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此处

谨以这些博文纪念走过的岁月
正文

文化休克

(2022-11-25 04:34:26) 下一个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是场面上的词儿,所谓big word。这类词儿大都是做研究的人、有学问的人,为了种种目的创造出来的。换成普通人的日常话,那其实就是:头晕了。其实,这也并非国际移民的专利。中国新文学经常提到的《子夜》,茅盾就曾设计了吴老太爷初到上海的一段戏剧化情节,细节已经记不确切,反正是够悲惨。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其实人挪得不巧,也跟树一样下场。

 

移民初始,几乎人人都会有一段“晕头转向”时期。就好像一下子吃得太多,会消化不良;环境一下子变得太多,人也就有点不知所措,举手投足看得旁人煞是奇怪。这也有点像小孩子突发惊风,白天还好好的,晚上也没什么异状,睡到半夜,忽然就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发烧昏迷。没有经验的父母一定会吓得魂飞魄散。这种病症,旁观者看得惊心动魄,患者本人却是不知不觉。究其原因,那是小孩的身体对于外界的一种反应,对于温度变化的一种条件反射。这“头晕了”的状况跟文化休克比较,起因、症状大致类似。

 

来自大陆的移民,都知道政治学习。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同意,那是一种徒有其名的形式。无论是授者还是受者,谁也不会郑重其事,谁也不会认为这是有效的教育手段,不过当它是糊弄人的把戏而已。可是,我曾亲耳听到不止一次,有人呼吁西方学校应该对学生实行政治教育,据说此举可以提高年轻人的素质,改善社会治安、提升社会风气……好处如此之多的办法,如果在原居地都没有奏效,怎么可能会异地成功?!空洞教条的灌输,竟然还奉为至宝,匪夷所思吧。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不会相信。但白纸黑字当前,不容置疑。说的是陪着孩子上小学,看到了学校的氛围如何平等,这些都是不错的。然后举例,师生之间直呼其名。虽然西方学校的大流并非如此,同学老师之间没有严格等级观念,但也不是毫无“师道尊严”,称呼同学Dave可以, 老师就不能,大多数学校还是有所分别。当然,该所学校可能比较新潮,直呼其名也未可知。然后,又是举例,Mrs Wilson。这我就不懂了,威尔逊夫人,在英文里绝对是正式称呼,孩子这种叫法,跟中国学校的王老师李老师完全一样,称谓虽有不同,尊称的意思不相上下。这样的不当举例,谁能给它一个合理解释。换了一种语言,怎么就连常识也换丢了呢?

 

公平起见,也说说自己的糗事。单位里的同事是接待员,又兼会计、总务。文具、纸张、茶水、杂物都是由她联络下单,一人包办。那天早茶时间,我们俩在职员休息室聊天,刚巧桌上有一盒保鲜膜,是带滑刀/slide cutter的那种。一块小小塑料包着刀片,轻轻拉一下,保鲜膜就裁成,比起带锯齿的那种用起来方便得多。“下次采购,你可不可以帮我代订一盒? 然后,我把钱付给你。”我倒是没有忘记这里不是一笔账。她朝我看看,没有接茬,笑着支招:“超市去试试,应该都有卖”,事情就结束在她这个反建议上。

 

又有好多年过去了,每次想到这一幕,我就觉得无法置信。我怎么会说得出这种话来!在原居地,跟总务提这种公私不分的茬?绝对没门——压根就不会转这种念头。就算愿意帮这个忙,自己何曾想过叫她如何做帐?如何操作?这种异想天开的荒唐事,毫无常识可言,无诿过他人,不知道为什么居然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或者,都是头晕/休克惹的祸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