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从最近几年诺贝尔奖看世界科学发展

(2021-10-06 21:47:16) 下一个

这几天2021年诺贝尔奖得主陆续公布。我等科研工作者者也看看热闹,看看有没有自己知道名字的大牛在里面。虽然说诺奖的评定其实偶然性很高,也只是反应评委会那些人的喜好而已,但是仔细看看几年的趋势,还是能反映一些当代科学发展的面貌。

首先是物理学奖给了几个“非典型”的科学家。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做混沌理论的Parisi勉强算得上是物理学家;两个搞气候学的怎么看也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很多人说这次物理诺贝尔奖发给气候变化有点“政治性”。其实我觉得还好:以前连美国副总统戈尔都因为靠气候变化得过一次了,那才更political;这次的还算是比较“technical”。毕竟人家的数学模型摆在那儿,至少比戈尔争议少吧。

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一个学了几年的物理八卦爱好者,还是觉得为正宗的物理学家感到不平。物理学诺贝尔奖找不到正儿八经的物理学家发,已经有两年了。去年就发给的搞黑洞理论的彭罗斯(Penrose)和另一个搞宇宙学的,其实已经明白无误的告诉大家:以后物理学的“伟大发现”不需要实验验证了。当时有意思的是,可能因为黑洞没有被观测到,诺奖委员会不好意思说彭罗斯是搞黑洞得奖,用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说辞:“for the discovery that black hole formation is a robust prediction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注意这句话很有点扯淡的感觉:既不是因为做黑洞得奖,也不是发展了相对论:而是证明了黑洞跟相对论有关系!这样避重就轻的说法还真是第一次看到。今年的有点异曲同工之妙:“for the physical modelling of Earth’s climate, quantifying variability and reliably predicting global warming”。注意他们不是预测了气候变暖:这件事情还有不少人不同意,科学上不是完全占得住脚。他们的贡献是对气候变暖的预测本身的“靠谱程度”做了定量分析。哎,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这帮人也不容易,既要博眼球,又要“严谨”,难啊!

不管怎么说,物理学的发展确实是遇到了瓶颈,难怪学物理的学生都转行。大家都说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是“火炕专业”:呵呵,看看多少学物理的硕士,博士毕业后跳“火炕”就知道比生化环材更难找工作的专业还是有的。现在最有希望再次改变世界的物理学研究要数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了。不过这两个专业也是泡沫一大堆,外行很难看清楚谁是真的谁在忽悠。(上次Google忽悠了一把,就被IBM抓了个现行!)我的孩子特别喜欢物理,跨年级参加USPHO还拿了牌。不过以后如果真的要去物理系,老爸我还是要劝她三思的。情怀和饭碗不可得兼,得好好考虑一下! :)

值得高兴的是,化学奖给了传统的正宗化学研究:asymmetric organocatalysis。这回让在化学系工作的同事们扬眉吐气了一回!最近这些年诺贝尔化学奖有非常多的发给生物医药行业的工作,对化学系的招生没有起到正面作用。最近五年,只有2019年发给锂电池算是正宗的化学,其他几年都是以生物医学为应用背景的,这让大家觉得传统化学也有点过气了。这次正宗化学家们大大的扳回一局!不过实话实说,化学专业跟物理一样,也是不好找工作的。

当然啦,从年轻人找工作来看,我从事的生物医学专业也是冤大头:想有一个稳定而舒适的工作的年轻人最好也不要跳这个坑。但是从大的方向看,生物医学至少在社会上还是有影响力的。这回mRNA疫苗火的一塌糊涂,据说是诺奖大热门;但是我早就预测他们拿不到诺贝尔奖了。(哎,遗憾的是没写一篇博文早点立此存照啊!)为啥呢?诺奖评委会一般来说都十分保守,不发给没有“盖棺定论”的东西。物理学奖实在找不到人,只好发给黑洞和气候变化;但是生物医学可是人才济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队伍里面的“诺奖级”大师排了长长的一条队伍,再发10年问题都不大。mRNA疫苗要得诺奖,估计得治好什么病才能够资格:比方说癌症,本来是mRNA疫苗的主攻方向。

今年生物医学学奖的课题,receptors for temperature and touch,我还真不熟悉,就不深入点评了。不过大概看看:这些成果原创性还是非常高的,结论也没有争议。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总结一下:这几年的诺贝尔科学奖的颁发,大概能看出这几个学科发展的趋势。化学和物理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经常上报纸的并且还是实锤的实验验证好的研究,基本上是生物医学的。当然啦,科学研究总是辛苦的,有激情有能力的人才太多,位置太少,不管做物理,还是化学,还是生物医学,都不容易找工作。每一个人都必须一方面坚持内心深处的情怀,一方面惦记柴米油盐,车险房贷。一方面憧憬着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方面处理着日常科研生活的平庸。这些得诺贝尔奖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不过最后坚持下来,他们都是幸运儿。

 

【后记】最近网上“中国的教育体制不行,所以不能得诺贝尔奖”的论客特别多;中国培养的博士,好像还真是没有得过呢!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什么时候我也得一回,为中国培养出来的博士正名? (屠呦呦好像只读过本科,而且是51年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1)
评论
中间小谢 回复 悄悄话 現在回看,愛因斯坦、波爾時代對物理學的開拓力度是大,其成果已支持了其後數十年物理學的興盛。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現在出现瓶颈也算十分正常。
深度思考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简翎' 的评论 : 谢谢点评。今年经济学奖也是一头雾水,不过没时间写点评了。。。
简翎 回复 悄悄话 分析得很透彻。
深度思考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方玉' 的评论 : 谢谢点评。这个角度我还真没想到过。:)
方玉 回复 悄悄话 我从诺奖的公布看见了“科学” 向自然的接近。
深度思考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irisin2021' 的评论 : 谢谢点评。您这样的“贴标签”挺普遍的。科学家vs科技工作者,兴趣vs不是兴趣。我在“标签与歧视”系列会慢慢论述。
深度思考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回首前尘' 的评论 : 谢谢点评
irisin2021 回复 悄悄话 中国不是缺乏人才,而是没有科学环境。严重说还站在不承认或反对科学的实质性质。科学是一群对未知世界有极大的个人兴趣,为追求个人兴趣爱好孜孜不倦工作的人。个人兴趣是科学工作的唯一动力。我们目前是把技术当科学,把有用没用当成科学标准,不保护鼓励甚至反对科学家的个人兴趣。科学家变成了科技工作者。
回首前尘 回复 悄悄话 正如楼主所言,传统物理和传统化学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所以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给了由物理延伸的大气物理,而化学奖经常给生物化学,这应该是名至所归,没有什么不正宗的问题。诺奖评价的是成就,不是正宗。正如在美国,正宗川菜竞争不过Panama Express, 也是一个道理。时代发展了,老将比不上新锐了
深度思考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Rosaline' 的评论 : 谢谢关注!
Rosaline 回复 悄悄话 写的好!!!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