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花正果满人间

【瓦解共产极权从破除谎言开始 】共产政体有两大支柱,一个是暴力,一个是谎言,就是枪杆子和笔杆子,谎言的作用远比暴力要大数倍
正文

驳正(上)

(2009-03-16 02:24:00) 下一个


第第三章 中共对北伐以前(民国前一年至民国五年)
    民国史实的篡改之驳正(上)
第一节 对辛亥革命的曲解

■ 一、前言

  中共几乎每年都透过「政协委员会」,举办纪念
辛亥革命的活动。主要活动内容,不外是肯定 孙
中山先生领导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及声称隆重纪念
辛亥革命,是要宣传辛亥革命的歷史意义和 孙中
山先生的伟大功绩,并学习和发扬辛亥革命先烈的牺
牲精神,对於发展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加强中
华民族的大团结,促进台湾回归大陆,实现统一大业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显见其用意在於对台统战

。本节主要对中共曲解辛亥革命史作一分析,并加以
驳正。


■ 贰、中共歷年来对「辛亥革命史」研究概况

  政大国关中心研究员吴家安先生在其「对辛亥革
命的评价」一文中,将民国三十八年以来,大陆歷
史学者研究辛亥革命的概况,划分為三个阶段。(註
一)

  第一阶段从民国三十八到五十二年(一九四九~
一九六三),在这段期间,大陆学者先编辑史料,
然后撰写专文和专书。有关史料的编辑,比较重要者
有「中国史学会」主编,民国四十六年(一九五七
)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辛亥革命』(註二),
另一本為张国淦编著的『辛亥革命史料』(註三),
其他还有『四川保路运动史料』民国四十八年(一九五
九)、(註四)『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民国四十
八年(一九五九)、『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民国
五十年(一九六一)等。(註五)


  在专书的撰写方面,比较重要者有黎澍写的『辛亥
革命』(註六),吴玉章的『辛亥革命』(註七),
何香凝著『回忆孙中山先生与廖仲愷』(註八)与陈
旭麓著的『邹容与陈天华的思想』(註九)。

  在论文方面,比较重要者為『辛亥革命五十週年
纪念论文集』(上、下册)。该书共收入三十二篇文
章,大部分是民国五十年(一九六一)十月十六日到
二十一日,由中国史学会和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会
联合会在武汉联合举办的「辛亥革命的关系、地方的
革命活动、个别人物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以及辛亥革
命时期『资產阶级』的发展状况等问题」。(註一○

[
  另外尚有回忆录或口述歷史的撰写。中共曾透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
委员会」编了一套「辛亥革命回忆录」(一~六集)
,内容都是曾参与辛亥革命的「辛亥老人」的回忆
,例如中共為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曾广泛发动「
辛亥老人」写回忆录,其撰写专题及分工情形,详
见汤名节撰「共匪筹备纪念辛亥革命之情况及其阴谋
」一文。(註一一)

  第二阶段从民国五十二~六十五年(一九六三~
一九七六),中间经歷了十年的「文革」动乱。大
陆歷史学者除了少数积极参与政治运动,大搞「影射
史学」外,(註一二)大多数未发表具有参考价值
的论文,不过他们的研究并未中断。


  第三阶段从民国六十六年(一九七七)至今。这
段期间可说是大陆歷史学者研究辛亥革命史的恢复
期,亦可说最活跃的时期。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為了配合「中华民国史」的编撰工作,
另方面是「四人帮」垮台后,大陆歷史学者在「解放
思想」的口号下,学术研究风气较前為盛。

  此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比较重要者有专书和论文
,专书方面如『民国人物传』,叙述辛亥革命时期
的重要人物;(註一三)『辛亥革命史』(上下册
),记述了一九○一到一九○五年革命运动加速酝酿
和向全国发展的形势,追溯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兴
起和初步发展,以及 孙中山先生创立兴中会前后
的活动。(註一四)『中华民国史』第一卷(上下
册),以叙述辛亥革命為重点。(註一五)『中华
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辑,辑录了清政府预备立
宪、四川保路运动、湖南保路运动传单、武昌起义
及各省响应等原始资料。(註一六)


  至於在这段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很多,分别散见於
中共出版的各报章杂誌上。例如,『光明日报』、

