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曼悠然

心简单,世界就简单
个人资料
曼悠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哑巴的儿子

(2013-01-26 14:55:32) 下一个





记得小时候住在老城区的一座小巷里,地上铺的是粗糙的石板路,我们一群小孩子,一天到晚光着脚丫在石板路上跑。那时没那么多高楼,也没听说哪家大人会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在外面跑,好像跑着跑着,小孩子就会自己长大了。有一天,孩子堆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小男孩,头发长长,衣服破旧,以前从未见过,问他叫什么名他说不知道,不过很能玩,我们小孩子才不在乎别人叫什么名呢,只要能玩在一起的,就是“伙伴”。 

 

不久大人们就发现小巷的拐角处来了一户“外来人”- 一家三口,男人女人都是残疾人。男人半瞎又瘸腿,女人是哑巴,但好奇怪,他们的儿子,却一点也不残缺,五官端正,精精神神 当然,那就是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那个男孩了。

 

一家三口也不知从哪弄来了一些砖瓦,在拐角处搭着搭着就搭成了一间房子。我们一群小孩都进去看过,新奇得不得了!  烧火的灶头,砖铺的床,瓦搭的凳子…… 都是从未见过的!没有厕所,他们就用巷尾的公厕;没有电,就点煤油灯……他们就在这里住下来了!那时候没有城管,也没有人想过要把他们赶出去。不久他们家的“摆设”越来越多:破旧的桌子、椅子、小床、架子…… 都是巷子里的邻居们用旧了送过来的。他们一家以捡破烂为生,男人每天天没亮就出去,一直到晚上才回来。他们家门口总是堆满了一摞一摞的旧纸皮、废物,小孩子们一天到晚在那里躲着玩捉迷藏。那时候判定一个小孩子的“江湖地位”,才不会看他父母是谁从哪个家里出来的呢,谁最能打谁就是“王”!哑巴的儿子力气最大,谁都打不过他,他家又多“新奇”的东西,很快地他就成了那群男孩子的“头头”。

 

哑巴有时候会跟着她的男人出去捡破烂,不过更多的时间还是留在家里。她会发出“啊--啊”简单的声音,我们都习惯了每天傍晚听见她在屋前叫唤儿子吃饭。她和巷里邻居们的关系都不错,很多时候我会在家里看到她,她在和我的外婆研究针线活;外婆或其他邻居做了些吃的,有时也会端到她家里去。午后一群女人爱围在巷头,或聊天,或一起做着针线活,总能见到哑巴。

 


半年后我听外婆说,哑巴又有了,准备生第二个孩子。我们都笑哑巴的儿子:“你要做哥哥了!”他也一脸的骄傲。等了好几个月,还不见哑巴的肚子凸出来,相反的,却见她好像越来越瘦,脸越来越黄。巷里的一个老中医说,她是严重营养不足,要调理。我们看见哑巴的男人每天早上起得更早,晚上回来得更晚,但是门前那堆废物却好像没多多少。哑巴的身子越来越瘦,还有点浮肿,中医警告了:再不调理,可能连肚里的那个都保不住!我们不时见到哑巴的男人站在屋外,悄悄地叹气……

 

 

 


那一年春节前巷子里突然热闹了起来!一个邻居的远房亲戚,一对夫妇,从美国回来探亲了。他们带来好多花花绿绿的糖分给巷里的孩子,哑巴的儿子跑得最勤快,他拿回好多糖给哑巴吃。那对夫妇盯着他进进出出跑了好几回,忍不住地感叹:这个孩子,看上去真精神……

 

那天晚上邻居跟她的亲戚,突然跑上了哑巴的家,他们好像指手画脚地说了好久,哑巴拼命地摇头、摆手;第二天邻居跟亲戚又去了,哑巴还是不停地摇头摆手;第三天、第四天……巷子里的人终于都知道了:那对美国回来的夫妇,一直没有孩子,他们很想领养哑巴的儿子,他们答应给哑巴一笔不错的费用,足以让她调理好身子,足以让他们过得“象人样点”。小孩子们开始笑哑巴的儿子:“你要去花花世界了,去享乐了!”哑巴的儿子听了很生气,他竟把那几个小孩打得哇哇大哭。

 

