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宇宙

“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1:21)
正文

信仰的“誤區”

(2023-08-06 19:16:05) 下一个

“誤區”的定義,簡單地説,就是理解上的偏差。導致的原因,主要是對一些事物觀察不全,理解有誤,而做出判斷和行動。

人生會經歷很多"誤區"。有些"無傷大雅",可以隨時調整;而有些卻會"害其一生",難以擺脱。尤其關乎人生命的"信仰",更應謹慎、全面瞭解,多方觀察,以免踏入"誤區"、偏離真理、走入"岔路"。

對基督教"信仰"的"誤區",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誤把"教堂"當"教會"

很多人對"教會"和"教堂"概念上混擾,以為兩個名詞意思一樣:"教會"就是"教堂","教堂"就是"教會"。實質上它們完全不同。

1)."教會"指的是人,即,被呼召出來的"人"。更具體一點,是指被神從世界分別出來、重生得救、按照神心意生活的一群人。所以,衹要有兩三個基督徒在一起相聚,讀經、禱告、敬拜....,就是"教會"。

"教會"中(重生得救的人),每一個人與基督(主耶穌)連接;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每一個重生得救的基督徒,都是"身體"的一部分。

2). 而"教堂"指的是有形的"建築物",是提供給基督徒聚會和敬拜的一個場所

基督徒聚會的地點可以不在有形的"教堂"裡,在海邊或公園等地方,或沒有標有某某"教會"字樣的建築裡。假如在寫有某某"教會"字樣的建築裡聚會,而沒有神的話,參加"敬拜"的人也沒有"重生得救",即使"宗教"儀式再吸引人,"教堂"建築再輝煌壯觀,都不能稱其為"教會",衹不過是"民間組織"或"俱樂部"而已。

3). 既然"教會"指的是人,而非建築物,那為什麼還要建"教堂",基督徒還需要到"教堂"敬拜聚會呢?

早在舊約時代,神呼召摩西將以色列民從埃及為奴之地拯救出來,目的就是要祂的百姓敬拜事奉祂。神告訴摩西按照祂的吩咐建立"會幕",使以色列民可以敬拜祂。神對以色列民説:"我必在你們中間安置我的居所,我的心也不厭棄你們。 我要在你們中間行走;我要作你們的神,你們要作我的子民。"(利未記26:11-12) 

那時,以色列民剛剛從埃及地出來,神要造一個實體的"會幕",作為以色列人敬拜神、與神相會的地方。神讓摩西按照祂的吩咐建造"會幕",並對摩西説:"我要在那裏與你們相會,和你們說話。我要在那裏與以色列人相會,會幕就要因我的榮耀成為聖。.....我要住在以色列人中間,作他們的神。他們必知道我是耶和華他們的神,是將他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為要住在他們中間,我是耶和華他們的神。"(出埃及記29:42b-46)

新約時代建"教堂"的目的,一方面是使人藉著來"教堂"聽到福音,得以認識神;另一方面,為的是給屬神的兒女提供一個敬拜神、聆聽神的話語、藉著相聚一起彼此扶持、彼此相愛的場所。因為人需要群體生活,基督徒的生命成長不可以"單打獨鬥"、"孤單一人"。一個人容易軟弱,走偏卻不知。所以,一方面,基督徒需要在群體中彼此扶持、操練愛心和信心;"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利比書2:3b-4);另一方面,用神所賜的"恩賜"在教會發揮不同的功用,建立基督的"身體"。

故此,聖經裡特別提醒基督徒:"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象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希伯來書1:25a) 但"不可停止聚會"的意思,並非説基督徒不可以漏掉每一次聚會,哪怕工作出差;做醫生醫生護士的;自己身體不舒服;家有病人需要照顧, 等等。因為"神與人同在",不管身處何樣景況,基督徒都可以信靠神,遵行祂的旨意行。神查看的是人的心,不是我們的外在的宗教行為。假如"身"在教會,卻沒有敬拜的"心",這不是神所說的"不可停止聚會"的實意。


二:誤把"受洗"當"得救"

