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开学第二周---惹事的名单和家长的抗议

(2011-09-27 00:17:01) 下一个

 

上星期五看完分班名单之后,孩子们整个周末遇到同学或者打电话都是讨论谁和谁在一班。我也在周末里弄清楚了孩子的敌人是谁,原来只知道朋友,没想到敌人也有不少,而且时间还很长久。有一个小男孩,老大都恨人家几年了!起因是那个男孩子想BULLY我们家老大(那时老大二年级),不想小学中女孩子比男孩子是当仁不让的凶猛,不仅还手,而且把男孩子追得满学校乱跑,再也没敢还手。我说,都把那个男孩子打跑了,还仇恨人家没有必要了。我们家老大说,有必要!大有不忘记阶级敌人的气势,早生些年代,在中国天生是红卫兵的料,斗完敌人还要踩上几脚!

 

当然,孩子们的事情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可是从这些小事情里,你看到很多。从孩子们对朋友和敌人的认可,我看见了她的价值观和性格。比如NICE是孩子对老师和其他人的最高评价。说话和气肯定是一个方面,不斤斤计较不宽容的老师会被认为MEAN,在这样的老师班里他们认为会很不幸运。她讨厌的一个女孩子今年和她一班,她说那个女孩子有TWO FACES,在老师面前表现很好,老师不在的场合就会有一些相反和不好的举止和谈论。而她有个好朋友搬家走了,她就很怀念这个朋友,因为这个朋友很喜欢笑,也很容易带动他们快乐。听她这么说,我也很替她惋惜,谁都喜欢和容易快乐的人在一起,我真希望看到孩子天天笑。我答应她我们还要去看那个朋友。从这一点我看出孩子喜欢的朋友种类。

 

孩子告诉我很多事情,那是拿我当朋友。作为家长,很自然地我们时刻关注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也警惕着孩子需要我们影响和干预的方面,尤其在学校里孩子都在忙什么,交什么朋友,那些我们看不到的更是想听听孩子多说一些。    就是那个曾经对她恶作剧的男孩子一直没有道歉,所以她不原谅人家。孩子对说一声“sorry”很看重。她对胆敢欺负她的男生会追着回击,这倒是我放心的。我说事情如果当时已经解决了,过后就不要再计较了。我说要宽容点嘛,这是我作为妈妈的想法和教育,但是她说好的坏的她都要记得,这是她自己的决定。从孩子的角度,我想,这是她的童年,这是她的乐趣,她的美好的记忆。

 

老大的老师据说严格但是人不错。问老大,老师是不是NICE,她总是含含糊糊的,昨天说,有时候吧,可有时候很凶。但是她说在哪个老师的班她都无所谓,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要有学上就有快乐,因为学校里总有很多孩子和老师。而老二就不同了,据说她的老师是她自己选择的。老二的老师看上去有点严厉,可是听说人很好,且擅长艺术,那是老二最喜欢的科目。听老二好朋友的妈妈说,在上学期,我们家老二和好朋友两个小女孩在这个老师负责她们READING的时候主动对老师说,这学期想上她的班。老师也很高兴,不知道是不是这个老师在分班的时候说想要她们两个的。听上去像双向选择,双方都很满意。既然有这个插曲,我也放心了,老师喜欢自己孩子,做妈妈的当然高兴。我们家两个孩子对目前所在的班都很满意。

 

可是同样一份名单,我们家的孩子和父母喜欢,不见得其他的家里也乐呵呵地接受。

 

周一早上来上学的家长和孩子们围在名单前,寻找自己的老师和教室。那些住得远或者有事情没有提前看过名单的孩子看看名单很自然,我们孩子和前两天看过的孩子又凑上去看和讨论,我就感到奇怪了。不过孩子们说了,看到某个孩子想起来看看对方在哪一班也很自然。看起来全校是个大家庭,彼此认识和关心的人太多,于是我也不惊讶了。

 

看完名单孩子们进到各自的教室,大部分家长们和往年接送孩子时一样,或者互相打招呼顺便聊两句,或者就离开了。今年出现了一个异常情况,一些家长们不走了,在互相讨论什么之后逐渐聚集到了办公室门口,看上去有些家长情绪还很激动。原来,是分班名单惹的事。

