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粽子节说 粽子

(2014-06-01 10:08:05) 下一个

 

我是阴历五月初三过生日,因为邻近端午节,从小最高兴的事情之一,就是生日前后总是忙着跟奶奶一起包粽子,

但深刻体会到南北粽子之别的是在长大20多上研究生之后。

小时候,曾单纯地以为世间最好吃的就是奶奶包的大红枣粽子,然后闻着清香的芦苇味儿从大蒸锅里飘逸出来,吞咽着口水

等着粽子出锅,迫不及待地扒开粽子外衣,倒碗里沾白糖吃,若中间有个大红枣就高兴地不得了。。


记得包粽子里的糯米,需要头天夜里用水泡好,

包粽子的叶子,也是一大早去买早市上刚摘下来的,鸭绿江叉苇塘里新摘的芦苇,马莲草,


然后烧开一锅水,让芦苇叶子滚一下锅,说是这样芦苇的纤维能更柔软,用奶奶的话说,就是

让生叶子变熟,就能随心所欲地更好包了。。。

 

后来到了北京,大多是市场买回来的粽子,叶子也不那么绿有些暗黑,也少了芦苇的清香,

但依旧是枣粽子多些,沾白糖吃。。。


上研究生的时候,似乎刚过20岁,乐颠颠地用暑假去了倘上海,然后记得转道去了宁波看古今藏书楼,

中国古代对文化古典,不是藏为用,而是藏而不示人不用用的经典陋习,用心之处 实在是战乱颠簸后的不得已而为之。。。

 

最后,偷偷地去了中国4大佛教名山---普陀山,下了大轮船刚好看到一个外婆在卖粽子,,

 

于是想起了童年奶奶给自己包粽子过生日的那一幕,心里格外温馨,买了两只,

 

结果没有想到,又咸又油腻的粽子差点让我吐了,竟然买到的是咸肉粽,高级是高级

但因为从小被养成的:粽子就是沾糖吃的甜食的概念,整个地全拧反了,所以直到不肯去观音寺前

还在翻胃。。。

 

可见一个固定为主的,先入为主的概念,是多么地容易导致误解,与从小的口味

至今我依旧对咸甜肉粽,根本不感冒,,,

所以小孩子的口味大概就不知不觉中,被固定下来了,影响一生,成年后想改也会有些抵触

如大家无论走到天涯地角,依旧爱吃家乡饭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味觉,六感之一被固化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老姐 回复 悄悄话 肉棕万岁!
巫山疑云 回复 悄悄话 不要把中国古代的藏书楼等同于现代的图书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藏书楼的宗旨在于保存而不是传播,在印刷品昂贵而且易碎的古代,这是很难得的善举,如果把这些书用来公开借阅,与本意完全相悖。其实中国古代也有类似於现代图书馆的雏形,就是一些富户会买一些常用书供贫穷的孩子借阅,但这不是藏书楼。如果与西方的图书馆系统比较,中国传统的藏书楼相当于现代图书馆里的Rare book department,也不是不能查阅,但其读者要经过严格的登记系统。
天边的蔷薇 回复 悄悄话 端午节快乐!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端午节快乐!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端午节快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