初到美國, 對門住的是一個來自南方的女孩子。她平時打工,想賺錢讀研。有一天我很好奇問她是否去教會。她説她偶爾去。

”你信上帝了?是基督徒嗎?" 我接著問。

她說:”應該算是吧,我也不清楚。因為剛到這兒,有人帶我去教會,正好那天有施洗。有人問我是否願意一起受洗,我覺得受洗歸入教會可以得到謝幫助,所以就同意了。" 

我問她到底信的是什麼?她說她真的不知道。

常去教會,彼此打招呼時,自然會問到對方:”你信主了嗎?"或"你是基督徒嗎?" 很多時候聼到的回答是:”我去過教會,還沒受洗",或”我已經受洗了"。如果有機會再問:"以前有固定參加哪個教會的聚會嗎?" 回答:”已經受洗,成為基督徒了。為什麼非要固定參加聚會? 心裡有神就好了。" …..

説這些話的人,大都不是很清楚"基督徒"的意思。"基督徒"就是在神面前誠實認自己的罪,願意接受耶穌做自己的救主和生命主,有"聖靈"同在、"重生得救"的人。"受洗"是在"得救"之後。受洗的目的,是向世人宣告:承認耶穌是救主和生命的主;見證從抵擋神到接受神的轉變;立志一生一世跟隨神。

所以,"受洗"是在"得救"之後。如果單單"受洗",沒有認罪悔改、"聖靈"內住,"受洗"祇不過像洗了個澡,沒有實際意義,因為罪沒有得到赦免,也沒有聖靈的"印證"。幾年甚至幾十年下來,雖然每週固定到教會敬拜,或熱心參加教會服事,但他們裡面的生命沒有實質性改變,與從前不信的時候一樣:說謊、嫉妒、仇恨、污穢、邪蕩、爭競、拜偶像.......。


三:誤認為"神"在"教堂"裡

有人誤認為去"教堂"才能遇見神。豈不知神是與人同在,即,當一個人"重生得救"後,"聖靈"進住,神就與"個人"同在。神是不受空間限制的神,祂無處不在,豈可被限制在有形的"教堂"裡呢? 如果"教堂"裡沒有神的道,聚會的人也沒有"重生得救",無論人的敬拜再怎樣"狂熱",都不會蒙神悅納;人的禱告再怎樣"虔誠",都不會蒙神垂聽,因為神不在其中。神是與屬於祂的"人"同在,不是與"教堂"建築物同在。

"其實,至高者併不住人手所造的,就如先知所言:『主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裡是我安息的地方呢? 這一切不都是我手所造的麽?』"(使徒行傳7:48-50)

"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好象缺少甚麽,自己倒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使徒行傳17:24-25)

曾經認識一個年青人,信主後,他很喜歡參加教會的各種聚會,尤其主日敬拜,從來沒有缺席過。他所讀的專業是護士。當他畢業找工作時,他提出的條件是,禮拜天不能上班。顯然,這種錯誤的認識,使得沒有一家醫院願意雇用他。可惜的是,他不知道神與人同在,他週日在工作中用愛心照顧病人,同樣是在敬拜神、服事神。使徒保羅説:"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神的靈住在你們裏頭麽。"(哥林多前書3:16)

2020年初,美国Covid-19病毒大爆發。為了避免"疫情"大範圍傳播,儘量減少病毒帶來的死亡人數,政府(CDC)做出"前所未有"的決定:所有人帶口罩;關閉所有公開聚集的場所,其中包括教會。最初,有的教會領袖出現異議,認為政府別有用心,藉以"病毒",制止民眾敬拜神。所以,有的教會牧者鼓勵會眾不要尊從政府的"隔離"規定,不要畏懼政府用"病毒"的恐嚇,要勇敢到"教堂"聚會,因為神比"病毒"大。甚至還"斷章取義"地引用聖經經文:"順從神,不順從人,是应當的。" (使徒行傳5:29)

事實上,政府的規定是為民眾的健康著想,避免病毒傳播得太快,並非要干預基督徒敬拜神。如此,如果政府的政策沒有違反神的原則,基督徒就理當遵行神在聖經裡的教導:

"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罰。” (羅馬書13:1-2)

"你們為主的緣故,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或是君王所派罰惡賞善的臣宰。因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們行善,可以堵住那糊塗無知的人的囗。” (彼得前書2:13-15)