巷里的女人都纷纷去哑巴家劝她,到了第六天,哑巴终于软下来了 她心里其实都很清楚,要不见不到肚里的孩子,要不见不到现在的孩子,她其实没有太多的选择。那天晚上哑巴家里的煤油灯,几乎亮了一夜,大家都看见她通宵在缝制着一件小棉袄。

 

第二天一早邻居和那对亲戚夫妇就站在哑巴屋前,把穿着新棉袄的哑巴的儿子领走了。哑巴站在屋里,都不敢步出屋门半步。她儿子跟着那三个大人一直走一直走,也没敢回头半眼……

 


我们都以为这个事告一段落了。到了大年三十那个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家里吃着年饭,突然听见屋外一阵人闹声,大家都跑出去看了,原来是哑巴!她站在那家邻居的门口,手里拿着一捆票子,嘴巴在不停“啊
---”地叫着,大家都听清楚她在说什么了,“票子我不要了!你把儿子还我!你把儿子还我!”她反反复复地叫着。邻居走出来不停地说:“他们真的不在这啊,他们都住在宾馆里了。”哑巴却不走开,她一下子跪在了邻居的门前,嚎啕大哭,这时巷子里的人都走过来劝她: 

 

“送了就不要再回头了……”

 

“这也是为他好……”

 

“不为自己想,也要为肚里的那个想啊……”

 

劝了大半天,才终于把哑巴拉扯走了,她一边走还一边“啊--啊”地大叫着,她的叫声在大年三十的夜空,显得格外刺耳。


 

哑巴一家还没等到第二个孩子出世,就突然搬走了。有人说他们搬回乡下去了,有人说他们搬到亲戚家去了,总之那天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见过哑巴一家,也没有他们的任何消息。

 

反倒是哑巴的儿子,我们不时都能听到他的消息。小巷不久后就被拆迁起高楼了,巷子里的人都搬到各处去了。老一辈的人总是特别念旧,旧街坊之间,一直都保持着联络。外婆走了,妈妈也一直与邻居们保持着联络。我们都知道哑巴的儿子在国外生活得不错,养育他的那对夫妇一直对他很好,至于他有没有回去找过他的生父母,就不得而知了。


 

最近一次妈妈与旧邻居的聚会,又有人提起哑巴的儿子,知道他在美国那边做了医生,还是专科那种。当妈妈告诉我这个消息,我就在想他会不会是聋哑专科方面的医生……

 


每到中国人的新年,我就会忍不住想起这个故事。我的脑海仍时不时浮现出哑巴在大年三十跪在邻居家的家门,发出“啊
--啊”的叫声的那个情景。那个夜晚让一个母亲从此有着一生中无法弥补的遗憾,但是,也成就了这个世上的一个医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9)
评论
曼悠 回复 悄悄话 回复HappyNow?!的评论:
谢谢老乐的解读,详尽而客观。

我写这篇文的本意,只是想将童年时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平实地描绘出来。其实那时候自己还很小,并没有太多的思想。很多的想法是随着年龄增长,并且有了一定的经历才渐渐培养出来的。人在不同的阶段,对事物的认知也会不同。要一个母亲在那样的环境下作出那样的抉择,我当然能明白一个母亲的“送子之痛”。邻居们当时并没有“逼”哑妈妈卖儿,他们只是给她作出了分析,最后下决心的还是她自己。要说坏人,我当时觉得“最坏”的就是那对夫妇,他们为什么不可以就给些钱哑妈妈,让他们度过这个难关呢,而一定要把她的儿子拿走。不过随着自己年龄渐长,我又开始渐渐“饶恕”那对夫妇了:说到底他们也不是慈善家,人都是有私心的,但是要养育一个孩子几十年,令他成才,其中付出的爱心和耐心,也并不比一个生母少…… 在一个并不富裕的社会,在道德与生存之间,人们其实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我只是想将那个平实而又无奈的年代,留下一点点记录而已。

HappyNow?! 回复 悄悄话 这篇故事有如此另类“解读”,令人惊讶。

故事的“时代背景”,老乐我都经历过:老城区,石板路,儿童嬉戏“斗地主”;“肥仔强”,“四眼娟”,大人互借“聋耳陈”。。。

可惜的是,这类巷弄坊间,村头树下的“典故”,在网络人文系列里,细述入微的,刻骨铭心的,似乎不多。

可喜的是,在本城里,有几位博主,把他们六,七,八十年代的“童年往事”写了出来。说实在的,如果没有读到“我冇醉”的系列,老乐我可真的把当年的《番薯歌》给全忘掉啦,呵呵!

