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缀

定格瞬间 记录心情
个人资料
点缀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福贵的人生——读小说《活着》

(2012-11-08 11:56:11) 下一个





               

福贵的人生
——读小说《活着》

                          
余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1987年因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而成名。虽然余华的早期作品带有浓厚的新小说(见注解)色彩,被公认为中国大陆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但是余华在199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活着》,则完全放弃了先锋前卫的表现手法,回到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叙事方式。《活着》以不见波澜的如椽巨笔,写出了力透纸背的一种人生悲凉与震撼。

            
记得首次初读这部小说时,心口好像被巨大的震惊与悲痛死死地顶住,久久都无法透过一口气。虽说是一部文学创作,可还是不能接受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并且都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除了早年因沉迷于赌场而拥有过一时的奢靡时光,之后就是一辈子的悲惨境遇,他的一生与他的名字一点儿都没有沾上边儿,福与贵离他远之又远,倒是祸与灾同他近之又近,而且是如影随形,不离不弃。他,一个十足的苦命之人,一生不幸,一生悲哀。

           
他生来就是地主的儿子,尽管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但是靠着祖上留下的家业,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还是不难。可是好景不长,一心嗜赌的他,没多久就把家中的
100多亩良田和高大结实的祖宅输得一干二净。为此活活气死了他的父亲,气走了他的妻子。一时间,除了母亲,他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一切。他带上母亲,搬到一处破屋栖身。从此他的日子一落千丈,就像是由天上一下子重重地摔到了地上,再也不曾翻过身来,当然,此时的由天堂到地狱般的落差,才仅仅是他痛苦不堪人生的刚刚开始。

              
一个曾经天天寻欢作乐的纨绔子弟,转瞬之间便一无所有,一贫如洗,他心中是怎样的惶恐与无助,书中未写,不过也不难想象,他一定是痛苦不已,悔不当初。但是不管怎样,应该说他此时的表现还是坚强的,可圈可点的,因为他没有被所遭遇的灭顶之灾吓住,为了生存,他弯下腰向巧取豪夺了他的家业的龙二,租了五亩地来耕种。

            
由地主的儿子到佃户,这个人生角色的巨大转换,是迅速的,没有商量的。面对着这个昔日的赌徒的选择只有一个,他已经铸成了大错,不可以再一错再错而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了,他必须为他的母亲,他的妻子儿女从零开始,用双手、用辛勤和汗水来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于是他开始了佃户的人生,过上了虽然艰辛,但毕竟是自食其力的日子。

             
他的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让妻子终于回心转意。一年后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回到了他的身边,虽然日子艰难,但好歹是一家人在一起,即便是衣不敝体,食不果腹,只要全家人在一起,日子再苦,活着也有奔头、也会有家的温暖与快乐。如果日子就这样的过下去,也是福贵与他的妻儿们的福份。可惜命运之神好像就是要与他过不去,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简直就像是有意针对他的摧残与折磨,其可怕的程度难以想象。

                        
首先是一个飞来的横祸,福贵被溃退下来的败兵抓了夫,去拉大炮。这一去就是人间蒸发两年,他家里人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他妻子不相信他又去赌博了,可是又有理由怀疑他的一去不返与旧病复发有关,因为他离家时身上带有妻子从娘家带回来的仅有的两个银元,为的是去镇上请郎中给重病卧床的母亲诊治。他被拉夫在军中,自然放心不下家中的母亲与妻小了,所以再饥饿寒冷,再危险,甚至濒临死亡的关头,他都没有放弃要活下去的念头,因为他知道,他的家,他的亲人需要他,还在等他回去。

                          
大难不死的福贵返家之后,悲喜交集,有恍如隔世之感,可是他还没有来得及表示出更多的喜悦与激动,就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他失去了母亲,在福贵回来之前她过世了,临终还深信不疑他儿子的失踪一定跟赌博没有关系。可怜天下母亲心,福贵的母亲因为儿子败家不得不过上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可是对儿子却没有半点怨言,到最后一刻心里挂念的还是自己的儿子,凭着母爱的直觉相信,痛改前非之后的儿子不会让她失望。

