,改为"蚊阵如雷 "便准确、形象多了。末三字依前韵易作"怎消磨",原意未失。换头二句表述无趣,声律又未尽谐,所以只稍存其意,用两句景语代之。"山村月"与头上"" 一现,原先枯燥的场面立刻变得情韵悠扬起来,这就是以景语言情的妙处。结穴两句太现成,人人能道,说它作甚?不如稍稍变换一下角度,添一副杯盘作道具,强 调"纯情依旧似从前"来得有味。

?◆  五泄湖抒意(之一)
原 作
五泄湖光碧映天,桃花一路沿溪山。
波吻沙岸香唇美,船剪绿绸春色妍。?
岩怪峰奇萦梦忆,流飞瀑泻动心弦。越中雁荡胜人甚,诗意画情长相牵。
?
改 作
五泄湖光碧映天,桃花一路向人燃。
波涛吻岸涨还落,雀鸟穿林静复喧。?
岩怪峰奇劳梦想,流飞瀑泻动心弦。抛闲笑我红尘客,半日清游也似仙。?
    从原作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功较差,篇中除了一、六两句稍具情趣之外,余者不是违律,就是乏味,个别地方甚至欠通。这样的诗要想起死回生,除了大换血别无他法。首句差强人意,可以不动,保留一点原汁原味。次句末三字三平脚且意象不佳,故以"向人燃"三字易之,不惟使之谐律,且有赋予桃花潜意识的作用。 三、四句过于造作,出力不讨好,加上平仄失调,成了篇中赘疣。故上联大砍,下联全删,别出意象为"波涛吻岸涨还荡,雀鸟穿林静复喧",一侧重视觉,一侧重 听觉,视听互见,动静相生,庶几可以撑些门面。"流飞瀑泻"句好,可惜上联不敌,有跛足之嫌。"萦梦忆"三字无趣,试以"劳梦想"易之,勉强与下联成对。 结联气不顺,了无余味,须得重新造境,方可收篇。根据前文意脉,另出新枝为"抛闲笑我红尘客,半日清游也似仙"。经过这番大换血,此诗似乎有了新的生命。
??
?◆  五泄湖抒意(之二)
原 作
陟岭造幽不倦人,青山绿水娱形神。一湖波碧舒游目,五泄飞清涤杞心。?
风管溪弦交响曲,虫鸣鸟啭合和音。物轻意惬尘思淡,融入自然忘自身。

改 作
始信奇观亦醉人,山柔水媚倍怡神。一湖酿碧舒游目,五泄飞清涤杞心。?
蝶影花形生死恋,溪弦风管合和音。自然妙趣知多少,但得些须便忘身。
    此诗与前作意象近似,表达方面却比前作稍强。不过从整体上看,仍不够成熟,套一句行话说叫做"有句无篇"。首句欠通顺,全改,与次句构成倒装;次句色彩过 艳,故用""""二字冲淡之,以免与三、四句之""""相犯。"娱形神"三字不稳,用"倍怡神"代之似较合适。"五泄飞清涤杞心"好,在篇中 可以称得上是警句。上联亦不错,惟""字欠工,故改"",以使与""字联动。五、六句亦较生动,只是上、下联俱写声音,未免意象重合,故两句合成一句作下联,另配"蝶影花形生死恋"作上联。这样诗境更为开阔,味亦醇和独特。结联乏味,意思却有,表达不畅而已。故按原意进行了重新包装,使全篇有了一个较好的圆合。上述二诗出自中华诗词研修班同一学员之手,其中第二首是在老师修改了第一首之后写的,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一些进步来。??

?◆  小 景
原 作
郊桥南岸西堤段,不笼炊烟笼白杨。息息河川慢流淌,啾啾水鸟任飞翔。?
绿油庄稼青青草,淡雅山花细细香。小景怡人浑不觉,皆因只羡美名扬。
??
改 作
石桥西望野村旁,淡淡轻烟裹白杨。有色山花相掩映,无名水鸟自飞翔。?
浸堤波浣青青草,隔岸风传细细香。小立溪头浑似醉,不知衣上染斜阳。?
    这是一首描摹自然风光的小诗,作者写得十分费力,处处想表现新奇,却处处都留下毛病。首句造景不美,纯自然主义,看到什么便是什么,难出诗味。今拈出句中的""字另组镜头,将"野村"纳入视线,增加几分人间烟火。其中""字是关键,以下各句皆由此生发。次句不知所云,且""字违律,故裁掉四个字另行 镶边。"裹白杨"""字,有人认为不若""字有动感。其实不然,""正是远望的效果,朦朦胧胧的,看不甚真;""字的动感要近处才能看得出来, 与""不符。中两联进行了较大的重新组装。首先将第六句的"山花"移到第三句,以"有色"二字志其无名,亦扣着""字;第四句"水鸟"亦是如此,不必具体为某一种鸟类。第三句的"河川"之意只取其一小部分与第五句的"青青草"稼接,构成"浸堤波浣青青草"的诗意画面。第六句的"山花"已被借调到第三句 了,故此只用"风传细细香"暗寓其因果关系,这种内在的意脉承转是诗词创作的艺术手法之一。第七句保留意思,文字略有变动,"浑不觉""浑似醉",更见 流连之意,也为推出后文蓄足了势。原第八句不好,自己说出来,殊无含蓄,故全改。"不知衣上染斜阳"者,正"浑似醉"使然也,余意不尽,余味无穷,较"皆 因只羡美名扬"相去何止天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