『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新华月报』(文摘
版)、『学术月刊』等报刊上,都曾刊登过有关辛亥
革命的文章。

  在大陆歷史学者研究辛亥革命史的过程中,有两
件事值得重视﹕第一、他们根据史料典藏地点的不
同,因地制宜地成立了很多研究机构,撰写与辛亥革
命有关的歷史。这些研究机构遍佈於北平、上海、
广东、武汉、湖南、四川等省市。


  第二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為了让外国学者瞭解
他们的研究情形,在某一个研究计划进行到相当程
度时,即在国外的杂誌上刊登一篇介绍性的文章。文
章通常由负责人撰写。例如,李新是「中华民国史
研究室」和「革命史研究室」主任,曾撰写一篇文章
介绍中共正在编纂「中华民国史」的情形,刊登在
英国『近代中国』(Modern China)这份杂誌
上。(註一七)又如,章开元是「华中师范学院」的「辛
亥革命史研究室」主任,曾撰写一篇文章介绍大陆学
者研究辛亥革命史的概况,刊登在美国的『亚洲研
究季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上。另於民国七十三年(一九八四)第五期九月出版之『近代史研
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也发表


了「辛亥革命史研究如何深入」一文,章开元在文
章中检讨大陆学者研究辛亥革命史概况时指出,过去
三十年来的研究,偏重於文献的编辑、事件的叙述
、个别问题的探讨,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不够深广,对
於需要长期深入研究的特别问题,很少有著作出版
。為加强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他指出今后几个研究方
向﹕其一、要解放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以
学者的态度追求真理,从新领域的开拓和新问题的探
索。其二、充分应用「明清档案馆」的资料,加强
第一手资料的整理。其三、加强注意经济和文化史的
研究。其四、编纂书名索引、资料索引等工具书。

(註一八)



■ 参、中共对辛亥革命史实的曲解

  就中共所出版的民国史及辛亥革命史等论著来看
,其对辛亥革命的解释,大致有﹕辛亥革命是「
资產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辛亥革命是一个失败
了的革命。

  為了应用唯物史观的公式解释中国歷史,中共必
须先确定辛亥革命的性质為「资產阶级民主革命」
,框架确定以后,大陆歷史学者又进一步提出辛亥革
命前的中国社会已有「资產阶级」出现的说法。他
们应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把辛亥革命前的「资產
阶级」分為三类﹕


  第一类為「早期的官僚资產阶级」,亦即清王朝
的洋务派,主要的代表人物為李鸿章、张之洞、袁
世凯、盛宣怀等所谓「军阀官僚」。依照中共的说法
,这个阶级是从招揽大买办势力,通过倡办和把持
官办,官督商办一类企业转化而来的。这个阶级未曾
脱离「封建剥削的窠臼」、「并非资本主义新经济
关系的代表者,而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封建统治者当中
培养出来的俯首贴耳的走狗」。(註一九)


  第二类為具有改良主义思想的「资產阶级」。这
一阶级

   还没有独立社会地位,但拥有一批具有资本
主义倾向的改良主义思想家如马建忠、薛福成、郑观
应、汤震等人,為他们的代言人。他们主张抵制外
国的侵略,废除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某些危害中国主
权的条款,收回海关主权,同西方国家开展「商战
」;要求清政府撤除损害新式企业和一些商务的条例
,减免厘金和苛捐杂税,取缔官办、官督商办的经

营方式,扶植商办企业,保护工商业者的利益;希望
清王朝革新政治,略仿西方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
,设议院,延揽官绅以备咨询。这种寄望清王朝自上
而下地革新图治,对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
层建筑没有从根本上加以摇憾的改良主义思潮,恰当
地反映了转化中的民族资產阶级的政治态度,在一
定程度上起了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向前发展的作用
。(註二○)


  第三类為「民族资產阶级」。这个阶级又被大陆
歷史学者分為「民族资產阶级」的上层和中、下层
。前者受到封建主义的庇护,与清王朝有依附关系,
后者由商人、官僚、地主转化而来,与封建主义和
帝国主义沾上一些关系,只是与上层相比,这种联繫
较為疏远罢了。后来,「民族资產阶级」中下层為
了加速扩大再生產,积累更多的资本,不得不走上反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道路。(註二一)这个阶级
就是大陆歷史学者一再强调的「资產阶级革命派」,
它是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主要的领导人物是孙中
山先生。(註二二)