          
如果说母亲走了,还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是他离家前还好好的小女儿,等他回来后却成了聋哑人,这让福贵无法接受,痛苦之极。当然这也是他两年不在家的代价,女儿因为一场大病,高烧不退,无钱医治,尽管逃过死劫,却再也不会说话,也失去了听力。在女儿和儿子的眼里已成为陌生人的福贵,欲哭无泪,心如刀绞。他说不出什么来,只是默默地将妻子身上的担子接了过来,重新担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同欧美的农民相比,中国的农民是最劳累,最辛苦的。中国的封建制度沿袭了
2000多年,自始至终中国的农民就与农业机械无关,仅仅是靠着两只手在田地里辛勤地劳作,著名的唐诗“粒粒皆辛苦”,就是中国农民辛苦耕作的写照。也正是由于生产水平的极度低下,中国农民年复一年地起早贪黑的劳作,还是换不来一个温饱的日子,遇上荒年,就更是无以为继,只能是挣扎在死亡的边缘,听天由命了。福贵和他的一家也是如此,他们再肯吃苦、出力,日子也还是十分清贫。更何况还有接二连三的人祸,越发使他们的日子雪上加霜,更加艰难。

            
农业合作化的实行,把原本已经分到手的田地与生产资料又从农民手中收了回来,成了集体的了。接着是人民公社与大跃进,家里的铁锅被砸了去大炼钢铁,农民们都去生产队里吃起了集体食堂,提前进入公产主义。那个疯狂的年代苦的是底层百姓,中国的农民便首当其冲,深受其害,所以在后来的大饥荒中饿死最多的也是农业人口,是那些劳苦无助的农民和他们的子女与父母。然而令人无法置信的是,福贵的儿子不是直接饿死的,而是死于荒唐年代的更为荒唐的事情。

            
原来县长的夫人生孩子难产,急需输血,老师们接到上级指示,忙不迭地带领学校里还仅是十几岁的孩子的小学生们去排队献血。说来也奇怪,所有人的血型都不合适,只有福贵儿子的血型正好匹配,眼看着县长夫人就要因流血过多而生命不保之时,抽血的护士一急之下逮着这个血型合适的献血者,就拼命地往外抽。

           
可怜小小年纪的福贵儿子,本来就长期营养不良,又处在生长发育期,抽了几管血之后,就倒地不起了。县长夫人得救了,福贵的儿子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这种无异于谋杀的草菅人命,令人震惊失语,无言以对。老百姓的命不是命,没有人为此承担责任,悲伤与痛苦却一点儿不少地都留给了福贵一家。虽然福贵挺了过来,但是因为痛失唯一的儿子,他的心里一直流血不止。

             
尽管日子艰难,可是福贵的女儿还是长大了,到了该谈婚论嫁年龄了,做为贫苦的农家女,又是一个聋哑人,还能有什么条件好讲呢?经人介绍,与一个在城镇当装卸工的青年结婚了,这个人生来头是歪的,被人以歪头相称,虽然有生理缺陷,但是不耽误劳动,小伙子一身的力气,人又老实厚道,对妻子很好,对岳父岳母也很尊重孝敬。看到女儿出嫁后很幸福,女儿和女婿也三天两头地由镇上回来看望二老,这时的福贵好像终于要熬出了头,要时来运转了。他的生活有了欢乐,也有了希望。

              
可是谁又想得到,婚后的女儿,好日子刚刚开始,却死于产后大出血。原因是她生产之时,轰轰烈烈文化大革命正方兴未艾,镇上医院里的医生护士,要么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被批斗,要么就被靠边站,无法再上班。医院被护校的一群红卫兵小将接管,十五六岁的女学生,穿上白大褂就以为自己真的是医生了,就敢给产妇接产生孩子,结果没有事情算大幸,遇到事情就是天大的乱子。福贵的女儿就深受其害,白白断送了性命。在那个年代,生命更没有价值,人死了就死了,没有人管,只有她们的父母亲人才会五内崩裂,痛不欲生。

