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此处

谨以这些博文纪念走过的岁月
正文

拒绝融化

(2023-01-17 16:06:58) 下一个

刚刚接触“融入主流社会”这个说法,觉得理所当然。入境随俗/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我们自愿移民,为自己着想,摆脱茕茕向隅的局外人处境,似乎还别无他法;从社会出发,大家共处一地,这也是唯一的和谐之道。

 

突然一天,猛然醒悟,这是典型的“似是而非”命题,这也是一个需要更新的观念。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达不成的目标。作为第一代移民,语言再努力,总还是带有口音,饮食口味已呈定势,习俗早就formatted,虽然过年与圣诞都是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身为华人重视前者远远大于后者,尽管市面上的气氛截然相反。根植在心里的东西,真的很难把它全部拔除,“先天不足”,发愤当然可以补救,但总不免残痕犹存。

 

相比东欧、美洲、甚至中东裔移民,我们还有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外貌。时常有报道,无知少年对着亚裔叫嚣“go home”,殊不知这些第三第四代华人,生于斯长于斯,他们的家就在这里!他们说的是纯正的在地英文,想法做派无一不是本地的, 除了一张亚裔的脸。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大概都得像美国歌星麦克尔.杰克逊一样,做个全套整形手术——漂白皮肤、扩张眼眶,还要隆鼻、染发……

 

融合这种提法,源于美国。大约一百多年前,有来自东欧的移民剧作家创作了《熔炉》,上演成功之余,融合的观念也被社会广泛接受。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移民国家,也最早面临不同种族、不同人群如何相处的课题。再扯得远一点,古早的征服也可以看作一种融合,千百年来一直是“天公地道”:满人的政策是留发留头选择题,美国人可能把印第安人几乎赶尽杀绝,印度、南非种姓/种族隔离,井河两不犯。但怎么才能做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削足适履,可能是最简便的办法,但是所造成的痛苦太大太大。想象血肉之身,要在火热的炉子里熔化才可以得以过关,好疼!

 

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二战以后,许多其他国家也变移出为移入,同样的题目也需要回答。因此,沙拉碗、织锦等等新的概念也慢慢浮现。仔细推敲,确实这些新的提法更加合理,更加合乎人情之常。保持各自的个性,族群也可以和睦相处,而且,不同之处还有互补的功效,大千世界因此更加精彩。

 

环顾全球,同样的移民,不同的背景;同样的移民,不同的时代;同样的移民,不同的方向……看一看想一想,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百多年间,多少世事沧桑,人类还不是没有一点长进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心之初 回复 悄悄话 含糊詞語太多,主流社會什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