  大陆歷史学者首先把中国近代史说成是「资產阶
级和无產阶级两条路线相互斗争的歷史」,再则论
证「资產阶级革命」必败,「无產阶级革命」必胜的
说法,进而使中共政权合理化。根据他们的描述﹕

    中国沦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中国社
会内部发生了重要变化,有了中国资本主义。中国
  资本主义產生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中国资產阶
级和无產阶级產生和发展的过程。由於中国无產阶
  级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没有登上政治舞台,
这时中国革命政治领导者只能是中国资產阶级,中
  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由那个阶级来推动呢?最初
是由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
  来推动,接著是由资產阶级改良派来推动,最后
是由资產阶级革命派来推动。由於上述三种力量的

  推动,中国近代歷史上出现了三次不同程度的资
本主义性质的运动﹕第一次是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
  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洋务运动,第二次是资產
阶级的改良主义运动~戊戌变法运动,第三次是资
  產阶级革命运动~辛亥革命。(註二三)


  大陆学者為何敢於断定辛亥革命為「资產阶级民
主革命」,并以孙中山领导的所谓「资產阶级革命
派」做為当时的时代中心呢?根据他们提出的理由约
有下列数点﹕

  第一、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变革社会制
度的革命,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中国歷
史发展阶段上的重要里程碑。


  第二、「资產阶级革命派」是当时唯一的能够充
当「有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和核心力量。中国封
建社会长达二千多年,只是到了近代,才產生资本主
义近代工业,出现中国「民族资產阶级」。从当时
的社会各阶级来看,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但却处於
自发状态,显然无力指导中国「资產阶级革命运动
」;特定的歷史时代决定了它只能是「资產阶级的同
盟军」和被领导者;工人阶级当时也处於自发状态
,政治上也只能是「资產阶级的追随者」。因此,革
命的领导任务必然落到「资產阶级革命派」身上。


  第三、「资產阶级革命派」的斗争决定了这一歷
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和时代的方向。清朝末年,「资
產阶级革命派」提出的革命政纲三民主义,是中国歷
史上第一个要求在中国建立「资產阶级民主共和国
」的纲领,是一个变革当时社会制度的纲领是自发的
群眾运动所不可能提出的。同时,争取国家独立、
民族解放,建立「资產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代替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用资本主义所有制代替封建所有制
,也就成為时代发展的方向。可是,当时站在前面指
导时代潮流的,不是别的社会力量,而是以孙中山
[38]

為首的「资產阶级革命派」,他们充当了一代革命的
先驱。

财產一项。结果,帝国主义就是不承认孙中山先生所
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不肯贷款给他,反而与袁世
凯勾结在一起。(註二六)

上、中、下三册,共一五七一页),民国六十九~七
十年(一九八○~一九八一),北平人民出版社出
版;另一是方志钦著『辛亥革命简史』,民国六十九
年(一九八○)六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综览二书
,主要的论旨仍然离不开前述﹕辛亥革命是资產阶
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一个失败的革命。


  第四、「资產阶级革命派」把整个歷史运动都集
中在自己的手里,与农民建立过革命联盟。这种革
命联盟的形成从以下诸端可以看出﹕其一,有一共同
合作的政治纲领和基础。其二,「资產阶级革命派
」通过会党同农民建立了一个特殊形式的联繫。其三
,「资產阶级革命派」同一些农民武装建立过一定
的联繫。如跟四川的李绍伊、豫西的某些农民起义军
,就有过联繫。(註二四)

  以上这些内容是大陆学者用来咬定辛亥革命為
「资產阶级民主革命」的依据。


  其次几乎所有大陆出版的有关辛亥革命的专书和
论文,都认為辛亥革命是一个失败了的革命。失败
的原因如下﹕

  第一、辛亥革命的结果,只赢得了「中华民国」
这个名称。辛亥革命后的政权实质并无改变,却由
於甩掉一个作為权力中心象徵的清朝皇帝,反而造成
了公开的军阀割据,内战不已,人民的生命和权力
连起码的保障也没有,现实走到原来理想的反面。(
註二五)