            
福贵的妻子被连着发生的丧子和丧女之痛压垮了,再病不起,最后扔下福贵,命归黄泉。倒是福贵还活着,看上去活的很顽强,也许更像是被接踵而至的痛苦折磨得已经麻木,没有感觉了。现在福贵只有两个亲人了,一个是他的女婿,另一个就是女儿用生命换回来的儿子,福贵的小外孙。祖孙三辈,三个男人在苦难中相互依靠,相依为命。然而,又是未曾想,小外孙长到五六岁时,发生事故了,女婿在装卸时,被水泥板活活挤成了肉饼。福贵含泪把女婿埋葬在他的妻子,也就是福贵女儿的墓旁,在村西边的荒凉之处,福贵的儿子和妻子早以长眠在那里。

              
福贵带着小外孙由镇上回到了乡下他的家,从此祖孙俩形影不离,白天福贵下地劳作,就把这个外孙带在身边,让他在田头玩耍。日子静静地过着,直到有一天小外孙告诉他头晕得很,他摸摸小外孙的额头,才发现小外孙正发着高烧。他急忙放下手中的农活,把小外孙带回家,让他躺下来休息。福贵做了饭,喂了小外孙喝了一碗粥,他要小外孙在家里睡上一觉,他继续去地里干活。临走前,又有些不忍,就给小外孙煮了一碗豌豆,放在他的枕头旁,让他睡醒了吃。

              
穷人家的小孩子,能吃上一碗煮豌豆那可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小外孙看见外公的奖赏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是福贵晚上收工回家时发现小外孙还在床上睡着,嘴里含着一颗咀嚼了一半的豌豆,碗里的豌豆大半都吃了。福贵叫不醒小外孙,才发现这个小生命没有了。原来小外孙吃了太多的豌豆,被胀死了。福贵痛苦失声,悔之莫及。是他害死了自己的亲外孙,断了自己的根。至此,福贵的人生真正走到了绝路上。一大家子人,最后只剩下他自己,孑然一人,就像是一棵老树,在凄风苦雨中,在严寒酷暑里,孤独地垂立在那里,栉风沐雨,好不凄惨。

             
可是福贵就是福贵,他没有倒下去。虽然他就是一个农民,不是什么英雄豪杰,不过对于他来说,泰山崩于前已不是第一次,而是数次了,他却没有被吓倒。他渺小得微不足道,他的韧性、勇气与毅力,却是可以让英雄豪杰们汗颜羞愧的。经历过这么多次的致命打击,他还坚强地活着,没有向苦难低头。小外孙夭折后的一天,他攒钱买牛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又有了新的伙伴,他买回来一头老黄牛。

             
没有人可以说话,他就跟牛说话。他把牛叫“福贵”,白天在地里用它耕田时,一口一个福贵地叫着他,数落他,批评他,也表扬他,鼓励他。他跟“福贵”说的话里,又把他死去的亲人的名字一一都提了起来,他们的身份也都变成了同“福贵”一样的牛,只不过冠上了他们各自的名字,如妻子的名字,儿子的名字,女儿的名字,女婿的名字,还有小外孙的名字等,一家人又济济一堂,好不热闹,福贵的世界不寂寞。
 

              
小说的最后部分是福贵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赶着牛在夕阳下离去的背影和他有一句无一句地与牛说着话,真正的震撼就由这样看似平淡无奇的情节油然而生。由此,小说主题《活着》的巨大生命力,就像刀子在石板上刻字一样,一笔一划都深深地镌刻在读者的心里,《活着》的含义也一下子鲜活了起来。活着不是荣华富贵,不是锦衣玉食,不是出人头地,不是功名利禄,不是光宗耀祖,不是巨大的物质堆砌,活着就是生命的本质,就是胸中的一口气,就是一种活着的本能,一份活着的责任,就是一种坚持,一种贯穿其中的对家庭和亲人的爱。

