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睛来看看这个世界

看到了这座山,还想看看那一座山是不是更高! 爬上了这座山,还想试试去爬那另外的一座山!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深度解析:柴静PK中科院丁仲礼院士碳排放世纪大辩论

(2015-03-08 08:44:09) 下一个


以上视频就是5年前丁院士和柴静采访!以下文章来自国内一专业知识网站

我点开这个帖子,发现排名前几的答案竟然全都是一边倒的黑柴静的,竟然还是有理有据的黑。可是怎么说,你们的理据,支持了你们的观点吗?你们上来遍开始给柴静扣各种帽子,但是你们这帽子扣的有道理吗?你们认为丁院士是一位德高望重,素养深厚,敢作敢当的科学工作者,就必须意味着柴静是一个知识浅薄、目的阴暗、手段拙劣的三流记者?

我先问几个简单的事儿
1.柴静通过一期并不长的访谈节目中大量的提问,就能如此明确的表现出她个人的强烈倾向,意图,背后的利益驱使,政治立场,知识面狭窄,心胸狭隘... 这新闻节目以后应该是采访者打码而不是被访者打码了

2.新闻访谈如何进行,我们想获得的资料该如何拿到?那只能通过有引导,有特定顺序的提问来从被访者那里获得。而被访者的回答也肯定要经过事先一定程度的组织,去掉无关的内容,去掉没有由于误解问题的不恰当的回答。什么意思,整个访谈当然是有一定安排的,这并不意味着篡改,反而没有适当安排,这部分内容呈现出来时间会长不少,其他细枝末节的东西也会导致你们根本抓不住问题的核心。

3.假如你知道前一段时间有一场很厉害的争吵(哥本哈根会议),现在你想得到整个事件的一些信息,和其中一方想法,你应该准备哪些问题?是不是应该有这么几个:你们本身吵架的起因?对方强调的观点?你强调的观点?你为什么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对方应该怎么修改观点你会比较容易接受?你们是不是吵得太厉害了扭曲了一些客观的东西?你和对方是不是也有共同的目的?吵完之后该怎么办,最终要怎么样?柴静的访谈里是不是基本都展现了这几个问题呢?

5.访谈中丁院士难道就没有不太经得起推敲的论述?柴静有难道就没有一些看似与丁院士观点抵触的东西,但本身也是对的?

好吧下面咱细说一下。

首先这个争论的基础是哥本哈根会议关于未来世界碳排放的分配。意思就是说,我们以后整个世界的日子都要不好过了,大家都要各自牺牲一下,我们发达国家牺牲这么多,你们发展中国家牺牲这么多,这个分配方案,大家怎么支持。

但起源在于“我们以后整个世界日子都要不好过了”这个论点本身就有很大争议。“人类二氧化碳的排放究竟有没有对地球温室气体的累积产生足够的影响,以至于不加控制确实会产生危及人类的后果。"这个东西本身是说不清的,它牵扯到的东西太复杂,一方说什么另外一方都有道理反驳。但是这部分,其实根本不是整个访谈的核心,也不是你们认为柴静和丁院士有分歧的根本。这东西真的没必要展开。

不过这里出现了第一批分歧,柴静认为,这个“2度”的结果应该是可信的啊,但丁院士就说不。
作为学了7、8年物理的非专业人士,我也是倾向于相信的,但结果可能是1度,可能是3度。但是如果有合理的反对我也肯定会了解。可是丁院士的理由是:计算机模拟出来的,所以怎么知道可信不可信,还说计算机模拟就是算命先生的水晶球。
呵呵,原来我们各种自然自然各种工程学研究工作中比例非常大的计算机模拟,不过就是在算命吗,算出来的东西大家是不要相信的。我们系好几个组简直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我们做出来的东西是没有任何让大家信服的依据的,简直是浪费资源和声明啊。
大家同意丁院士说的吗?

再看这里还存在一个明显的误导:
柴静说,”我们向来是信仰实验室里..."
丁回答,“这不是实验室,是计算机..."然后说了计算机是不可信的之类云云
这里的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强烈,丁似乎在说,这东西你不该信本质原因就是它不是实验室做出来的。其实柴静这时候应该立刻转回来说“如果是实验室做出的数据,我们该如何看待呢?”但是她被带跑了。
实验室模拟和计算机模拟出来的结果本身的可信程度和指导意义有如此大的差别吗?实验室模拟的条件难道就比计算机更接近真实?不仅不是,恰恰相反,计算机模拟的显然可以加入很多实验室根本无法实现的条件,但计算机模拟的缺点是在于原理和机制的精确度和完整度上。