  第二、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国主义的政治
纲领,没有坚决採取反对帝国主义的措施和抵制帝
国主义的破坏。革命的领导人一方面把帝国主义列强
看作是先进的老师,另一方面又害怕强大的帝国主
义的干涉。从兴中会开始革命活动起,他们要求国家
的独立自主,却没有理解半殖民地的中国要独立自
主,必须反对帝国主义的严重意义。所以当武昌起义
时,孙中山先生不是迅速回国领导革命战争,却在
国外向美、英、法等帝国主义政府从事外交活动,要
求英、法两国政府及资本家停止援助满清政府而援
助革命。同时武昌军政府以及各省独立的文告,毫无
例外的都有承认前此的对外条约和保护外人的生命
[39]


  第三、没有提出反封建的纲领,对於国内依附帝
国主义的官僚、地主、买办,没有实行镇压。大陆
学者认為,当时的革命者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把
反清作為革命对象和目的,用民族斗争掩盖阶级斗
争,不敢提出反对封建主义的口号,也未能对封建思
想发起衝击。相反,革命者极力维护封建旧传统、
旧道德,要发扬光大从前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道德
思想。甚至他们认為孔子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
為公」和孟子所说「民為贵、社稷次之、君為轻」与
民权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思想。(註二七)


  第四、辛亥革命未能发动工农群眾参与革命。孙
中山先生虽然提出了「平均地权」,但是在他掌握
政权的时候并没有主动地实行过土地制度的改革。南
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不仅没有发佈分配土地的命
令,反而三令五申保护「地主阶级」,让他们参加各
级政权。甚至利用暂时掌握的政权,镇压贫苦农民
的抗租运动。「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民变动。辛
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註二八)


  以上这些有关辛亥革命的评论,可说是毛泽东教
条的翻版。在『毛泽东选集』中有关辛亥革命的言论
都离不开这些调调。為何中共如此贬抑辛亥革命的成
功面,凸显它的失败面呢?主要用意有二﹕

  第一、合理化中共政权。中共以「封建社会」阶
级概括一八四○年以前的中国歷史,进而以农民起
义作為「封建社会」阶级歷史叙述的重心,主要的用
意在於美化一九二七年后中共实施的一连串农民暴
动如南昌暴动、两湖秋收暴动、广州暴动等。进而把
中共政权打扮為「农民革命政权」。而中共以「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来概括鸦片战争到民国三十
八年(一八四○~一九四九)间的歷史,主要的作

用在於方便「反帝反封建」政治口号的提出,进而论
证「资產阶级革命」必败,「无產阶级革命」必胜
的主观看法。(註二九)


  第二、篡夺革命领导权。在研究辛亥革命史的过
程中,他们儼然以孙中山先生革命的继承人自居。
例如他们不断地宣传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
行者」,领导了「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中共所
领导的则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完成了孙中山先
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又进一步把这个革命发展
為「社会主义革命」。(註三○)他们根据毛泽东
的观点,把三民主义区分為「旧三民主义」。进而
认為孙中山先生所鼓吹的三民主义為「旧三民主义」
,推行了「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后的
三民主义為「新三民主义」。而「新三民主义」又是
「旧三民主义」的发展,是孙中山先生的大功劳。
(註三一)他们批评孙中山先生未能唤起民眾参加
革命,直到共產党才充分鼓动工农群眾参加革命,
获得革命的成功。几乎把共產党打扮成為「国父遗嘱
」的执行人。他们认為孙中山先生的哲学思想是
唯物主义宇宙发展观,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向机械唯物
主义过渡的一种雏型。(註三二)他们公开标榜
中共是太平天国革命和继承者。(註三三)这些具体
例子足以说明中共改写民国史,篡夺中国革命领导
权的企图。


■ 肆、中共曲解辛亥革命史实之驳正

  近年来大陆出版有关辛亥革命史之论著较具代表
性者,一是章开元、林增平主编之『辛亥革命史』(
[41]


  先说辛亥革命是否為资產阶级民主革命。中共对
辛亥革命的定义是﹕辛亥革命是由资產阶级推翻封
建统治阶级,以维护资產阶级的利益為目的的革命。
吴安家先生认為中共「辛亥革命是资產阶级民主革
命」的说法,是谬误的,理由如下﹕(註三四)