 

加拿大的小学有个传统,就是把不同年级的孩子混合在一个班里。比如,今年我们老大的六年级和七年级混合,老二的二年级和三年级混合。至于哪个孩子在哪一班是谁怎么决定的,我就不是很清楚了。只依稀记得曾经听过家长问老校长这个问题,老校长说根据一些教育原则和孩子情况公平地操作的。既然是学校规矩,又是公平的,我就入乡随俗地信任学校和老师了,从来不过问也不怀疑。这些年我看其他家长也和我差不多的姿态。

 

聚集的主要是我们老二同年级的一些家长,中国家长居多,他们看见一年级一起升级的孩子,有的和一年级混班,有的和三年级混班,有的没有混班。孩子和一年级混班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上二年级了,不应该和幼稚的一年级同学在一起,那是浪费时间,是耽误孩子。要混班就让其他愿意的孩子混,自己的孩子必须调整出来。那些孩子没有和一年级混合在一起的家长,因为担心自己的孩子被换出来,也跟在旁边听。我记得我们老大二年级的时候,就是和一年级的混在一起的,我没有感觉到老大变幼稚了或者成绩受到影响了。我们老大四年级第一次计成绩还是全A。可见,对这一点担心是没有道理的。

 

家长们抗议是因为有传闻说按照英语成绩分班,和一年级在一起的是英文成绩不好的。接着又有爆料说,一个中国家长事先知道二年级要有和一年级混班的,提前找到孩子过去的老师(算是班主任吧),说自己孩子成熟,和低年级孩子在一起交不到朋友会孤单。在开学前还发邮件催着那个老师帮孩子到办公室说情,结果孩子就如家长所愿没有和低年级混班。这可更炸锅了。家长们聚集在办公室门口,不停地问“why?!”

 

其实,通过互相交流,有家长告诉我,和三年级混班的二年级孩子中有ESL三级和二级的,而和一年级混合的还有ESL四级五级呢,因为英语成绩不好被分配和一年级混班完全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人瞎说的。而且全校除了他们闹,也没有见人家三年级的家长闹不和我们二年级的孩子在一班。再说,这种混班的做法不是只有我们这个学校实行,也不是今年才开始试点。

   

我本来想和认识的家长说说这是学校的规矩和传统。一个家长说别去惹事,因为人家听的人说我们的孩子没有和低年级混班,所以我去劝别人相当于坐着说话不腰痛,所以也就没有掺和进每天上下学送完孩子扎堆讨论的家长群中。后来在路上遇到一个找老师“开后门”中国家长,她主动和我们说了找关系的故事。就是我听说的那个版本。原来是她呀!听她说完,我就逻辑性的得出了结论:既然邮件只在她和老师之间互通的,除了她自己说出来谁会知道?那么传来传去惹出矛盾的她又是不是始作俑者?或者至少是为这个事件火上浇油了。她自己把中国的那一套找关系带过来,让自己的孩子如愿以偿的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就算了,为什么还要闹得其他的家长都不安心?而其他家长听说可以找关系让孩子分到自己想在的班级,从中国过来的,谁不熟悉这一套?就是其他国家来的,谁听说这样的事情都会感觉不公平的,为什么和老师说说就可以想上哪个班就上哪个班?

 

我不喜欢她这种做法,我也不喜欢把中国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带进学校。我们来加拿大为什么,首先不就是为了相对更公平的教育吗?!这一点都要去破坏它,我们还懂得珍视什么呢?不要说洋人,就是中国人自己都对自己的族裔有意见了。这样不好的风气如果蔓延开来,这个学校也就变成了中国特色的一个分校了,那么你还不远万里的跑来加拿大进这个学校干吗呢?在中国上学不是省钱省事多了!如果只是图这里的英语教学,上新东方就好了。

 

加拿大的发达得益于她的良好的教育,而教育中混班也是其中他们认为好的教育方法,而且这个方法已经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了它的有效性,才会延续下来。加拿大一直在发展,移民也来得越来越多,证明着大家对加拿大教育的信心。而好的教育方法是教育成功的其中重要的一环,去掉了这些重要的部分,教育会缺少什么呢?这些不也正是中国有识之士在思考的中国目前的教育问题吗?