《番薯歌》通常在暑假晚上听村里二叔公讲故事时,当一阵“巨响”后,大伙就唱了起来。记得最捣蛋的是二叔公的孙女“四眼娟”。歌词如下:“二叔公的屁,震动大地。经过了彼德堡,来到意大利,意大利的科学家研究你的屁,说你吃了番薯皮,才放这个屁!”

当然,要用今天“文化人”的“文明”水平来“拍砖”,那太没文化,太不文明了!但在那时,就连二叔公,也不介意拿他的“雅气”来由意大利的科学家去研究研究。这,大概算是有“名星”风度吧。

犹记得,二叔公给我们讲李闯王的故事。后来,据说写那书的是二叔公同门,一天喝多了,竟扇了自己耳光,心痛极了:TMD,好好一个李闯王,硬生生的把300年前的他写成“李玉和”跟“柯湘”式“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壮烈故事。。。

得谢谢博主的妈妈与旧邻居们,提起这段往事,在博主的平实叙述下,留下一个令人思绪涟漪,唏嘘叹息的故事。读来,哪能没有感叹? -- 断指连心痛;割肉不离皮;卖子不回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台湾的“眷村” 和《台湾乡土情》,香港的《大地恩情》和《万家灯火》,大陆的《盲炳》,都值得大家看看,听听,特别是那些自己没经历过,或上一代人没给传说过的朋友。

各位,有空可看:

1. 我冇醉: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59069/
2. 伟少江: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61245/
3. 有一篇小说,作者跟书名忘了,只记得小说开章第一句,是:“他,是一个弃儿。”

老乐我谢谢博主,谢谢大家啦!
pupudelaclichy 回复 悄悄话 这妈妈心里得有多难过呀。。
redwest 回复 悄悄话 如果你有孩子,你愿意把你的孩子拿去换钱吗?或者换一个更成功的人生?
redwest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听松云涛深处的评论:如果你从小被人称呼为哑巴的儿子,你就深有体会了。在中国,聋哑人几乎走到哪儿都会被人歧视,文化水平低,对外界知道得少,跟人交流又有问题。我帮过的聋哑人无数,第一件做的事就是呵斥对方喊哑巴。在中国,欺负弱势群体是一种文化,一群人起哄和围攻一个残疾人是常有的事。如果真有同情心,就真心地帮助别人,千万不要显示你那廉价的同情。
听松云涛深处 回复 悄悄话 回复redwest的评论:

过分了!
annieqq2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纯铜的评论: ------我是反驳作者认为优越的物质生活就一定幸福,能使人成才。
------------------------
不好意思,我是沒有看出作者有這種"認為"。

不過,從你的留言中,我倒是看出你是比較有正義感和對弱者有同情心。

如果我們都恰好成為了書中"啞吧"的鄰居,都能伸出手來幫一把,(這種事情在中國大陸現在還時有報導),就會減少這一類悲劇的再發生,是吧?

纯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annieqq26的评论:
我是反驳作者认为优越的物质生活就一定幸福,能使人成才。
纯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长在红旗下的评论:
从哑巴全家能移到城镇生活,说明当时已经取消了粮票。中国是在1993年取消的粮票。93年那会鸡蛋肉类早已敞开供应了。送人一斤鸡蛋,半斤肉应该没什么经济负担吧?
美国人收养孤儿,中美双方政府都是有严格手续和规定的,哑巴的孩子是否被能被收养都是问题,更别提哑巴妈同意儿子被人收养是为了钱,这样的收养实际上已经触犯了中国的法律(可能还有美国法律),中国当地政府会批准吗?
更别说作者潜意识中的很多描写,把中国人说得很丑陋,而美国夫妇看起来很仁慈,其实拆散人家骨肉也没人性。
annieqq2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纯铜的评论: -----莫言小时侯也吃不饱,如果他娘把他送了人,他能有今天站在诺奖领奖台上的机会吗?