但拿到这个问题上来讲,实验室根本不可能模拟得出当前排放的情况下多少多少年后世界平均气温将上升多少度!你要想做,首先你就需要一个拥有陆地,海洋,大气,里面有各种碳排放源的实验室,它要足够大,至少是科幻小说中那种玻璃穹顶的生态圈...
这里有个很简单的例子,天气预报是通过复杂的气象模型用计算机算出来的,有人听说过在实验室里搭建微环境来预测明天多少度下不下雨吗?
所以如何准确得到50年后地球升温的数据呢?那自然是在不影响条件变化的前提下,活到那个时间,然后直接看真实的情况啦。
可这不等于是废话么?所以,对于以后全球升温的预测,只能靠计算机,存在的问题就是模型的精确度,考虑因素的全面度等问题。但你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你说凡是计算机预测而没有验证的东西,你就不信,那直接不用争了。
当然丁院士作为自身科学工作者,怎么可能不知道预测在科学研究里的必要性和价值。他这里确实是因为想衬托自己的观点而拐篇了。
再者说,升温2度怎么变成一个价值判断了???那明天的气温也是价值判断咯,明天会下雨也是价值判断咯?这个东西再假再不对,也只能是一个错误的科学预测,怎么就是价值判断了。
“我知道50年以后肯定会升温2度,我现在应该做什么做什么做什么。”
”我知道50年后有一些升温2度的可能,我现在只能说可能,我现在应该做什么做什么做什么。”
“我不知道50年以后升温还是降温,我没有可信的依据,我现在应该做什么做什么做什么。”
这种才是价值判断。丁院士这里显然混淆了概念。

所以视频看到这里我很不爽,而且我显然是不爽丁院士,我觉得我以前干过以及以后也要经常干的事儿都被鄙视了,他还混淆概念。但是我也没觉得怎样,丁说这些不太对的话一定只是强调他的态度和主张而已。
后面正好就是第二条价值判断的讨论。
这很长一段我都没觉得柴静有任何不妥。她问的很多问题在我看来正好能恰好的引出丁院士之后的话,承上启下,挺好的。首先说这段既然是价值判断了,也就不要以科学的论据直接推断对错,你支持你的主张就给出你的道理,谁的道理听众觉得更合理就更支持谁嘛。
丁院士说,这个方案要求以后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降低到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数字我记不清楚啦,差不多吧),上个世纪这个数字是8.6倍。我听到这儿的第一反应,哇发达国家牺牲好大啊。。。
哈我的反应竟然跟柴静一样。
但是这意味着我们人均排放量要从“1.4降到0.8”
丁院士觉得不能忍,我觉得还好。记住这是价值判断,公平的数字是多少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有些数字太不合理了我就不能忍了。如果让你随便定这个“以后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多少倍“的指标,可能会出现一个非常不合理的东西。
丁院士提出以后中国是发达国家的0.8倍。
如果真的是这个数字,有没有可能出现,实施方案后,发达国家的排放量相校以前肯定是减少了,但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以前竟然增加了???
粮食危机来了贵族和劳苦大众都要省着点吃饭,可是新的分配方案下来后贫民竟然比以前吃的还多了(虽然比贵族还是少)。。。。这是不是挺逗的?敢情贫民可以利用粮食危机来改善自己伙食?
这种情况有没有可能出现?在数字某些范围下,是完全有可能出现的。考虑这么一个情况,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口5比1,分配前,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人均碳排放量的9倍,出事儿以后,全世界的人均碳排放量要下降到之前的0.5倍,假如分配之后我要求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一半,那我们就可以维持原来的排放量,如果大于一半,我们竟然还可以还可以比以前多排!!发达国家此时的排放量将比原来降低78%。。。。爽疯了有没有!

当然以上这些数是为了便于计算随便选的。访谈中的数据好像是可以考证会不会出现这些情况的,但我懒得算了。我就是说,这个数真的不是想多低就多低的。虽然说由2.3倍导致的我们要从1.4吨降到0.8吨可能不公平,但是给一个数让我们1.4吨竟然可以几乎一点不减也不好吧?...我想柴静在这一段的时候,是意识不到我说的这种情况的,但她就是感觉上觉得丁院士有点要求过多了。要求到底有没有可能真过多,甚至过分了,大家自己想。

丁院士还涉及到一个关于“凭什么以后你要我排的还比你少那么多,你是人为什么我就不是人。”这段话看起来我们中国人竟然无法反驳,但是合理吗?
首先说,排放量相差好几倍如何联系到你是人我不是人。发达国家以前排放比发展中国家就高好多,即使在当下也高好多,这首先是一个事实问题,没法更改。照这个逻辑,这意味着过去100年以及到现在我们仍然不是人。而且再多想想,明天你也不是人,后天也不是,五年内可能都不是人。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碳排放没赶上发达国家水平啊,而且肯定赶不上。假如没有未来碳排放的任何限制,中国随便发展随便排放,那也一直要等到人均排放量赶上发达国家的时候,才算“是人”,假如发达国家也丧心病狂地排,那也有我们永远都赶不上,永远都无法做人的可能了。

非常地荒谬对吧?错在哪儿呢?因为碳排放量是一个发展“权利”的问题,但他更本质上是一个工业和经济实力的反映,是“本事”问题,它是你未来发展的空间,但不意味着就要占满这个空间,很多时候你想占也占不满。人生下来自然都为人这是天赋的“权利”,但每个人本事不一样也是事实,你不能靠本事高低导致的资源消耗高低来直接衡量你的人权得到保障的程度。
所以正面来说,即使该协议不对发展中国家做任何限制,大多数国家完全按舒服的方式发展,他们到时候的碳排放量还是比发达国家低(当然中国肯定会高了),你觉得能说他们自愿不做人吗?