            
福贵与牛交流,也是与死去的亲人交流,他的心里还有爱,他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人,他把对他们的思念转变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也变成了他活着的全部意义。当初福贵被抓夫,能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是因为他惦念他的家人,他离不开他们。如今福贵形单影孤,却能够顽强地活着,而且一活又是十年,也是因为他心里还有他的亲人,还有那份永远不可离弃的爱。福贵,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与不幸之后,成为了一个被爱充盈着的人,是一个活在爱里面的人。

          
福贵老人的一生,看似悲哀可怜,其实又不尽然。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即便有苦难,也甘之如饴,不觉其苦。对于他来说,亲人们虽死犹生。心里有了他们的陪伴,他活着就有意义,就没有白活。他用他的活法,证实了活着是人的本份,也是人生的使命。这个本份与使命,又都是理应如此,无法推卸,尽管沉重,却不容不加珍惜。

            
所以福贵是可敬的,他没有辜负生命的宝贵,人生不曾善待他,他却没有轻慢生命,他有滋有味地活着,心里充满了和平,没有苦毒,没有怨恨。他以不屈地活着回报着命运的残酷与绝情。他活出了精神,也活出了精彩。他不打倒自己,就没有什么外面的力量能打倒他,福贵的活着显示了生命的宝贵与不可亵渎。

             
《活着》这部小说已经问世
20年了,这期间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也有翻天覆地的改变。可是福贵这个文学人物的价值,不因时代的变换而有任何减色,相反依然鲜活有致,熠熠生辉。可见越是好的作品,越能够历久弥新,从不过时。今天再看这部小说,再审视福贵这个人物,越发相信人生再难也不会难得让人过不去。圣经里说,上帝给人的担子都是人承担得起的,也就是说上帝不会让人承担不起他的苦难。福贵的活着就是一个明证。

        
所以老话说,人生一世,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遭不了的罪。看见了福贵的一生,也会有这样的顿悟:苦难就像是铁匠的炉火,苦难越多,炉火越旺,打造出来的铁器才越会坚固耐用。福贵这个饱经患难的农民,就是一件经过苦难不断淬火的铁器,愈老愈结实,也愈宝贵。因此老年的福贵更是一个心胸极其豁达的智者,在他的心里,苦难也是祝福,活着就是奖赏,只有活着,也唯有好好地活着,才是实在的,有益处的。

           
人生漫长又短暂,谁都无法一生遂顺、毫无悲苦。但是,只要是活着,苦也好,甜也罢,活着的本身就是快乐,就是成功,就有意义。这是福贵的启迪,也是他的人生。

                           
后记:

           
1994
年,小说《活着》问世一年后,电影版《活着》也面世了。虽然原作者余华是两个编剧之一,但是这个电影剧本还是明显地屈服于导演的意愿与创作倾向,所以电影的故事情节有了重大改变。

          
1
,主人公福贵及其一家人,由农村来到了城镇,由农民变为城镇贫民;2,福贵不仅成了城镇贫民,还有了一技之长,成了擅长皮影戏的民间艺人;3,由于这两处的重大改动,故事的发生地也由农村到城镇,由中国社会最边缘化的人——贫苦农民变成了城镇人口中的边缘人城镇贫民。

           
虽然都是边缘人,但是这两个边缘人却有本质上的不同。一个是完全看天吃饭,衣食没有保障的贫苦农民,生活在全社会的最底层。另一个却是城镇户口,有口粮保证,不受收成好坏的影响。就是说他们再穷困,也比农民的日子好过太多。二者泾渭分明,不能同日而语。

            
如果没有原著小说,单看电影还是很好看,也很感人。但是,电影毕竟是由小说改编而来的,看了原小说,再看电影就知道了背叛是什么?也知道了艺术一旦沦落为以利润为目的的商业行为,就大打折扣了。

            
唯一值得肯定的是电影中的两个主角儿的扮演者葛优与巩俐,他们演得都非常好,可以说是他们从影以来最成功的角色塑造。巩俐的表演更是不温不火,很有感染力,把一个悲苦无助的家庭主妇演得形神兼备,令人不胜唏嘘。

                                          