  辛亥革命的领袖,其领导者与发动者,是以
孙中山先生為首的一批知识份子,还有同盟会会员、
立宪派、新军等,而非资產阶级。

  其目的乃是要建立一民有、民治、民享和主权
在民的民主共和国,是為全民的利益服务的,并非
為资產阶级服务。


  用当时、当地的标準看,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
本主义十分薄弱,资本家的数量极有限,并不构成
一个阶级。没有阶级存在,就谈不上阶级领导革命。
换言之,一个社会有了资本家出现,并不一定就有
此阶级,如以少数资本家的出现,就认為有了阶级存
在,就如看到一隻燕子,就判断是春天已来临,实
同样荒谬可笑。以孙中山先生对革命所下名称「国民
革命」,用以称辛亥革命较贴切,其义乃主要為全
国国民利益而进行革命。「资產阶级革命」此译词,
於早期马克思主义引至中国时,翻译成「资本者阶
级」。换言之,资產者必是很有钱,是商人、资本家
之类,那是工业革命出现后,马克思所谓两个对立
阶级中的一个,而在中国早期资本主义不明显之下,
是不可能有此阶级出现的。


\
  吴安家更举出三大理由证明中共「资產阶级革命
」理论的脆弱性,大致如下﹕(註三五)

  第一、在中国社会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十分薄
弱。一八七二年至一九一一年间,中国民族资本所
创设的较大厂矿為五百二十家,资本為一亿五千九百
五十五万四千八百多元;同中国整个社会经济相比
,几乎是汪洋中的一小岛。


  第二、中国「民族资產阶级」力量很弱,在辛亥
革命前夜革命化程度很差。据统计,辛亥革命前夜
中国民族资本家资本在一万元以上的只有二百多家,
其中一百万元以上的仅有十几家。一些资本家还要
向外国银行借贷週转资金。又由於中国「民族资產阶
级」具有两重性,他们的革命化程度同这个阶级的
知识分子比较起来差得很远。
以辛亥首义的武汉地区
為例,
在四十多家民族工业资本家中,
没有一人参
加革命派活动;在六、七千户商人中,也只有一、二
人参加。


  第三、政治思想上的準备不充分。中国「资產阶
级革命派」进行过斗争,但是,他们既没有系统地
介绍西方资產阶级的啟蒙思想,又没有深入地批判中
国的封建文化传统。在「资產阶级革命派」内部,
甚至有人提出「复兴古学」、「提倡国学」的主张;
在他们的论著里呈现出浓烈的崇古气息。他们在宣
传同盟会的政纲三民主义时,又过份渲染所谓反满斗
争,对於孙中山的「资產阶级民主共和」与平均地
权的主张,并未在理论上作详细的说明和系统深刻的
论证。(註三六)


  另在民国七十一年(一九八二)四月二日北美亚
洲学会在芝加哥举行「辛亥革命与民国肇建~七十
年后的回顾」学术讨论会,台海两岸学者共聚一堂,
就辛亥革命性质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中华民国
学者以张玉法先生為代表,认為
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
,并且否认资產阶级革命性质
,张玉法先生举出六

大理由如下﹕(註三七)

  第一、研究辛亥革命的性质究竟為何时,必须要
对当时中国社会资產阶级人口究竟有多少比例?辛
亥革命是不是由资產阶级所发起?又有多少资產阶级
参加了辛亥革命等问题,先要做正确的釐清。


  第二、法国社会学家贝吉瑞(Beregere,按
﹕应是歷史学家白吉尔夫人)曾经在他(按﹕原文如此
)所写的「资產阶级的角色」一文中指出,所谓的资
產阶级应该是由企业界的商人、金融家等所形成的
一个团体,而不是包括知识分子及地主等在内的所谓
「中等阶级」。以此观点,贝吉瑞认為辛亥革命是
资產阶级革命的说法,在基础上十分脆弱,他认為中
国社会在辛亥革命当时,即使有资產阶级,但人数
也很有限,而且不具有同质性,没有形成一股阶级的
力量。


  第三、对贝吉瑞此种说法,一位女歷史学家玛丽‧赖特
(Mary Wright)也表示同意,她认為,中
国在二十世纪之初,中国经济的发展渐形重要,但并
不能以此而论辛亥革命就是资本主义。她并强调,
辛亥革命中,即使有资產阶级的参加,也只是「辅助
性」的角色。

  第四、从同盟会的革命目标﹕「驱除韃虏,恢复
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来看,其中没有一项
是有利於资產阶级。


