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天山积雪图》与关于绘画的对话

(2004-12-06 00:22:54) 下一个
ABC大人与《天山积雪图》华喦(YUN):(公元1682年—公元1756年),字秋岳,原字德嵩,号新罗山人,又号白沙道人、东园生、布衣生、离垢居士,清代画家。福建上杭人。曾为造纸作坊徒工。因自幼喜欢绘画 ... 幽鸟弄音图轴, 海棠禽兔图轴, 《天山积雪图》.






>

-------------------------------------------------------;

TO: 薇小妹、耳福兄、牧小妹,并与走廊的朋友暂时话别 (图) 文章来源: ABC-- 于 2004-12-05 19:44:54



在WXC我答应过两件事: 1。 是和薇小妹这位现代艺术家讨论一些绘画问题。上周五
我在茶轩开了个头,讨论将来还要深入。特别是耳福将国内部份又引入讨论,要论
透还要一块块地来。2。 我答应为耳福兄的‘讲古’极力捧场,在‘讲古’最后一
回在走廊登出后, 我将上贴一张我20岁的水墨国画。我知道耳福兄下过功夫又好画,
他看到后一定不会感到孤独。。我画这张画时先师已过世,但亚明、黎雄才、和董
寿平还在画松。我当时年轻雄心大,所以在笔和墨法上和这三位名家有意比较。打
个书法上的比方:我敢写大字,也敢写小子。即便是写意也敢露笔法。我特拍了张
近照,供行家们指正。

至于‘客死他乡’是我的真实感受。7岁时经名家讲解,看懂了华YAN这张画。感觉
虽悲,但内心顽强。我也贴上供朋友们玩赏。

薇小妹一定要问苦老的画技。我仅点一句:胸中的画不同于笔下的画。小妹可以GOOGLE李
燕(苦老之子)和八大的作品。凭小妹的悟性足以明白一二。

今后几个月太忙,就此与大家话别。感谢夜林为本坛倾注了不少心血。感谢所以朋
友在此交流思想,让我学习了不少新知识。欢迎女司令加盟。

老朋友再见! ;

------------------------------------------------------------


天山积雪,走廊话别 文章来源: 耳福.
于 2004-12-05 22:19:50 晚辈赶来与前辈话别:自文学城与老先生相见,每每指点评拨无不受益,今天忽闻老先生要临时话别,又将自己的早年之作和新罗山人“天上积雪图”一并传上,看后对老先生的治学功力和此番心境不胜钦佩与感慨!“天山积雪图”意境苍凉而高远,雪峰下,画中主人与孤驼跋涉于皑皑冰雪之间,阴云低锁处,一只孤雁掠过长空,嘶鸣声声,引得画中人抬首仰望------。(由于电脑银屏的图像解析程度,包括我在内大部分朋友可能看不出画中左上角的雁,我也只能凭记忆了。)画中人栩栩如生欲呼出画外,而画外人又何尝不是画中人--!海上巨擎任颐伯年曾题画道:“新罗山人用笔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离顿挫,一时莫与争锋,今人绕一沾笔辄仿新罗,益可笑焉。”晚辈不敢无礼妄评先生的椽笔,但中国画精粹渊源高古,承传有序,千年而不殆。我相信,所有同行对于包括”湖社”,“松风画会”等更老一辈前人为中国画事业所做出的成就和贡献将不会忘记的。 注:任颐的题画与ABC前辈读画息息相通。均对古人精粹领会至深 文章来源: 耳福 于 2004-12-05 22:34:46

---------------------------------------------------------------------

旁观者也来两句。 文章来源: 我是过客 于 2004-12-06 09:25:12 松的主干很强健,画的中心的枝干却很细弱,有点像一个大胖子,手臂很小。这样整体的感觉就有点怪,似乎作者要突出那细小的树枝,作者是个细腻的人,不过此画没有什么感人之处。画的高低,不仅在于技巧,还在于作者心中的精气神,通过画来表现人性的美及大自然的美,就很容易成为上品。没有印章,题字,难道作者对此画不满意,不愿留名?

---------------------------------------------------------------------

先生,后会有期! 文章来源: whisper 于 2004-12-06 11:28:32 老先生20岁的笔力就非常老辣,犹喜树干。我可不是现代艺术家,在老先生的带动下,冒充个艺术票友就不错啦。关于绘画的讨论才开个头,就余兴未了地送你走,不免遗憾。不过对此的思考和兴趣会继续下去,所以老先生回来,随时可以老话重提,老画重叙。客死他乡,虽说是比较凄切,可是信了艺术,艺术就可以作为宗教,为我们超度。看看,艺术很实用:)相信灵魂自然会找到其所属所依。谢谢先生的点拨,我可以顺藤摸瓜,自己去修行。将来有了心得,也会心里默默感谢老先生的引导教诲。大家在这里那里的讨论,就是下药引子,大家领了回去对症下药,滋心润肺,当然结果是对艺术更上瘾,奈何来哉。提前祝圣诞愉快,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

ABC大人,您那对中国国画的承,传,继的论述还历历在目 文章来源: -牧歌 于 2004-12-05 22:54:47 您,耳福,WHISPER等高人论道讲画,让我辈深感中国文化源远精深.望您还来多多指教,包括刚看到小轩诸位对现代艺术品与市场相互影响,其实都是很有意义的话题.感谢您的佳作,作为晚生得以拜见,三生有幸.画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只是晚辈非道中之人,但也观画如人人生处处是道场,有缘分还更需要您这样的长者来醍醐吊顶,多加指点.牧歌叩谢

--------------------------------

谢您自作的青松的笔法与功力,让我们感到您在年轻时代扎实的基本功,还有您的为人.牧歌不是绘画的道中之人,感谢您给的很多关于艺术的教诲.今看您给的现藏与故宫的新罗山人《天山积雪图》,之所以成为千古名作,是因为以神取胜,当那红氅游人与孤独骆驼的视线都被吸引到左上面的孤雁哀鸣,令人在他乡更思归,真是无声胜有声.与强调笔功的您二十岁自作的青松的笔法与功力,好象画面更具泼墨与层次渲染,并且有一种超出形,而在形之上的意境,夺人心魄,令人回味无穷...您提出这幅画也许还有一种表达您现在身在异国他乡,犹如离群孤雁的那种心情吧?您是幸运的,传统文化伴您渡过您的青春岁月,并且维系着您与故国的情缘,还记得您与耳福论画时,谈到画界渊源;当年湖社的前辈师承;谈到中国纸墨笔画的承,传,创;谈到求画意与求功力的孰是孰非,这些都让牧歌受益非浅.再一次表示感谢.在当今浮躁的世界,大概能象以前那样静下心来,扎实地苦练基本功的后辈,越来越少了,但同时追求创新的越来越多,这也是各有利弊的现实.毕竟象ABC先辈,耳福,whisper等自年少起,就跟名家学艺,乃至有家学渊源的是幸运的少数人.不怕您见笑,到大学之后我才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见到国画.故失礼的地方望您多海涵.最后再一次遥祝您健康,感谢您不吝多次赐教,在这里弘扬祖先文化,本身就是公德无量的.希望您还能经常回来看看,把您所具有的文化传统的光热更多地传给我等下一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