 

听完这个家长的得意的述说之后,我和她说了我们老大过去在混班的情况,不过看她根本不感兴趣,我就不再多言了。中国人有爱讲情面的文化,其他人多半也不直接说,以免遭遇对方不爱听还记恨你的尴尬后果。不说也罢。事实上,真正需要做工作的是那些没有“如愿”的家长。如果前班主任老师出来和家长解释一下,家长们可能情绪会好很多。可是因为前班主任老师跟老校长一起调走了,而老师们处于罢工期间,可以不理会这件事情。办公室前台人员和校长倒是和抗议的家长们会过面了,估计新校长不会等闲视之,毕竟他要树立好的形象,而且他不参加罢工。唉,怎么也想不到,这分班的名单,是魔法名单,也是惹事的名单。

 

其实这根本就不该是件事情,所以不参与抗议的家长们更多的则是在关注孩子们的老师在罢工期间是不是教书。因为老师罢工宣言里面讲了,不必要与家长会面,也不开交流会。于是就有家长分析并传言老师会消极教学,所以一时间听说附近的补习班因此生意更加好。参与讨论的也多半是中国父母,尤其是妈妈居多。也许洋人不像中国人那么在意孩子的成绩,加上这是市中心,带着孩子在这边坐移民监的单亲也比较多,加上全职妈妈,在家闲着也是闲着,遇上这个洋人习以为常而中国人很少遇到的罢工,有时间精力就想多了解了解情况。

 

我们家每个孩子被要求交了7元钱买了PLANNER,就是纪录每天学校活动的一个本子,我看上面就有教学活动记录。这个本子真好,年级低的孩子还被要求每天带回家让父母签字,让父母了解孩子每天在学校都做了哪些事情。保留所有的PLANNER,就算多年之后,翻一翻还能够找到哪一年哪一天做过什么,好神奇啊!这周我看老大写了一篇短文,介绍她的PARTNER,一个来自巴基斯坦喜欢乌龟,白色和BLACKOPS游戏以及意大利美食的男孩子;老二也写了一篇本学期期望学到什么的短文。老师在后面批注了一句:我恨乐意教你这些。老二还填写了一个找朋友的表格。感觉这周还是social学习,不过加了书面的练习。

 

同时学校发的报班参加各个小学里面兴趣班的单子,也侧面反映教学活动照常进行着。这些活动和社区中心的兴趣班是一个机构负责的,只是方便在某个学校或者附近的孩子参加而专门分类印出来的。比如,孩子学校前两年有国际象棋班,这是一个国际象棋高手的学生家长自愿办的,收费相当便宜,可惜,我们家老二那时候学前班想参加却不够年龄,今年刚好满足7岁的最低年龄要求了,却没有这个班了,可能是那个家长的孩子毕业了吧。当时本校孩子放学后固定时间就直接到兴趣班的教室,家长可以在兴趣班结束后再去接孩子。

也许是受到罢工的情绪影响,让分班风波成为部分家长对学校抗议的起因;也许是今年BC省天气异常,夏季来得晚不说还没有几天酷热的,所以就好像有人主动自愿去给空气加温似的,BC省不断有事情出现。前不久邮局工人罢工才结束呢,老师又开始为工资涨幅而行动。可是闹归闹,大家该做什么的还是做什么。加拿大已经是成熟社会了,就算老师们和家长每天抗议,也没有看出太影响社会的和谐。

 

想想也很自然,小河都不可能永远风平浪静不起波澜,何况社会这个大海翻浪更是难免的了。既然社会是个大家庭,家庭成员轮流着发发脾气,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嘛。

 

老师罢工和家长抗议两条线的斗争与反斗争的序幕随着这个学期的开始才刚刚正式拉开,一时半会是不会有结果的,我们也坦然处之,只当是看戏,顺便继续看着孩子上学吧。

 

 

                                              2011/9/16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