  第五、中共史家经常强调孙中山先生是「社会主
义革命的先驱者」,如果此说确实被中共史家承认
的话,那麼中山先生便是社会主义取向的一位革命家
,而不是资本主义取向的革命家,此為中共史家自
相矛盾之处。同时中共史家一方面表示,当时资產阶
级革命者想要建立一个资產阶级的民主,另一方面
又说,许多人参加辛亥革命是来自不同的阶级,其目
的是為了反满,这又是相互矛盾之处。另外章开元


曾在他与林增平主编的『辛亥革命史』一书中指出﹕
「虽然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有初期发展的形态,但质
与量都很有限」,既然如此,则足以显示,资產阶级
在辛亥革命当时的中国社会,或经济中,都不应具
有重要的地位。


  第六、参加辛亥革命的人,可以说是来自各个阶
级,革命的许多领导者甚至还是出身贫寒之家,而
且当时革命即或得到资本家的经费支持,但这也绝不
是為了资產阶级的利益。

  同时张玉法先生也对章开元.林增平主编之『辛
亥革命史』一书写了书评,并针对该书之谬误予以驳
斥如下﹕


    再说辛亥革命是否為资產阶级民主革命,这
涉及到史观,无论证据如何薄弱,中共史家均难放
  弃此一论证。讨论辛亥革命是否為资產阶级民主
革命,第一要检讨革命的目标是否只為「资產阶级
  民主」(即受财產限制的选举权和代议制度)。
关於此点,该书明白的在第五章第二节详细介绍了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民
主,不可能是资產阶级民主,这从中国国民党北伐
  完成后所制定的各种选举法中可以看出来,因為
所有的选举法规,选举权都不取财產的限制。另外

  ,民族主义,不管是反满,还是反帝国主义,都
不可能只是资產阶级的。其次再检讨,辛亥革命是
  否只為资產阶级所关注。从该书所述,关注辛亥
革命的,為这个革命流血的,包括社会各个阶层,
  书中特别强调一般农工群眾和其他下层社会的人
(如秘密社会)在辛亥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
  ,将辛亥革命说成「资產阶级民主革命」只是史
观,不是史实。(註三八)


其次辛亥革命是否為失败的革命,张玉法先生也提出
不同的观点,驳斥中共史家的说法。张氏说﹕


    章开元.林增平主编之『辛亥革命史』书中
论述兴中会、同盟会和光复会等所策动的各种起事,
  截至黄花冈之役為止,可以说都是失败的。因為
满清政府仍在,专制政体仍在,民族平等未获得,
  但到武昌革命爆发后,由於各省响应,迫使清廷
退位,中华民国建立,民选国会成立,民选总统选
  举完成,汉、满、蒙、回、藏五族平等获得,人
民的言论、结社等自由也较前為好,这些都是革命
  所带来的改变。如果就中国歷朝革命的标準来说

,一个朝代灭亡,另一个朝代建立,就算革命的成
  功。即那革命派的理想来说,大部分革命党人所
热衷的只是民族革命,即推翻满清;民族革命可以
  说是成功的。另有相当多的革命派人士热衷民主
革命,即建立民国;自民国建立,在法理上「主权
  在民」的原则确立,选举制度的实行虽然不理想
,有些军人、政客又刻意利用选举制度,即如袁世
  凯想做皇帝,也假国民代表总投票的方法。这些
都象徵著专制的时代已经结束,民主的时代已经来
  临。除了这些以外,皇帝制度总是在辛亥革命中
推翻的。不能说孙中山先生让位给袁世凯就是革命
  失败,因為孙中山在倡导革命之始就没有打算「
帝制自為」,而主张民选总统的。
尤為讽刺的是,
  『辛亥革命史』一书原要证明辛亥革命的失败,
却在书的扉页,把朱德所写的「辛亥革命杂咏」印入
  ,杂咏的第一段是﹕「同盟领袖是中山,清帝推
翻民有权,起义武昌全响应,扫除封建几千年
。」
  即就朱德的描述来论断,辛亥革命也不能说是失
败的。就史实而论,辛亥革命中确定有些妥协的成
  份,民主时代的政治,本来就是在妥协的过程中
完成的。辛亥革命中的妥协,自亦无可厚非。(註
  三九)