"你要提醒众人,叫他们顺服作官的、掌权的,遵他的命,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多書3:1)

實際上,基督徒不衹是禮拜天在"教堂"裡才叫"敬拜",而是每一天都應該是"敬拜神"的生活:無論人前人後、內心外表;無論在家裡、工作崗位上、與他人相處時,都敬畏神、遵行祂的話,作美好見證、榮耀神的名。保羅說:"你們或吃或喝,無論作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 "(哥林多前書10:31)除了禮拜天之外,在家裡,夫妻彼此相愛,孝敬父母,照著神的旨意教養兒女;工作上儘本分、誠誠懇懇,不偷老闆的時間,不與同事爭競;生活中處處以神的話為原則,不隨從世俗潮流和世界價值觀....。

主耶穌説:".....那用心靈按真理敬拜父的,才是真正敬拜的人;因為父在尋找這樣敬拜他的人。 神是靈,敬拜祂的,必須藉著靈按真理敬拜祂。” (約翰福音4:23-24)


四.誤把"宗教"當"信仰"

本人在前一篇文章(人需要"信仰"嗎?) 闡述了"宗教"與"信仰"的區別。"宗教"注重的是外在行為,"信仰"關乎的是人裡面的"生命"。兩者有本質上的區別。基督教是"信仰",是神來尋找人、拯救人:主耶穌要把人從罪惡中拯救出來,賜給人新生命,按照神的心意、由聖靈幫助,自然而然從裡面流露出"善行"。而"宗教"是靠自己"行善",注重人的外在行為,而非內心。

基督徒中有一個常用詞:"屬靈",表示人在靈命上的成熟。但常常被人誤用。有一次一個姐妹對我説:"教會所有聚會很少看你缺失過,無論是敬拜、團契、主日學,還是禱告會。你真的很'屬靈'。" 顯然她不明白,誤把"宗教"當"信仰"。

"聽道又行道",是神喜悅的。"聽道"多,或在教會"服事"多,參加聚會也多,卻不"行道",衹能稱作"宗教徒"而非"基督徒",根本不是"敬虔",也不能説是"愛神"。"聽命勝於獻祭",這是神永遠不變的心意。主耶穌説:“不是每壹個對我說:‘主啊,主啊!’的人,都能進入天國,唯有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馬太福音7:21) "那領受我的命令,並且遵守的,就是愛我的;”(約翰福音14:21a)

所以,如果“聼道而不行道,“信仰”的根基就是建立在“沙土”上,而不是扎根在真理的“磐石”上,當遇到患難挫折時,信心就完全“倒塌”。

假如基督徒的家人有病或躺臥在床上,衹看重讀經禱告,或在教會服事,主日忙得不顧家人,甚至平時也不給丈夫兒女做飯,這就違背了神的教導。聖經裡説:"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裏的人,更是如此。"(提摩太前書5:8) 

主耶穌在世時曾跟門徒提到“不要為生活上的所需憂慮時說:“你們需用的這一切,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32-33) 有人就誤解了這段經文,以爲“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就是單單指的是主日來教會敬拜服事,或是讀經禱告。這些當然是基督徒該做的:基督徒應該敬拜神;要通過服事建立與他人的美好關係;要通過讀經更多地知道神的心意;要禱告與神有親密的溝通。然而,這段經文不僅是這些,更重要更準確的意思是:“神的國”,指的是“神的權柄”,祂在基督徒身上掌“王權”,基督徒要事事順服祂的“權柄”;而“神的義”,指的是神所喜悅看爲好的一切事,基督徒在實際生活中,要照著祂所說的話去行。神所有的話都寫在聖經裏。

曾認識一個姐妹非常喜歡讀經,很多經文倒背如流,也常常逼著未信主的丈夫跟她一起讀。有一次聽說她丈夫感冒發燒,便跟其他姐妹一起前去探望。一進門,發現那個姐妹和丈夫坐在桌前,前面擺放著聖經。丈夫極其難受地坐在那裡,無疑讀經對他是一種極大的"折磨"。其實,丈夫病了,最符合神心意的做法就是好好照顧他:讓他吃藥休息,給他做可口營養的飯菜....,而不是把他抓起來讀經。實際上,對還沒有認識神的配偶和家人,"身傳"好於"口傳"。如果在他們面前沒有好見證、吸引他們想尋求神,再多逼他們讀經或來教會,他們信主都會比較難。因為神看不見,需要通過基督徒的好行為,使不信的人看到神的榮耀。