這種有獨特性的例子並不能以點帶面來解釋什麼。象喬布斯和牛根生(蒙牛的創始人)從小被領養而后也是很成功的也不能說明領養的對錯。

每個時代,每個人的見𣲵,能力都有局限性。

作者這里只是展示了一個特定年代,特定人物(社會中的弱勢者)令人心酸的故事。我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雖然沒有目睹過,但也有耳聞過基本類似的悲劇。



曼悠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纯铜的评论:
我呈现的就是事实的本相,不管你喜不喜欢。
长在红旗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纯铜的评论:
你在那个时代生活过吗?当初谁家都缺鸡蛋和肉类,怎能怪邻居。
纯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曼悠的评论:
就象文中的男孩,早已过了上学时间,却一直没有机会上学,只是衣不蔽体地跟着父母一直四处奔波,以孩子成长的角度,不知把他们送出去是自私还是不自私?
==============================
幸福与否不能仅仅从物质生活来衡量吧?苦难的生活对一个人的成长也不全是副作用吧?莫言小时侯也吃不饱,如果他娘把他送了人,他能有今天站在诺奖领奖台上的机会吗?不要把幸福仅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很多外嫁女的血泪故事你不会没听说过吧?
纯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曼悠的评论: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怀孕的哑巴妈妈的邻居不送点鸡蛋和肉类给她,中国人比外国人冷血是不是你要表达的意思?还是你仅仅在写故事,为了增加悲剧色彩,才把这些邻居写的这么冷血。
曼悠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纯铜的评论:
邻居们是与那对夫妇的在国内的亲戚保持联系,所以才有他们的消息。

另外,我不知道你是生活在什么地方,在我身边就有一两对白人夫妇领养中国孩子的例子,他们给予孩子的爱心和支持,我觉得是那些孩子在自己父母绝对得不到的。就象文中的男孩,早已过了上学时间,却一直没有机会上学,只是衣不蔽体地跟着父母一直四处奔波,以孩子成长的角度,不知把他们送出去是自私还是不自私?
纯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annieqq26的评论:
並不是所有的的愛都是自私和狹隘的。
================
可是从作者描写的哑巴邻居,这些邻居够冷血的。为什么不给怀孕的哑巴娘送点鸡蛋,肉类,这花不了多少钱吧?非逼着哑巴娘卖孩子,来增加故事的悲剧色彩,不虚伪吗?
纯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annieqq26的评论:
並不是所有的的愛都是私和狹隘的。
================
可是从自作者描写的哑巴邻居,这些邻居够冷血的。为什么给哑巴娘送点鸡蛋,肉类,这和花不了多少钱吧?非逼着哑巴娘卖孩子,来增加故事的悲剧色彩,不虚伪吗?
annieqq2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纯铜的评论: "按我的经验,一般收养家庭不会和原来的家庭再联系"
------------------
不是常常有被海外人士領養的小孩在養父母的支持下,回國尋找親生父母的?並不是所有的的愛都是自私和狹隘的。

而且作者的字里行間也沒有對殘疾人士的不屑和贬低,只有對弱者的同情和痛惜。

纯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曼悠的评论:
您最好还是把细节写清楚了,否则人还以为你在给《知音》《读者》这类刊物写故事呢?

按我的经验,一般收养家庭不会和原来的家庭再联系,特别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否则不利于孩子的抚养。而你说那个家庭和你们这些不相干的邻居一直保持联系,是真的吗?
曼悠 回复 悄悄话 回复redwest的评论:
Redwest, 谢谢你善意的提醒,如果因为这个称呼而令一些读者感到不舒服,我在这里表示万分的歉意!不过请你相信,我心里绝没有一丝侮辱的意思,我只是一直以为“哑巴”是一个中性的词,以后会留意一下用词。事实上人性的美丑在我眼里也不只是外表的美丑,或外在的缺陷与否,而是心里的那道光。所以,我一直都很尊重他们,觉得他们和我们平常人一样活得精彩。
曼悠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纯铜的评论:
中间还有一些细节,其实手续是挺麻烦。那对夫妇好像等了快一年,才把孩子领了出去,期间养母一直在国内陪着孩子住,还上了一会儿学校。
纯铜 回复 悄悄话 这是哪年的事啊,外国人想领养个中国孩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比菜市场买菜还方便。
长在红旗下 回复 悄悄话 好感人的故事。
redwest 回复 悄悄话 可以把哑巴改成哑妈妈、哑爸爸吗?国内的人可以随便称呼人聋子、哑巴、瞎子,不知听的人心里是啥滋味。这个故事的人也就是欺负人,趁火打劫,欺负哑妈妈老实、没有能力。早晚有一天遭天谴!
wanweiwei 回复 悄悄话 看了想哭!
听松云涛深处 回复 悄悄话 感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