  除了上述吴、张二人驳斥中共的说法外,笔者拟
举五个方面来肯定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其一、

在政治上,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帝制,打破世袭观念。
其二、在经济上﹕耕者有其田,节制私人资本,发
达国家资本的构想,均於辛亥革命中產生。其三、在
社会上﹕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及男女平等,泯除阶
级的观念,在辛亥革命中被提出与肯定。其四、在知
识上﹕辛亥革命期间,各种科学期刊和促进科学的
团体已產生。其五、辛亥革命是民族自信心的重建。

相较於赤匪奴才政权,
辛亥革命还有一个理所当然的正面意义﹕

辛亥革命没有让任何强权主宰中国命运,
赤匪奴才政权,完全在敌国俄罗斯指挥之下完成,

辛亥革命使中国步向民主化与现代化,
赤匪奴才政权使中国步向俄罗斯化与世界土匪化!


■ 伍、小结

  按照歷史唯物主义,必须经过资本主义阶段才能
进入共產主义社会,中共虽不敢说中国有一个「资
本主义社会」的歷史阶段,而把它改為「半封建殖民
地社会」阶段,意指城市是资本主义社会,农村则
為封建社会。又说「旧中国的资本主义」早在明代即
有「资本主义萌芽」,而到一八九五年甲午战后,
中国资本主义(包括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
)已有了进一步发展。因此辛亥革命一开始,便要
进行「资產阶级民主革命」。


  不过,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资本主义」的内涵
,包括﹕商品生產、劳动是商品、生產工具私有、
為利润而生產。而且,由於马克思生当十八世纪末、
十九世纪初,那时的资本主义概念还有一要件,即
国家不能干涉私人经济事务。假如按照这个「资本主
义」定义来说,所谓明代即有「资本主义萌芽说」
,即不能成立。因為﹕

    马克思所指的「资本主义萌芽」,实际上乃
是指在农奴解放以后的有雇佣工人的生產,当然也

  只可能是一种手工业的生產。它可以是简单的「
协作」,也可以是有了分工的手工业製造。但有一
  个必要的条件,那就必须是私有的。……中国不
但在乾隆时有规模较大的手工製造业,即在这以前
  很久就已经有了大规模的手工製造业,绝大多数
都是「官营的」,既然是「官营的」,生產资料并
  未集中在私人手中,因此是不能成為「资本主义
生產的萌芽」的。(註四○)


  史学大师钱穆教授曾说﹕

    中国工商业发达,当远溯战国。其时如齐之
临淄,楚之郢,魏之大梁,赵之邯郸,东周之洛阳
  ,南阳之宛,亶卫间之陶,皆新兴之商业都市也
。而中国之商业城市,往往同时即為国家之首都,
  否则亦受其国家政治之卵翼。若谓中国封建社会
已破坏於春秋,则中国商业乃封建势力破坏后之新
  產物也。若谓中国封建社会破坏於战国,则中国
商业亦為封建破坏过程中附随发现之一新形态也。
  当时商业发展的情形,在国内,舟车贸易之所通

,百里千里如在户庭。以此所有,易彼所无,皆可
  以获厚利,得奇赢。读史记货殖传,足见当时商
人势力已炙手可热;在国外,自秦以下,西北陆路
  、西南海路两交通线,梯航往返者不绝。而西南
海上一线之繁荣,尤时时见称於史乘。交广海舶,
  自东晋南朝以来,即目為利藪,当时谓广州刺史
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唐代尤甚,广州一埠
  ,大食商人寄居者达二十万人之眾,当时乃有市
舶收税之利。宋代為市舶特社官司,其税收乃為国
  家度支一要项。明代郑和通使西洋,远跡及於非
州之东岸,较之哥伦布等尚在其前数十年。至於工
  业,则中国常採一种委託工业制,由政府集中经
营,视需要為生產,以极有限之剩餘供贩卖,它如
  盐、茶、陶瓷、矿冶、织造诸业皆然。(註四一


  由此可知,中国歷史,自春秋战国,封建制度业
已崩溃,而且工商业发达最早,但不產生资本主义
。不產生资本主义,则何来「资產阶级」?无「资產
阶级」何来「资產阶级民主革命」呢?无「资產阶
级民主革命」之说,更遑论它是否為成功或失败的革
命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