主耶穌在世時,也非常痛惡"宗教徒",就是那些熟讀聖經、教導聖經、每天數次禱告、安息日固定敬拜和服事、遵守十一奉獻原則....,但實際生活不遵行神的道的"法利賽人"。祂嚴厲指責説:"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你們這假冒偽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洗凈杯盤的外面,裏面卻盛滿了勒索和放蕩。你這瞎眼的法利賽人,先洗凈杯盤的裏面,好叫外面也幹凈了。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象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裏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你們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顯出公義來,裏面卻裝滿了假善和不法的事。"(馬太福音23:23-28)

這些法利賽人"自以為義",恪守"宗教"規條,認為外在虛偽敬虔的"宗教儀式"就可以討神喜悅。當主耶穌在安息日要給人治病時,法利賽人對祂進行"質疑"。主耶穌單刀直入地揭露他們的虛偽:"你們當中有哪一個,他僅有的一隻羊在安息日跌進坑裡,會不把羊抓住拉上來呢? 人比羊貴重得多了!所以,在安息日行善是可以的。"(馬太福音12:11-12) 主耶穌不希望人落入"宗教"的圈套,祂的話很清楚,就是,當有人需要立即就醫或親人臥床必須照顧時,即使是禮拜天,也要先去幫助他們。遵行神的話,就是"敬拜",就是對神的"敬畏";服事人就是服事神。


五:誤把"教會"當"廟宇"

如果抽掉基督教"信仰"的”精髓",即,神的赦罪之恩、主耶穌所賜的生命、聖靈的同在,衹一味看重人的感覺,追求可見的東西,讓神滿足人的私欲,那就是把"教會"當作"廟宇"。例如:

1. 尋求精神寄託

有人錯誤地認為,去教會的人都是生活中遇到了一些挫折,自己沒有能力去處理,索性逃到"教會"裡,尋求自我安慰和精神上的寄託,以此"麻醉"自己。甚至有些對"信仰不清楚的"基督徒",也如此認為。

初信主時,有一位姐妹曾對我説,禮拜天她去了一間教會,裡面唱詩很熱烈非常投入,讓人身心靈異常放鬆,一周的苦惱也都沒了。後來有人邀請我到類似這樣的一間"教會"做禮拜。唱詩一開始,會眾便隨著"敲鑼打鼓"的音樂,雙手高舉,兩眼緊閉、全身搖晃,甚至有人發出聽不懂的聲音,場面"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一首詩歌會唱十幾遍,持續將近一個鐘头,而講道祇有二十幾分鐘而已。

這樣以"感覺"代替對神"敬拜",在真理上實在偏差很大,會讓信徒衹注重禮拜天的肉體"宣洩"、情緒上"放鬆",而忽略神的話語對生命的建造。

2.尋求生活上幫助

有些人出於對西方基督教的好奇心,到教會想親身體驗、多一些瞭解;也有些人聼別人講,有困難找教會,裡面的人大多有愛心、願意幫助人。所以,有人飛機"一落地",直奔教會而來。需要找住處的、辦銀行和身份的、找工作的...。事情解決完後,人就無影無蹤了。可惜的是,對基督教"信仰"的誤區,使人衹拿到了"珍珠盒",卻丟掉了裡面的無價之寶的珍珠,就是關乎人生死的"救恩"。

3. 尋求身體"醫治"

"病得醫治"是人最感興趣的話題,因為人很在乎肉體的"健康"。所以,有的"教會"以醫病"傳福音"使人信主。

不可否認世上有神跡存在,神仍然行大能"醫治"人的病痛,但神更看重的是醫治人的心裡"疾病",就是"罪"。更重要的是,神跡不能使人得救,唯有認罪悔改、接受主耶穌的赦罪之恩才能得救。所以,"醫治"的神跡不是福音的內容,神也不是任人擺佈的"僕人",祂是"主",祂的心意是要人的靈魂得救,免除"永死"。

