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中文书友会

大西雅图地区喜爱中国文化的朋友们的网上家园。我们每逢双月的第一个周六上午10-12时有中文书讨论,在Seattle Central Library四楼, 五号房间,欢迎参加!
正文

春风得意的孟郊 向东

(2008-05-02 10:20:05) 下一个
        中国的科举制度源于汉朝,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科举制度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与汉代的察举、征辟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最主要的进步在于秉承“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使得从政、做官、管理社会的权力不再只局限于世袭的贵族家庭,而是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条件,使得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能够进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从这个意义上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孟郊(751-814),字东野,原籍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唐代诗人。他最著名的一首诗是《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没有华丽的词句和深奥的典故,却把母子依依惜别之情刻画得格外传神。但这首诗里没有交代清楚的是,他到底是干什么去了,让母亲如此地牵挂?

  孟郊到唐时的都城长安赶考去了!

  很不幸的是,学识渊博、富于才华的孟郊,却两次应试下第,一次是在贞元八年,他42岁时;另一次是在贞元十年,他44岁时。他曾经作诗为记,《落第》:“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再下第》:“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这两首落第诗,写得伤感之极。试想从花团锦簇的江南水乡,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来到八水环绕的都城长安,迎来的却是满心的悲伤和愁苦,回顾几十年的寒窗苦读、临别时母亲殷殷期待的目光,有何心情赏花、观景,又有何面目立足于人世间呢?

  但是, 两度悲伤的孟郊,终究迎来了一度的欢喜。贞元十二年,他46岁的时候,第三次应试进士及第。由他当时写的《登科后》一诗,可以想见其当时是何等喜悦、何等欢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就是春风得意这个成语的由来。

        孟郊等及第的进士们在拜谢了座主 (考官)、参谒过宰相等礼仪之后,通常要进行以下三项庆祝活动:“曲江赐宴”、“杏林宴饮”和“雁塔题名”。

        唐时的曲江园又被称为曲江池,是西安城的东南有一座著名的园林遗址,秦汉时代,它属于皇家猎苑-上林苑,秦朝时叫宜春苑,汉代时称乐游原,到了隋代改叫芙蓉园。曲江宴活动本是朝廷为落第仕子举行的宴会,后来演变成为新科进士和仕子们的诗会。“曲江赐宴”时往往是群贤毕至、才俊汇集,众多诗人吟诗作对;教坊乐队弹奏演唱,盛况空前。据《唐摭言》记载:“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填塞,莫可殚述”。皇帝本人也会“御紫云楼,垂帘观焉”。

  杏花园位于曲江西岸、朱雀街东、靠近城南的通善坊,北临慈恩寺。这里广植杏林,春来一片粉白,是长安著名游览地。与“曲江赐宴”的官方性质不同,“杏林宴饮”更多的是新科进士自己举行的联谊性、娱乐性的宴会,座主也会被邀参加,带有谢师的含义。重要的是要推选新科进士中最年少英俊的人充当探花使、探花郎,骑上高头骏马,遍访长安城的大小名园,采摘早春的鲜花,这就是孟郊诗中所描绘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曲江赐宴”、“杏林宴饮”之后,唐代的新科进士们还要乘着酒兴到“雁塔题名”,留作纪念。这里的雁塔指的是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在长安晋昌坊,与杏园南北仅隔一坊,为当时京城的最高建筑。新进士登塔远眺,然后刻名留念,得意之状难于言表。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28岁考中进士后就自夸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1300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对于中华文明建设的和传播,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但是,明代开始以“八股取仕”,科举制度从此逐步僵化、腐朽。到晚清时期,已经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因此,吴敬梓才写出了《儒林外史》这部讽刺科场的名著。

        到清朝末年戊戍变法时,社会潮流趋向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成为历史的必然。1905年,清政府颁布上谕停止科举,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因此,当时科举被废的主要原因是从教育角度而并非从政治角度考虑的。

        科举考试主要依据《四书》《五经》命题,可以考一个人的文字水平和记忆力,但没有使用价值。其实,清朝末年的政府已经对科举考试的题型和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增设了算学科举和经济特科,考试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与日本等国的外交关系等,有很强的实事政策性。1901年以后又废除了八股文体,对正科考试内容进行革新,引进近代政治经济考试题目和西学,使科举制开始朝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转变,注重能力考察。1910年,清朝政府还计划出台一个文官选拔的新制度,已经拟好了,但还来不及颁布就倒台了。后来的北洋政府也计划颁布文官考试制度,也来不及颁布就倒台。此后是军阀混战,直到1929年,国民党政府才开始正式实行文官考试制度,成立了考试院。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逐渐通过周边国家向世界传播,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历史上都较长时间地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受到过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孙中山先生就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并将其阐述于《五权宪法》之中,专设考试之权。

        梁启超批评科举的观点常被引用,却很少人知道他也说过“科举非恶制”这样的话。史学家钱穆也说:科举制“因有种种缺点,种种流弊,自该随时变通,但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不可不说我们把历史看轻了,认为以前一切要不得,才聚九州铁铸成大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