注:所谓新小说是指
20世纪5060年代,以罗伯-格里耶为代表的一批法国作家公开宣称与19世纪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决裂,探索新的小说表现手法和语言,描绘出事物的“真实”面貌,写出“一个更实在的、更直观的世界”。

                                       
小说《活着》链接:
http://book.kanunu.org/book3/7193/index.html

                                          

背景音乐:诀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7)
评论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长在红旗下的评论:

谢谢红旗!余华的这部小说经典之极,一定要看。。。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美丽风景的评论:

谢谢美丽!迟至今日才读到你的留言,十分抱歉。同时也深感这言简意赅的几个字,不是蛇足,更不是挑剔,而是金玉良言,价值不菲。受教了,非常感激。。。



长在红旗下 回复 悄悄话 才发现这篇文章。只看过电影,一直认为这是张艺谋拍得最好的电影。也是现代中国最好的电影。有空读一下原作。很讨厌莫言的丰乳肥殿,读后让人很痛苦绝望。
美丽风景 回复 悄悄话 点缀兄堆了这么多文字。唯这一篇, 真正感人,旷达。 后记添足,挑剔了。 谢谢你。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Tehran的评论:

谢谢你,Tehran!感谢你的鼓励!你的感慨真是由衷而发:中国人真不容易啊!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紫萸香慢的评论:

谢谢紫萸!感谢你告诉我最后的情节也让你动容。。。可见艺术的张力所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一样的。。。

Tehran 回复 悄悄话 书看过,电影也看过,都喜欢,也喜欢你的读后感。中国人真不容易啊!
紫萸香慢 回复 悄悄话 我记得我也是含着眼泪看完小说的,尽管有些情节已记不清了,但最后那个以牛对话的老农的形象却深印在脑海里。小说里最让人感动的福贵历经苦难后仍然无怨,乐观,平和,这是最催泪的地方。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夏圓的评论:

谢谢夏圆!感谢你的鼓励!因为小说原作的确是非常震撼,令人读后不能不痛定思痛,思想很多。。。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e271828的评论:

谢谢e朋友!感谢你的鼓励!理解你对电影《活着》的肯定。我愿意稍作陈述的是,编导把小说的人物身份作了重大改动,就不是文学上的改编而是颠覆了。因为把一个普通农民升格为一个城镇贫民,并且还成为了一个民间艺人,这极大地消弱了原小说中人物的悲剧性与代表性。福贵本来就是一个农民,到了电影里为什么就不能继续是农民呢?显然编导煞费苦心的改动,就是冲着商业利益去的。当然在1994年的时候,国产电影的商业操作,还远没有今天的成熟与泛滥,所以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与后来的商业片是大相径庭的。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否认他们在事实上是多么得看重对商业利益的考量与追逐。。。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农夫的评论:

谢谢农夫!其悲情与无助,《活着》还真是与《日瓦戈医生》有得一比。。。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megchen的评论:

谢谢Meg!同意你对影片的定位与评价。也非常赞同你的观点,这部小说“是作者借此人物折射了整个民族被愚弄被摆布的命运。”同时我们多么希望“这样荒诞不羁的故事不是发生在我们中国。”而且“活着,并不是无可奈何地活着,要自强不息有尊严地活着。但愿这样逆来顺受而活着的人越来越少才好,这样中华民族才会生生不息,才会有希望。”一部好的文学创作,不仅能经受住时间的砥砺,还能给人们带来不断的思考与话题,令人受益非浅。。。《活着》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winbox的评论:

谢谢winbox!你说得对“最后的结果看似平淡,其实蕴藏着巨大的力量,让每一个读者的情绪从嗓子眼一直堵到胸口。情绪从悲愤到平静,无助到绝望,反思到痛苦。”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花儿朵朵的评论:

谢谢花儿!这本书确实值得再看。。。人生一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可是同福贵一比,就不算什么了。这便是这本书的最基本价值。
飓风是过去了,可是听说还有90万户没有电、水和暖气。这是很揪心的,天气很冷,灾民们的无助可想而知了。同他们比我这里还是幸运得多了,除了汽油短缺,加油受限制,再没有什么不便了。感谢你的关注与询问。。。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applebee3的评论:

谢谢applebee3!感谢你的鼓励与交流。。。一篇网文如果能获得一定的共鸣,那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也很受鼓舞。。。再谢你的反馈。。。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傻不傻的评论:

谢谢不傻!感谢你的鼓励与褒奖。。。城里人,不论是写的,还是看的,都有才华。。。在这样的环境里进进出出自然是再好不过的。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晓青的评论:

谢谢晓青!感谢你的问候。。。天有不测风云,这次的飓风据说是美东地区百年一遇的灾害,现在还有90万户居民没有电、水和暖气,看到电视里的不断报道,真是让人很悲伤,灾民们的处境很可怜。。。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TZMAN的评论:

谢谢TZ!非常赞同你的分析,两位演员演得那么好,除了详细揣摩过剧本,还一定是看了小说原作。。。小说更深刻,会给他们更多的启迪与感悟。。。

夏圓 回复 悄悄话 我看过电影, 没读过原著. 你的书评发人深省, 震撼人心, 很有感染力! 谢谢分享.
e271828 回复 悄悄话 点朋友对小说的介绍很全面深入,但对电影的评价有些偏颇。首先,电影《活着》不是商业片,看一看张艺谋后期的“大片”就知道区别了。点朋友指出电影的场景换到了城镇,但是电影和小说的整个主题是完全一致的:普通人的命运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非常渺小,“活着”就好。电影的结尾相对小说弱化了许多,这是因为受众不同,承受力也不一样,而且考虑到中国的审查系统,小说那样的结尾拍成电影是过不了的(不过尽管如此,电影最终还是没有在中国上映)。另外,电影里有些情节的改编让故事更加成熟一些。总的说来,电影也是成功的,可以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名字。

另“不与命争”,小说本身是依托历史事件的再创作,但不是历史书,不过很多事情都真实的发生过,《定西孤儿院》里记载真人真事比《活着》更为惨烈,所以说“极大歪曲历史”就过了。
农夫 回复 悄悄话 和《日瓦哥医生》有类似之处,都是时代的镜子。
megche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点缀的评论:

点缀,我其实没读过这部小说,只是看过同名的电影。从你的书评来看,电影确实改编了原著不少情节。虽然它可能削落了原著对人物性格刻画的力度,但我个人认为这是张艺谋拍得最成功的一部电影。

富贵的命运看似很多不可理喻倒霉的巧合,实际上是作者借此人物折射了整个民族被愚弄被摆布的命运。看这部电影时,我是泪眼笑荒唐啊!真希望这样荒诞不羁的故事是发生在别的国家而不是中国。活着,并不是无可奈何地活着,要自强不息有尊严地活着。但愿这样逆来顺受而活着的人越来越少才好,这样中华民族才会生生不息,才会有希望。

再次谢谢分享这一发人深醒的好作品。配乐极其优美忧伤但又孕育着希望。
winbox 回复 悄悄话 小说中的苦难听起来离奇和充满不可思议的巧合,可怕的是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心中宁愿选择深信不以,甚至丝毫不怀疑还会继续反复上演这样的悲剧。最后的结果看似平淡,其实蕴藏着巨大的力量,让每一个读者的情绪从嗓子眼一直堵到胸口。情绪从悲愤到平静,无助到绝望,反思到痛苦。作者通过一个极端的个例试图想要揭示中国农民或者全体中国人的一个共同信仰,一个延续了五千年的信仰,一个历经无数次亡国灭种,却又顽强生存下来,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那就是“活着”。这是人类最本质最简单的信仰,五千年走不出的循环,却奇迹般的拥有最为强大的生命力,你甚至不知道该赞美还是诅咒!
花儿朵朵 回复 悄悄话 飓风过后,先生可安好?本想问候倒怕是打搅了……
这是本值得再看的书。
applebee3 回复 悄悄话 很感动,活着就是生命的本质。看过电视剧,震撼于人活着那份坚韧。非常喜欢你推荐的电影与点评,谢谢分享。
傻不傻 回复 悄悄话 能把读后感写的这么感人,你的心里也满满的都是爱,俺感觉得到。有时候读到文学城里如此高水准的文章,就觉得做她长期的城民很荣幸。谢谢!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不知道你生活在灾区,送上迟到的问候。
TZMAN 回复 悄悄话 葛优自己也说过,《活着》是他演的最好的电影,他自己也没有把握能够超越这部电影了。电影虽然有所改变,但是演员对原作品主题的理解还是非常充分的。我相信他们不仅看了电影剧本,一定反复看了余华的小说。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不与命争的评论:

谢谢不与命争!理解你的观点。需要补充的是这部小说可是伤痕文学比不了的,自有它的价值。。。关于粒粒皆辛苦,感谢指正,已改过了。。。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ilovefriday的评论:

谢谢周五!说得对!我就是看了这个结尾半天缓不过神来,我觉得这个福贵真是太可怜了,那么惨却还活着,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力量啊!同时,这个艺术形象也激励了我,有了他这面镜子,我在人生中的困难面前也就不再气馁了,福贵是我心中最敬佩的人,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与力量。。。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晓青的评论:

谢谢晓青!同影视剧编导比,小说家还是比较纯粹的,他们的创作更多地还是从艺术的本身考量的。。。这也是由小说改编成的影视作品总是比不上原著深刻的一个重要原因。。。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swj2000的评论:

谢谢swj!感谢鼓励。。。看了你的交流很感动,人是要往前看的,多少的人间不快事,不能抹煞,但是不用时时记起,能够看淡甚至忘记那些事情,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祝福。。。正像你所分享的那样,心里平和,知福惜福,就是幸福,就比什么都好。向你和你的家人表示由衷地敬意。。。



不与命争 回复 悄悄话 小说集中所有人的悲剧于一人一身,极大地歪曲了历史,只是伤痕文学的变种。文革中的是是非非不是我们能够完全了解的、49年以前的中国现状,也有许多问题。历史和文学是相关的,但是文学绝对不是历史,就象【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一样。

“粒粒皆辛苦”不是杜甫写的。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青青2012的评论:

谢谢青青!这音乐是谭盾的作品。很简单的旋律,用了四种形式来重复演奏,层层递进,加重气氛。虽说主题是诀别,但听起来却又非常优美而不过分伤感。。。这就是它的力量与动人之处。。。好的音乐就是真情的流淌,生命的讴歌。。。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megchen的评论:

Meg好!又在《活着》里相见了。。。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清清泉源的评论:

谢谢泉源!余华有许多好作品,《活着》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都有它的读者。。。




点缀 回复 悄悄话
回复ccn的评论:

谢谢ccn!苦难的福贵,的确可以说成是苦难的中国人!但愿福贵的不幸不再出现。。。

ilovefriday 回复 悄悄话 小说的结尾句看了让人泪流满面。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现在电影、电视剧都不如原著,看书最好,可是人们都喜欢看剧,省事。评论的很深刻,我只看过电影。
swj2000 回复 悄悄话 写得非常好。无论人生多么不幸,心里都不要失去爱,要“没有苦毒,没有怨恨”。 活着本身就是件幸福的事情。

我们家只是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可反右和文革的运动中深受冲击,所以文革结束后非常惜福,从来没有过任何抱怨。因为现在的日子比当年好太多了。
青青2012 回复 悄悄话 背景音乐“诀别”太动人,忧伤,凄美了。好久没有被音乐这样感动了。谢谢你的分享。
megchen 回复 悄悄话
先问点缀好,谢谢分享!

待会儿再聊!
清清泉源 回复 悄悄话 不久前听过有声读物,嘲讽中带同情,深沉里显幽默,阴差阳错,良莠免俗。确实是个好故事。
ccn 回复 悄悄话 谢好文。苦难的福贵苦难的中国人!
本人正是"没看原著小说,单看电影还是很好看,也很感人。"
[1]
[2]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