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益”与“日损”

(2023-05-13 06:13:24) 下一个

癸卯夏初,吾之“母难日”前一夕,重读《老子》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殊觉醍醐灌顶,周身通泰,心中认知,似又进一步矣。

如果把这几句翻译成白话,大概就是说,追求学问的欲望,应该一天比一天强烈;而追求最高道德境界修养的人,心中的欲念就要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一减再减,最终就有可能达到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了。治理天下的人要以清静无为、不扰民烦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治苛政来骚扰百姓,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益”与“损”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概念,天地万物,人生百态,有形无形,概莫能外。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如果悟透了损与益的道理,为人处世,治国齐家,就可以举重若轻,应付裕如,一如庄子所言,“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老子》一书,论损益之道有好几处,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的,而在这里,老子将“为学”与“为道”区分开主要阐述了为学和为道的不同,充分显示出古人对损益之道的辩证思维。

治国之道,不敢妄言,这里只说说“为学”与“为道”

为学,就是坚持不懈地向外界探索新知,知识无限,学无止境,人类对知识的探索也就永远没有尽头。这道理大家都懂,这里不多说。即使人到老年,也完全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的支撑,学习能让老人更加睿智和通达。 

而“为道”与“为学”恰恰相反,为学要“日益”,为道要“日损”。“损”什么?时刻剔除心中的私欲杂念也;一个人如果能在修道的过程中不断摒弃心中的杂念,使私欲渐渐消除,最后就能达到无为的境界。注意,无为不是消极,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妄为,不乱作为;而不妄为就是处事都能合乎大道,顺乎自然规律就是符合了道的德行。

人的本性自私和贪婪,因为本性即本能,是人欲的最原始状态,不带有任何规则和道德底线,没有顾虑,一切凭自身欲求做事。所以,要求“为道日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要“损之又损更是难上加难。人世间的诱惑太多,要抵制形形色色的诱惑,真还要有定力。大凡世人之于功名利禄,何曾能做到禅心铁定?为了得到它,不惜火中取栗;得不到的,可以铤而走险;得到了的,得陇望蜀,欲壑难填;没有得到,痛苦难受,甚至寝食俱废。人生若是,“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神”,怎么能达到“道”的境界?

如上所述,社会诱惑太多,人性贪欲难改;所以,舍弃私欲杂念必须持之以恒,从小事开始,坚持不懈,总会见效。个人愚见,必须做到关键性的几点。首先,务必明白,“损”不是放弃奋斗,更不是无谓躺平;人生永远要有目标,要努力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损”只是要求你明白,撒下的是麦子,不仅不要奢望收获珍珠,而且还要知道,有时候甚至是颗粒无收。其次,“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人生的福禄,自有定数,真正属于你的,努力可以得到;不属于你的,拼命也是枉然。所以要善于放弃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再次,阴阳为宇宙之大道,二者互为其根,互为其用。“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是宇宙中没有完美的事物,任何人生都有缺撼。所以,人生必须要有舍弃,鱼与熊掌永远不可兼得。其四,所谓“日损”,抛弃的是无休止的欲念,但良知、慈悲、博爱、善念和宗教情怀等品德不可弃;事实上,“日损”的终极目的,正是要达到这些人类最普遍最基本的修为;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也。

总之,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抛弃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弃之物愈多;尤其是人到老年,已经历过风雨兼程,悲欢聚散,看过了逢场作戏,纸醉金迷。应该完全明白,灯红酒绿节衣缩食是过场,粗茶淡饭和天伦怡情才是归宿。当洗尽尘嚣,摒弃俗念,简单生活,简便需求,简略礼仪,简约交游。追不上的不追,得不到的不想,扛不起的放下,看不惯的回避。到最后,连生死都要弃而不顾;盖人到老年,当乐天安命,看淡生死;若成天在乎生死者,寿必不永,此自然之理也。

《菜根谭》有云:“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衍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这里用上“混沌”一词来界定人生最佳境界,实在是妙手偶得。盖混沌者,传说中世界开辟前的模糊一团的状态也,以之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这里的无知无识,不是愚钝糊涂,而是难得糊涂;不是脑残弱智,而是大智若愚。只不过是将智慧深埋于心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简单做人,简约处事,乐天知命,安享余生。

诗曰:为学日益心益谦,为道日损慢着鞭。静无为意定登高长啸活神仙。糊涂修行仰大道潇洒一曲鹧鸪天。红尘万事随风去,得失不过一炉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