2003年,世界蔓延SARS病毒,給人帶來驚慌。有一個教會以健康講座舉辦一周佈道會,據說講員很有名。我"慕名"參加了第四天,場面可謂”人山人海",主堂付堂座無虛席。講員年輕,也很有口才,引用創世紀幾節經文,證明人吃蔬菜是神的心意和祝福,而肉類,甚至雞蛋、牛奶,都對人健康有害,容易生病,不能喫。他誇耀自己身體強壯、聰明過人,就是吃素的原因。他説,如果每天喫蔬菜,並購買他提供的的水,他確保人一定無病無災、”長命百歲"。

明顯那個講員把自己看作"神",根本不認識神,不知道人的生命氣息都掌握在神的手裡。"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傳道書3:1-2a)

4. 尋求世上"祝福"

有些人來教會,為了求神保守生活順利,工作穩定,發财富裕,家庭美好,....,去"教會"如同到"廟宇",認為通過捐錢可以換來世上的一些"祝福"。

毫無疑問,神眷顧祂所造的人在地上的基本需要,"因為祂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馬太福音5:45) 但是,神給人最大的"祝福"是,本來人有罪該下地獄,卻因認罪悔改,得到主耶穌的赦罪之恩,得"永生",與神永遠同在。就如聖經所說:"祂救我們脫離了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入他愛子的國裡。 我們在愛子裡蒙了救贖,罪得赦免。" 不但如此,祂還賜聖靈給祂的兒女,伴隨並幫助兒女走"成聖之路"。

5. 尋求利益交換

有人剛到教會,還沒有信主,便積極要"捐錢"。他們捐錢的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換取在世的一些好處:平安,順利、發财....。

其實,這是對教會的誤會。教會是敬拜神、講神話語和禱告的"殿",不是用錢"賄賂"神的地方。非基督徒捐錢,神並不悅納,因為他們不懂得"奉獻"的意義;另外,即使是基督徒,如果不是情願捐獻的,神也都不悅納。

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説:"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哥林多後書9:7)


六:誤認為"教堂"裡都是基督徒

由於非基督徒不認識神,也不瞭解聖經,所以,會把參加教會敬拜的人看作都是"基督徒",都是"完美無缺"的人。所以,當他們看到教會裡面的人有些行為還不如非基督徒時,便拒絕認識神,也不再來教會。

殊不知,參加教會聚會的不都是基督徒。即使是基督徒,他們也是"蒙恩的罪人"。他們的"罪性"(老我)還在,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祇不過因著主耶穌寶血的赦免和"遮蓋",他們在地位上被稱為"義人"或"聖徒"而已。基督徒仍然需要不斷對神話語的認識和順服,靈命逐漸成長,多結屬靈的果子,在世上有好的見證。

通常,參加教會敬拜聚會的,大概有下面四種人:

第一,非基督徒或慕道友

他們通常被邀請來的,大都存有不同目的和需要。他們還不認識神,也沒有神的生命和神的原則和標準,當然他們都按"罪人"的己意行事。

有一次一個新來教會的姐妹,對我説,她先生拒絕再來教會。原來有一個主日敬拜結束後,她先生看到一對夫妻在午餐桌上吵架。太太非常兇悍,甚至對先生説:"我真想用刀殺了你!" 這個姐妹的先生説:"基督徒怎麼竟然會這樣!太可怕了!" 我向這個姐妹解釋説:"那對夫妻來教會雖有兩年多,但他們還不是基督徒。"

神極其憐憫人,祂知道人來教會有不同目的,祂仍希望來的人聽到真正的"福音",藉著聖靈的光照,看到自己裡面的罪,從而認罪悔改,轉向神。因為"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馬書10:17);

第二,僅僅受洗的"基督教徒"

他們自認為是基督徒,但是從來沒有在神面前認罪悔改,沒有聖靈內住,所以,無"重生得救"的跡象。如果沒有人告訴他們什麼是"得救",他們並不知道自己跟神沒有關係。雖然他們每週日"坐"禮拜,像似一個"基督徒",但是生活中的言行舉止仍以自我為中心,隨心所欲,生命絲毫沒有改變。在"教堂"可以約束自己很好,可出了"教堂",便和非基督徒毫無兩樣。