我接着说这里丁院士的话中隐含的一些不合理。我们说即使发达国家中的不同国家碳排放量也会相差很多,比如美国作为全世界最高,而英国肯定会比他少。那么在发达国家所有人按同比例削减以后,英国还是会比美国少。。。比美国少的还有世界上所有的其他发达国家,所以在”他们主张的“分配方案后,他们竟然主动选择了依然”美国人是人,我们不是人"的日子。。。。如果中国因为“人要平等所以排放也要同权”可以考虑单独定指标,为什么这些发达国家不可以?

而且如果考虑到其他发达国家,如果中国实行人均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0.8倍的标准,那么想必已经超过很多发达国家了,当然中国平均收入依然够不上最低的发达国家标准。那么就是说中国可以在人均排放很高的情况下依然享受这种高排放而低收入的状态,这真不好说没有推卸控制污染责任的嫌疑了。

所以这一切话过去以后,心里有点觉得不对劲的柴静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虽然说不排除这是节目想要丁院士表达的看法)“科学家有时候不是应该更看重全人类的利益么”

这个问题直接被人口水淹死了。可是这问题本身由什么可指责的,这个答案有些场合就是"是",有些就不是。柴静其实本身是觉得在减排方案上这么讨价还价,是不是考虑了很多的国家发展生存上的利益在里面。我说当然是了,不然怎么一直在自己减排上讨价还价呢,丁说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类利益,好啊那你要自己的国家少减点,那发达国家就必然多减点儿,发达国家的利益就受损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受损不意味着全人类利益也受损吗,这不成悖论了?为自己国家争权利无可厚非。你把这个问题看成三个效用函数,全人类的效用函数,发达国家的 和发展中国家的,你随便建个摸把碳排放量作为变量,这三个效用最大化的点绝对不是重合的。你选哪个是你的价值判断,你甚至把其中某两个叠加一下作为另一种选择。这里面所有问题的本身都是可以讨论可以争辩的,包括更基本的怎么人类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的偏离。没有任何事儿是想当然的,柴静这个出发点有什么问题?

至于柴静说丁指责IPCC,丁的态度比较激进。这些完全是事实啊,你们觉得丁的态度难道不强硬么?他对IPCC的方案反对难道不够强烈?柴静就是把它们重申了一遍,丁借此可以更正一些可能引起误会的东西,如果没有,也可以继续申明自己的原因,强调自己的观点。这不正好向观众呈现更多的东西么?

我写到这儿才发现,我很多重点都落到对丁本身观点的探讨上了。我本来并不是想说这些的,但是为什么呢?大概是我一边细看视频一边写的过程中确实发现了这些值得讨论的地方,或者说一些明显就不太对的地方。那我现在怎么评价丁?

他是一个态度鲜明、反应机敏、头脑清晰、语言犀利,并且在国际上为国家争取利益的科学家。

我也可以仅凭我的部分观察,说他刚愎自用、态度不端正、说话有时候不负责任,为支持自己观点故意掩盖相关事实人。但是我不会那这个做结论。

至于柴静,我觉得她问题问的不但没有问题,反而多数很合事宜,制造了关注点,帮助了丁院士更好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她个人有什么倾向,有什么目的,背后谁在趋势,是不是美狗,是不是五毛,我完全没看出来。她的问题并不像你们所说的那么愚蠢或是无聊,你要让我问,我怕是会问些显得更蠢的问题,因为我感觉丁院士的话有些地方言之不详,或是我没听懂。但我不觉得我科学素养比你们大部分黑柴静黑到疯狂的人要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大号蚂蚁 回复 悄悄话 全球变暖和碳排放的确有不少宗教政治在里面。丁自然也不可能纯科学地对待这个问题。屁股决定脑袋是必然的。柴作为采访人也必须有某种反被采访人的立场。这在西方媒体采访是必然的职业素养。没有点碰撞还叫什么采访,还有什么看头。开会作报告发软文唱赞歌,扯吗。

而且这个采访和后来雾霾片一点也不矛盾。碳排放这种高级环保问题根本还不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中国比这污染严重的问题多的是,必然如此大规模的人类社会史无前例的雾霾。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