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晚茶亭

夕阳在山,清茶在手,正是一天最好的时候。。。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妇女节的葬礼》-记瑞典儿童文学作家林格伦安葬典礼

(2007-11-14 09:16:43) 下一个

(旧作,写于2002年)

今年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老城大教堂,举行了一次隆重的葬礼。参加葬礼的有瑞典国王和王后,有加冕的公主,有政府首相,有内阁部长。教堂外从市中心的大街到老城的狭巷,成千上万的人伫立街头,他们手拿鲜花,冒着北欧三月料峭的春寒,静穆地深沉地等着,等着最后再向这辞世之人说一声再见。

有如此显要的国家首脑参加,有如此众多的百姓列队街头,应该说,这不是寻常的葬礼,而是一次国葬。这行将安葬的人,名叫艾斯特丽德- 林格伦 (Astrid Lindgren)。她不是政党首要,不是军功显赫的将军,她祗是从贫穷的斯摩兰省走出来的一个农家女孩,后来成了一位慈爱的母亲,一位坚强地和生活搏斗的瑞典女性,一位著名的瑞典儿童文学作家。

林格伦不仅仅属于瑞典,她属于全世界。她的成名之作“长袜子皮皮”不仅在瑞典家喻户晓,在美国,在中国,在欧洲许多国家,都有译本。翻译她作品的语种之多,超过了任何一本瑞典书。在她的故乡,还有“长袜子皮皮游乐场”。每年,从丹麦,德国,英国,甚至日本,多少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来到这儿。让孩子们在作家的故乡,更深地去品味那童话王国的情趣。

林格伦不仅仅是一位儿童文学的作家,她还是一位坚强的妇女,一位有着深刻思想的哲学家。她相信人的力量,坚 守人的自信,鼓励人们面对挑战。她有一句名言:“世上有些事,我们必须去做,尽管它充满危险。因为祗有这样,人才配被称为人;不然,就祗是一堆毫无价值的粪土。”这思想,贯穿在她的作品中。她的书,不仅孩子爱看,成人也爱看。通过写给孩子的书,来升华和提高成人的品性,这是 林格伦的独到之处。

而今这位九十五岁的老人,终于渡过了她不寻常的一生。一辆四围敞开的马车,安放着她白色的灵柩,后面跟着一匹她童话中的白马。那灵柩上铺满了深红色的玫瑰。玫瑰是爱的标志,正象征著作家对人民,人民对作家深沉的爱。当马车拉着灵柩走过大街小巷时,周围人群静得没有一丝声响,祗听到达达的马蹄声和格格的车轮响。

林格伦的安葬典礼在斯德哥尔摩的老城大教堂里举行。教堂外的纪念桌上,有一张她的照片。她面容清瘦,帽子斜戴在头的右侧,左侧几簇银色的头发,显示着她的年龄。她眼不大,细而半眯,一看就知道里面蕴藏着智慧和思想。她脸颊上有两道深深的皱折,坚决地通向嘴角,反映了她坚定的个性。她右颊上有一个凹陷,年轻时大概是一个酒窝吧,向人提示她当年的美丽和调皮。

她的灵柩此刻安放在教堂的正中。周围除了红色的玫瑰外,还有象征瑞典的蓝色和黄色的飘带。当瑞典国王领着王室家属向死者鞠躬致敬后,安葬典礼在徐徐的乐曲声中开始了。其中除了弥撒曲,和来自她作品中的音乐外,还有一首缓慢的莫扎特的“Adagio",这是林格伦生前指定要在自己的葬礼上播放的音乐。

瑞典首相佩尔松。在安葬典礼上说:“在今天这样一个和伟大作家告别的典礼上,语言将是很难选择的。也许我们祗能选择一个词,那就是谢谢。谢谢林格伦为孩子所写的书,谢谢她给人的自信,谢谢她对瑞典所作的贡献。”这话很有概括力,你看那大街小巷里,成千上万人手上拿着的牌子上,除了写着“再见”外,就是“谢谢”。多少天真的孩子,把鲜花和“谢谢”,撒在她的灵柩上,纪念桌上,撒在灵车走过的马路上。

葬礼上,曾在电视片“长袜子皮皮”中扮演皮皮的英格丽,谈了当年她为了演好这个红头发的调皮孩子时所遇到的困难和痛苦, 林格伦为此还真诚地向她道过歉。然而,正因为这个角色的成功,把她和林格伦连在了一起,以至三十多年来,几乎没有一天她没有听到人们和她谈皮皮,以至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人们不知道她叫英格丽,而一律称她“皮皮”。

在瑞典首都,举行这样一个隆重的葬礼,实在不是林格伦的遗愿。祗是国家考虑到举国上下对她的爱,才决定举行这一仪式。作家的遗体, 据说日后将运到她的故乡 Vimmerby 去,她将和她的父母葬在一起。那时,将举行一个纯粹家庭式的葬礼,不邀请任何外界的朋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Mulan_t 回复 悄悄话 I love her story.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