這種糊塗的"基督徒",需要牧者將神的救恩不斷反復地講解,求聖靈動工,使他們有一天真正得救。

有一個姐妹曾分享過她自己的得救經歷。説她生長在基督教家庭,從小每個主日都跟父母到教會敬拜,在教會聽過聖經無數遍,受了洗,也固定參加主日學和唱詩班。幾年過去,當有一次牧師講到人需要來到神的面前認罪悔改,聖靈就會進入,生命會有極大的改變;如果再犯罪,會受到聖靈的責備時.....,她突然開始問自己:"為什麼我信主多年卻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那天牧師結束講道便呼召説:"凡願意認罪悔改、接受耶穌做救主和生命的主的,可以到臺前來一起禱告。" 她心跳得很厲害,擔心站起來走到前面,讓對她很熟悉的人很詫異自己還不是基督徒,會很丟臉。掙扎片刻,她還是毅然決然地走到前面,願意真心悔改歸向主。從那時起,她的生命有了奇妙的轉變,對罪非常敏感,甚至別人不知道的,自己從前也沒有意識到的"隱而未現"的罪。她尋求神的心與日俱增,直到年老.....。

第三:剛剛重生得救的基督徒

雖然他們已經認罪悔改,接受耶穌的救恩,成為基督徒,但他們猶如剛剛出生的"嬰孩",對聖經還不熟悉、神的心意還不瞭解、生命還沒有長大。當他們初信主時,很多事情仍然會按照"本性"去做。因為他們的屬靈生命還在吃奶,處於慢慢吃乾糧的成長過程中。所以,他們的"老我"生命會時常表現出來。如果沒有跟以前的自己比較的話,甚至他們自己都會懷疑是否"得救"。他們以為人信主了,就不該再犯罪。所以,他們需要與沒有"重生得救"的基督教徒比較,或與未信主前的自己比較,就會知道。

舉一個簡單例子:說謊是人的本性、與生俱來。人信主前說謊,隨口而出,心安理得,不覺得有什麼不好,心裡沒有任何愧疚。但是信主"得救"之後,再說謊,就會覺得很不舒服,裡面沒有平安,甚至難過。這就是"聖靈"的責備。裡面有"聖靈",就是"得救"的證據,就是神的兒女。

第四,重生得救、成熟的基督徒

"重生得救"後,他們持續不斷地追求:學習神的話,也願意照著神的教導去行,生命變得越來越成熟老練。他們有愛心、耐心,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有可見的美好見證。即便如此,他們也不完美,生命中仍有很多"瑕疵",有時還會軟弱犯罪。但是,不同的是,他們對"罪"很敏感。當"聖靈"光照其內心時,會看到自己對神的虧欠,願意立刻回轉到神的面前,認罪悔改。要知道,即便比較成熟的基督徒,他們永遠也達不到"完全",他們能夠進天堂與神同在,是因為被主耶穌的恩典遮蓋,才會得以成就。

所以,當非基督徒被邀請到教會,看到有些人的行為與非基督徒一樣,甚至還不如非基督徒,不要對這位愛人憐憫人的神產生懷疑。要知道,你看到的是人的問題,是人不認識祂,不按祂的心意行;不要怪罪神,神永遠沒有錯,祂是全善全美、沒有一點瑕疵的。"教會"是由一些"蒙恩的罪人"組成,世上找不到絕對完美的教會。如果想到我們自己也是罪人,也有"軟弱",就容易理解,不會拒絕再來教會。

如果你是基督徒,還沒有固定教會,一定要找一個基本"信仰"很扎實的教會,在教會與其他弟兄姐妹彼此扶持、相愛、代禱、一同成長。

如果你還不是基督徒,你需要神的救恩,因為你不可能"強大"到不需要神的拯救。世人都犯了罪,而罪的結局就是死。罪人下"地獄",本該如此。基督徒可以進"天堂",是因為他們接受主耶穌的赦罪之恩。

親愛的朋友,不管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哪怕"惡貫滿盈",衹要你願意來到祂的面前,認罪悔改,接受耶穌做你的救主和生命的主,祂就願意接納你。

祂愛你,祂已經應許:"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凈我們一切的不義。"(約翰一書1:9)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